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痹論》中說:“五臟有俞(指手足三陰經脈的輸土穴),六腑有合(指位在足三陽經上的六府之合,詳見《經氣的探討》一文),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疹也。”這就是說五臟的痹病取本經的腧穴來治療,膀胱的胞痹和大小腸的腸痹可以用合穴委中和上巨虛、下巨虛來治療。如果病在軀體,視病變所在,沿著經脈所過,循經選穴。這是治痹的選穴原則。
《靈樞·周痹篇》:“黃帝曰:愿聞眾痹……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奔粗委煴姳员仨氉⒁忪柟摊熜АS终f:“愿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脫之……故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經(原文作六經,今從《甲乙經》改正),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痿堅,轉引而行之?!本褪钦f針刺治療循脈上下,走注作痛的周痹病,必須注意疼痛出現的先后,先刺疼痛首先出現處,后刺疼痛轉移之處。如果是一般的痹病,在針刺之前必須先運用切診,按診病部所屬的主要經脈,審視經脈的虛實和絡脈的血結現象。脈虛而空陷者,須用補法;寒凝而氣不通者,須用溫灸或溫熨的方法;其筋和脈癮急者,必須用針引導其氣使之縱緩;絡脈郁血者,必刺絡出血。這是治痹的一般原則。
《靈樞·經筋篇》:“治在播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這是指治療筋肉的痹痛病,可以采用火針的方法,針刺必須以得氣為度,并可取用壓痛點作為腧穴。這是治療筋肉痹的針刺和選穴原則。
《內經》中針刺治痹的方法集中地記載在《靈樞·官針篇》,茲按用途分類介紹于下。
(1)針對病位的針刺方法:
①刺皮痹,淺刺,用于病變局部。②毛刺(九刺之一),“刺浮痹皮膚也”,是指淺刺皮膚表面,以治療皮痹的方法,類似目前的皮膚針法。③半刺(五刺之一),“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即快速刺入,快速出針,刺入皮下,以治療皮痹的方法。④直針刺(十二刺之一),“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即用手夾起皮膚后將針刺入皮下的一種針刺方法,用來治療病邪較深的皮痹病。運用這種手法也可以結合多向透刺法,參閱“合谷刺”。⑤刺肉痹,深刺,用于病變局部。⑥浮刺(十二刺之一),“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即進針橫向肌層透刺的方法。直針刺橫刺皮下,本法橫刺淺層肌,用來治療寒邪在于肌肉而致肌肉板滯拘急的肌痹病。運用這種手法時,也可以與合谷刺結合,作多向透刺。⑦分刺(九刺之一),“刺分肉之間也”,是指刺深層肌的一種刺法,用來治療肌痹,運用時與合谷刺相結合。③合谷刺(五刺之一),“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即刺在肌層之中,多向透刺,形如雞足的一種刺法,用于治療肌痹病。③刺脈痹,循脈而刺。①經刺(九刺之一),“刺大經結絡之經分也”,是指循經脈所過處有結聚(如郁血、硬結、壓痛等)的地方取穴深刺,針達經分,以治脈痹。①絡刺(九刺之一),“刺小絡之血脈也”,即刺小絡出血以治痹病的方法?!鹅`樞·經脈篇》:“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蹦壳胺Q刺絡出血,也用于治療一般的痹病。①刺筋痹,深刺,用于病變局部。?關刺(五刺之一),“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直刺進針,深達關節附近的盡筋(肌腱附著于骨面處),上下提插,左右捻轉,用來治療筋痹病,多用于肌腱附著點有壓痛處。①恢刺(十二刺之一),“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即從肌腱的旁側刺入,直向肌腱,一前一后,多向透刺,并須反復進退、提插,以緩解肌腱攣縮的癥狀。①刺骨痹,深刺,用于病變局部。⑥輸刺(五刺之一),“直人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是垂直深刺,針達骨骼和關節,以治療骨痹病的方法。應與短刺法結合運用。①短刺(十二刺之一),“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在進針深刺時,邊搖邊進,深達骨骼或關節部,然后上下提插,以加強針感,是治療骨痹病時常用的手法。
(2)針對病機的針刺方法
①多針刺。齊刺(十二刺之一):“直人一,傍人二,以治寒氣小深者?!?/p>
這是一種三針齊刺的方法,多用于痹病的壓痛點或有深部壓痛處。揚刺(十二刺之一):“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边@是五針齊刺的方法,在壓痛或病痛部中央直刺一針,在其壓痛或病痛部周界的上下左右各刺入一針,針尖斜向中央,多用于壓痛范圍較大而較為表淺的痹病。傍針刺(十二刺之一):“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边@是二針同刺的方法,一針垂直深刺,再在近旁斜向刺人一針,針尖刺達前者針旁,以擴大針刺的感應,加強針刺的效果,也多用于壓痛明顯處。
②間歇刺。報刺(十二刺之一):“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也?!边@是一種專治循脈上下作痛,痛無常處的周痹病的方法。針刺人穴內,在留針的過程中,施用攝法以宣散氣血,然后出針,于其經脈的上下方進針再刺。宜與《靈樞·周痹篇》原文互相參閱。
③溫熱刺。熔刺(十二刺之一):“刺播針則取痹也?!奔聪葘⑨樤诨鹕蠠t,然后快速刺入,迅即拔出的方法,即近代所用的火針,多用于治療寒痹病。
元明時期,針灸學發展了許多綜合的復式手法,其中有些是專為治痹而設,有些也可用來治療痹病的某種癥狀。如祛除陰寒的燒山火法也可用來治療寒痹癥的陰冷頑麻;清熱瀉火的透天涼手法也可以用來治療風痹的表證和熱痹的內熱;提氣法能治肢體頑麻不仁,也可用于痹?。糊埢⒔粦鸱ㄓ凶⊥吹淖饔?,在治療痹痛時也有效;具有行氣行血作用的龍(青龍擺尾)虎(白虎搖頭)龜(蒼龜探穴)鳳(赤鳳迎源)四法,古人統稱為通關過節法,即專為痹病而設。還有通關交經法和關節交經法,也是治療痹病的專用手法。
治療痹病,主要是針對不同部位的痹病選取穴位,筆者常用的穴位如下:
除此之外,還應辨別病因,酌用祛除病因的穴位。舉例如下:
1.針刺手法與部位針刺治痹,除須辨清病因外,還須辨清病邪侵犯在什么組織,在皮、在肉、在筋、在骨,然后遵循《靈樞·終始篇》中“(?。┰诠鞘毓?,(病)在筋守筋”的原則,分別選用《靈樞·官針篇》中的各種針刺方法。
2.針刺補瀉手法的運用由于痹病是經氣為邪所閉,痹阻不通而致,病在營衛運行之不暢,所以筆者主張施用疏調營衛的手法為主(即《針灸問對》捻轉補瀉法和針芒迎順補瀉法),尤以捻轉補瀉更為適宜。至于補法或瀉法的運用,筆者認為,當視病情虛實、病程的久暫來掌握。一般初病,邪壅脈實,當用瀉法;久病經絡空虛,兼有枯萎者,宜瀉中寓補,或單用補法。捻轉補瀉和提插補瀉的結合同用也很重要。因為氣血的運行需要陽氣的推送,補陽能起行氣行血的作用,適于脈氣壅滯的虛寒?。粸a陽能使流行疾薄的氣血因之而徐緩,適于陽熱亢盛的熱痹病。臨床之際,可以視病情的需要,靈活掌握。
3.刺灸與火罐的選擇和運用根據《內經》“凝澀者,致氣以溫之”的施治原則,治痹一般均宜應用溫針、溫灸、溫熨等方法(惟熱痹病和風痹病不用)。所以火罐也可應用,一般可用在壓痛明顯處,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在骨突不平和有毛發處,往往不能吸拔火罐,可以先貼上一個面餅,然后吸拔。
本文摘自陸瘦燕朱汝功針灸帶教錄/陸瘦燕,朱汝功著.一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