許久不寫博客了。上一篇還是三個月之前。
這個假期主要是調理自己的身體。收獲最大的是對經方的體會。經方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即張仲景方。
一次在瀏覽網頁時,無意中發現了“腎著湯”一方,即“甘姜苓術湯”,用于治腰疼。
腰疼分很多種,病因不同,方劑隨之不同。我以前一直吃右歸丸等中成藥,說不上太起效。我明白不是藥不好,而是不對癥。又不愿意去醫院,太費時費事。以前曾掛過幾個專家號,開的方子都挺大,十多味藥。抓完藥自己回家煎煮太費事,醫院煎藥我又覺得不地道,藥勁出不來。因此腰疼的毛病一直拖著,夏天疼,秋冬更是加重,洗臉時彎腰得咬著牙,連夜里翻身都費勁,干力氣活想都別想。要是看到馬路上有一塊錢,我得用騎馬蹲襠式來撿——因為腰彎不了。
這腎著湯只有四味藥:甘草二兩、白術二兩、干姜四兩、茯苓四兩,都普通得很,而且沒有一味是補腎的。為何就能治腰疼呢?我不禁好奇心起,深入查閱了一下。這一看才知道此方來頭不小,原來它出自《金匱要略》,是醫圣張仲景的方子。張仲景是東漢人,他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對后世醫學發展起到了絕對的主宰作用。仲景先師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的處方被后人稱作“經方”,運用得當,常能頓起大病沉疴,被行醫者尊為“醫方之祖”。《傷寒雜病論》經輾轉傳抄,至晉以后分為二書,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當我知道腎著湯出自《金匱》一書,心里就有底了。要知道,經方都是兩千年前甚至更古老的方劑,經仲景先師親自整理、使用、總結、確定,皆為頗具奇效的經典配方,總之就是四個字——藥簡效宏。
方子出身好,但是否適合我呢?亂吃藥可是危險的。這怎么辦?總不能拿著方子去醫院問醫生“您看我吃這個方子能行不?”豈不是拿人家專家教授大材小用了?我一想,大可不必那樣畏手畏腳。仲景先師在兩千年前就在書中非常形象地描寫、分析了腎著湯的適應癥,“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看到此處,我一拍大腿,仲景先師真是神了!這不說的就是我嗎!“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帶五千錢”,漢代用銅錢,五千錢墜在腰下,怎能自如走動,我的腰疼就是這種狀態啊。
因為過春節,直到初七我才上藥店抓藥。藥店的甘草是炙甘草,白術是炒白術,干姜因為太硬切不動就沒買,用超市里賣的生姜吧。對了,買藥的時候還有個意想不到的插曲。張仲景在書里寫的藥方用“兩”作單位,可那是漢代的兩,究竟等于現代的多少克?這在學術上有不同的爭論,專家學者、教授權威、名醫大家、民間愛好者各執一詞,光論文就幾十篇。我查了一下看得頭都大了,越看越糊涂,原來這個劑量問題是中醫里懸而未決而又至關重要的焦點問題。可是我不能等專家們統一結論之后再買藥啊!于是,我選擇了數值最大的一種觀點:漢代一兩=現代15.625克。據說中醫學院教課說漢代一兩約等于現代3克,那能治病嗎?趕上炒菜放的鹽了。怪不得現在中醫式微,和用藥劑量有關系。我心里有底,這四味沒一個是有劇毒的,吃多了不妨事,無性命之虞。
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甘草30克、白術30克、干姜60克、茯苓60克。這藥不貴,一副才六七塊錢。
在家一早煎好腎著湯,趁熱空腹喝下一碗,坐著片刻就出汗了,不是大汗,而是身上熱乎乎的,覺得后腰發暖,十分舒服。我想是姜的作用。中午、晚上各服一次。當天就腰疼大減,彎腰沒那么疼,也敢做大動作了。每天一副,好在是放假,有時間煎藥。現在吃過七八副,腰疼大好,信心大增。從心底里覺得經方真神奇,仲景先師真厲害!
腎著湯沒有一味是補腎之藥,為什么能治腰疼?個中道理,實在是妙,它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哲學思想。
有人一聽說腰痛,就說是腎虧了,然后滿腦子就想著補藥補酒的。其實,腰痛只不過是一個癥狀,和腎虧等同更是可笑。真正的虧不是那么容易出現的,出現的都是不順的多。
腎這個臟器對應水,水性本寒。本什么,其實也怕什么,比如脾本濕,但惡濕;腎本寒,其實也怕寒。如果水過于寒,那么水的功能就失常了——水不涵木。一個人要能堂堂正正的在世間行走,木氣是個很關鍵的東西,能挺著腰桿做人;如果人出現了水不涵木,那么這個木就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不能生發出來支撐一個人。人就會出現腰困,挺不起來,或者覺得要挺起來都覺得很累,覺得腰里掛了幾十斤重的東西,也就是仲景先師在兩千年前生動描述過的“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他將這個歸到腎著,就是寒濕之氣附著在腰腎區,令氣血停滯于此,疼痛有加。
這個問題是不是要用補腎去解決呢?當然不是這么簡單,因為補這個東西,終非所宜,當器官機能缺陷,你能補它一輩子嗎?好的中醫善用順勢引導的方法。首先,知道是寒濕在作怪,那就把這個寒邪給去了,把腰這個環境給弄正常了,讓這棵樹好好的長起來,病痛自然就沒有了出現的條件。
腎著湯里共四味藥,甘草先把中給鎮住。濕從哪里來呢?從脾。那白術就從脾的濕入手,干姜則溫陽散滯。根據物質不滅定律,燥出來的水需要一個排泄的通道,那茯苓就起作用了,茯苓甘淡滲利濕、引藥歸腎,引導寒邪從小便化出。所以,也就把附著在腰腎的寒邪解決了。這四味藥,看似平常,實則精當,共奏祛寒除濕之效,寒濕盡去,則冷重自愈,功效卓著。該方玄妙之處,猶如用兵,配合得宜,圍魏救趙,仲景先師真乃神人也!我通過自身試藥,看到了醫圣張仲景經方的療效不同凡響,可謂立投立效,立竿見影。
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