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第一重要
——聽馮妍老師教《再塑生命的人》
劉向軍
馮妍老師雖初出茅廬,但個人素質優秀,板塊設計明晰,課堂掌控沉穩,教學思路明確,教學方向正確,教學方法靈活,頗顯成熟風范。
《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較長的課文。長文如何短教?到底教什么?這是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一重要問題。
語文教學最大的麻煩就在于缺乏學科嚴謹的科學體系,面對一個文本,咋教都可以,教啥都能行,一千個語文老師,可能會有一千種教學設計,這是與其它學科比較數學極不相同之處。正因為此,弄不好語文學科就成了可教可不教、可學可不學、教了也白教、學了也白學的科目了,表現在一堂課上,就是不知道學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有一句很緊要的話:“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來得重要!
“怎么教”是一個教學技術或者教學藝術問題,而“教什么”或者說“學什么”才是教學的邏輯起點。
如果是孤立地面對《再塑生命的人》這個文本的話,那“教什么”的問題更會有五花八門的答案。比如:海倫·凱勒是如何學會了“邏輯”這樣抽象的詞匯的?再比如:安妮·莎莉文是如何教會海倫·凱勒學會“紫色”這個詞匯的?又比如:海倫·凱勒的天賦對于她的學習有怎樣的意義?
但是,回到教材中,《再塑生命的人》就有了相對明確的學習目的,本單元學習要求重點有兩個:一是指導學生學會默讀,二是指導學生學會感悟人物形象。“教什么”就要圍繞教材設計的單元重點來確定,堅持如此,自成教學體系,因為我們的語文教材的科學性雖然遠不成熟,但畢竟遠比我們隨心所欲地確定文本的教學目標要科學得多。
馮老師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 劃分文章層次,了解課文內容。
2. 從文中找出莎莉文老師教“我”的具體事例,體會“我”的變化。
3. 感悟莎莉文老師這一形象,理解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敬愛和感激的情意。
這個“教什么”確定得怎么樣呢?結合教材,我認為首先可以刪除第二個教學目標:第一,它偏離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第二,它事實上蘊含在第三個教學目標中。其次,第三個教學目標中的后半句也可以刪掉,“理解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敬愛和感激的情意”其實是一個無須特別“理解”而自然理解的問題。
課堂教學目標可以簡化為兩個:
1. 默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了解課文整體內容。
2. 感悟并概括莎莉文老師的形象。
注意:第一個目標中加了“默讀”和“整體”兩個詞,這是通過“默讀”這個單元訓練重點的閱讀方式,培育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目的是達到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第二目標中加了“概括”二字,這是“感悟”的必然要求,無“概括”就不存在真正的感悟,在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初一年級學生已經完全具備了基本的概括能力。
如果要再增加一個識記性或者事實性目標的話,可以這樣要求:
3. 識記文中重要詞匯及海倫·凱勒的重要信息。
現在合并、條理一下“教什么”:
1.識記文中重要詞匯及關于海倫·凱勒的重要信息。
2.劃分文章層次,了解課文整體內容。
3.感悟并概括莎莉文老師的形象。
第一個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如下,需要每個學生熟記:
(1) 詞匯
撿起(jiǎn) 感慨(kǎi) 搓捻(cuō niǎn) 綻開(zhàn)
爭執(zhēng) 慚愧(cán kuì) 悔恨 (huǐ hen) 激蕩 (dàng)
奧秘 (ào mì) 拼湊(pīn còu) 企盼(qǐ)
不求甚解:現多指讀書、學習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樣子。
油然而生:多指某種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形象。
美不勝收:美好的東西太多,一時接受不完(看不過來)。
小心翼翼: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截然不同:形容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2) 文化常識
海倫·凱勒是集盲、聾、啞于一身的殘疾人,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凱勒掌握了語言文字,后來她精通五種語言,考上了哈佛大學,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了大學教育的盲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她成為美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馬克·吐溫贊揚說:“十九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附帶提一句,上面這則文化常識共150多字,表述精準,概括性強,信息量大,文質兼美,它既是知識,又是交流與寫作中可以直接引用或有效生發的重要素材。——老實說,一堂課什么也不學,能把這一段話抄下來,背熟,就極有收獲了。
關于第二個教學目標,需要明確如下問題:
1. 何為默讀?
2. 為何默讀?
3. 如何默讀?
“朗讀”“默讀”“速讀”,這是不同的概念,也是需要反復訓練才可能達成的極為重要的語文閱讀技能。“默讀”的基本要求是不出聲,不依賴聽覺而只靠視覺來閱讀,連喉頭的嚅動或嘴唇的翕動也不允許。可以說,“默讀”是“朗讀”的升級,“速讀”是“默讀”的升級。在信息泛濫的今天,默讀與速讀能力顯得極為重要、極為實用。高考語文試卷長度之所以有加長的趨勢,目的就在于考查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速讀的能力。
默讀固然不出聲,速度固然比朗誦快,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捕獲的信息就少。相反,默讀更需要也更能夠靜心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而這同樣需要訓練。“如何默讀”就要解決這個問題。
關于第三個教學目標,需要明確如下問題:
1. 什么是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存在哪里?
3. 人物形象是如何傳達的?
4. 如何感悟、提煉人物形象?
5. 常用哪些教學術語?
根據學生學段的不同,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有小學階段的“感受”,初一階段的“感悟”,初中階段的“分析”“概括”,高中階段的“概括”與“鑒賞”。人物形象總是存在于事情中的,因事見人;人物形象又總是通過具體的表達手段傳達出來的,或是表達方式的,或是表現手法的,或是描寫方式的,或是修辭手法的,或是兼而有之的。文學之所以為文學而非一般的水而又水的大白話,主要就在這一點表達的技巧性、藝術性上。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運用術語去感悟和解讀文本。
有了上述“教什么”的認識后,我們就可以長文短教,一個早讀加一節正課,就可以學完這篇課文,如果是兩節正課的話,當然可以學得更充分。同時,我們就可以更有效地設計“怎么教”——通過具體的教學指令來落實教學目標。
比如,對第三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這樣發出教學指令:
“安妮·莎莉文老師是再塑海倫·凱勒生命的人,通過海倫·凱勒的描寫,我們能感悟到莎莉文老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文本相關描寫,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莎莉文老師三個方面最主要的品質。請分點表述出來,時間10分鐘。先獨立表述,而后小組交流,最后集體分享。”
這個教學指令是一個完整的、清晰的、可操作的指令:做什么、誰來做、如何做、做多久、做后怎么辦。這個指令也很吻合考試命題的一般樣式,既是自然狀態下的常規教學,也是自然地指向中考、高考的備考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們不只是讓學生知道了莎莉文的形象是什么,也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背誦標準的結論,而是在情境中訓練了學生的有章有法的分析、概括能力。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教什么”——少一些,集中一些,就可能訓練得深入一些,掌握得就可能牢一些,知識與技能就可得同步獲得,“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就可能實現。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