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與學習的一般規律
劉向軍
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有其鮮明的年齡特征。大體來說,從0—6歲的幼兒階段,到6—9歲的小學低段,到9—12歲的小學高段,到12—15歲的初中階段,到15—18歲的高中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在參與學習時其外在行為即感知語言與文字語言即內在思維有著階段性的變化。
0—6歲幼兒階段孩子的學習,最顯著的特點是外在行為充分。他們要不停地看,不停地聽,不停地嗅,不停地摸,不停地跑動,對世界的豐富感知,正是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當然他們的小嘴巴一刻也不停止地說,但此時的文字語言是從屬于感知語言的,它們附著在感知語言上,并逐漸在感知語言中扎下根,然后又從感知語言中生發出來,并逐漸開始走向與感知語言的脫離。所以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給幼兒創設逼真、豐富的學習情境,事實上幼兒真正的學習就是在生活中的學習;教師要允許、鼓勵和指導幼兒全方位地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感知生活,同時輔之以清晰、準確的文字語言,并且這種語言最好是節奏鮮明的韻律式語言,是可以唱出來的語言。
6—9歲小學低段孩子的學習,一方面延續了0—6歲幼兒階段孩子學習時重在外在行為感知的參與特點,另一方面,文字語言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的體現,達到了和外在行為參與學習同等重要的程度。就外在行為的參與特征而言,這一階段小學生的外在行為參與更多地依然是吸納式的,即通過看、聽、嗅、摸、嘗等感知方式,在更高層級上發展著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確認能力。就文字語言的參與特征而言,這一階段小學生的文字語言已經發展起了足夠豐富的口頭表達語言和相當數量的書面表達語言,他們的文字語言和他們的感知語言已經有了很高的契合度,他們能夠以文字語言的方式傳達他們對生活的感知及初步的思考。
9—12歲小學高段孩子的學習,與此前的學習參與特征有了重大的不同。這一階段兒童的課堂教學雖然也與此前一樣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情形,但是,文字語言的參與已經成為第一重要的特征,而感知語言即外在行為的參與成為同等重要的第二位。在這一階段,小學生日益發展起來的文字語言成為主導學生外在行為即感知語言學習的“硬幣的正面”。
要特別注意的是,正是在這一個階段,小學生文字語言的抽象度得到很大提升,因此他們的學習參與有了開始深入事物的深層與游離于事物之外的認知趨勢。也是在這個階段,小學生的智力水平有了明顯的分化。
12—15歲初中生的學習,一個重要的外在特征是課堂開始變得“靜”了起來,雖然比起高中階段來,初中生們的課堂外在學習行為也要活潑得多。在這一個階段,學生的學習參與以文字語言為主,以外在行為即感知語言參與為輔。并且,在這一個階段,學生文字語言的抽象度、復雜度、內隱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在這一個階段,學生的外在行為即感知語言主要是在文字語言的驅動下發動,有著由內而外的明確的方向性、目的性,這與幼兒和小學階段有著很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同。
15—18歲高中生的學習,文字語言成為其參與學習的絕對第一的特征,外在行為即感知語言從屬于文字語言而有著絕對明確的外向性、指向性、目的性。此時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初中生和小學生難以理解和忍受的寧靜時段,甚至整堂課的鴉雀無聲,而這在幼兒的課堂上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在這一個階段的學習中,高中課堂外表的“靜”與內在的“動”是相統一的。此時高中生文字語言的參與以高度自主、內隱的方式進行,其汪洋恣肆與冷峻嚴謹共存,這種“看不見的精彩”遠比幼兒和小學階段那種外顯的精彩能讓高中生得到更巨大的思維愉悅。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習依然需要高中生外在行為即感知語言的參與,這種參與主要是文字語言主導下的碰撞、互換與組合,也就是高中生學習群體的思維共享,這正是高中課堂上“看得見的精彩”。——就人的思維發展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精彩。
總之,從幼兒園、到小學低段、到小學高段、到初中、到高中,學生們的學習參與有著不同的特征。如果一個老師每隔一段時間,能夠在某一天內依次在幼兒園、小學低段、小學高段、初中、高中的課堂上聽課,對此就會有真切的感知。
作為一個教育者,需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特征,要根據他們智慧成長的一般規律科學施教。否則,我們就很難順利地進行跨學段的教學,甚至也不能很好地進行跨年級的教學。正像我們平常感慨的那樣,一名優秀的高中老師幾乎完全沒有能力駕馭一堂幼兒課,而一名優秀的幼兒老師同樣無法上好一堂高中課。
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