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軍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異數。在他之前,文人尚無寫作田園詩的自覺;在他之后,文人沒有陶淵明那種寫作田園詩的執著和深入。
陶淵明之所以是陶淵明,根源不在于他回歸自然,回歸山水,而在于他回歸農村,回歸農民。陶淵明與農村無隔,與農田無違,與農民無異,這是他注定的偉大。在這一點上,可以說,陶淵明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詩人,雖然他并不是為了農民而寫詩,也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詩,更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寫詩。陶淵明就是陶淵明,他是為自己而寫詩,為精神而寫詩,為美而寫詩。
《歸園田居(其一)》中的美,就是這樣與眾不同的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100個字的小詩,即使去掉開頭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四句解釋作詩來由的詩句,再去掉接下來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兩句運用了比喻手法的過渡性詩句,再去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最后兩句收束全詩的詩句,只剩下中間的12句60個字,依然是一首極美的詩,甚至更美。
我們不妨以“村居”為題,把這剩下的60個字獨立如下。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是的,簡化后的《村居》一樣美,甚至更美。它大有曾晰所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天人合一的意蘊,又有回歸鄉村、廝守田園的人地合一之美。
陶淵明的鄉村不過是最平常的中國傳統鄉村,陶淵明的詩語不過是最直白樸實的詩句,他似乎無心作詩,不過是把讓自己心動的鄉村生活記錄了下來,然而,唯其如此,他創造了不可企及的大美。
它美在勞作,美在堅守。“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農人的勞作是最初始的真正意義上的勞作,是一切勞作之母。堅守田園者,堅持勞作者,就與自然離得最近,就成為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對最底層的農民有著深切的同情和謳歌,而對于陶淵明這樣一個文人農民更格外有一份敬仰。
它美在自然,美在生機。“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大地,草屋,屋后榆柳,屋前桃李,這并非一般的士大夫郊游時的眼中所見,也非普通的羈旅者暫駐的農舍,這里是陶淵明的家,這里是陶淵明日日生活的地方,這就是陶淵明的生活。他和他的家,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充滿了生命力的一部分。
它美在寧靜,美在祥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遠遠的鄉村如在夢幻中,裊裊的炊煙如在圖畫里,狺狺犬吠在村巷中回蕩,嗚嗚雞鳴在樹梢啼響,村也悠然,煙也淡然,狗也平和,雞也從容。這里沒有喧囂,滿是寧靜;這里沒有沖突,滿是祥和。
它美在簡單,美在悠閑。“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簡簡單單的家,簡簡單單的事,可以享受充足的睡眠,可以擁有自己的閑暇,即便是沒有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曲意逢迎、身心疲憊,這樣簡單、悠閑的自然生活,哪個時代的人能不向往呢!
而陶淵明村居生活之美還不止這些,生活中的那個人更美。
人們常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意的遠方,但陶淵明不同,他的詩意就在他的身旁;人們常說鄉思難忘,鄉愁難遣,卻一邊紛紛逃離鄉村,但陶淵明不同,他是滿心歡喜地回歸鄉村,堅守鄉村;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于是,只有遠觀鄉村才能謳歌田園,但陶淵明不同,他天天生活在田園草屋,相伴著司空見慣的榆柳桃李、雞鳴狗吠,卻從中發現了不盡的詩意;人們常說五彩繽紛、富麗堂皇為美,但陶淵明不同,他真正以簡單質樸為美,以本色天然為美。
心遠,心靜,心美,于是,陶淵明本人也成為了他的園田居中最美的景致。他的人格美、境界美、藝術美,喚醒了他的田園美。
共同的美的向往,唯一的美的實踐,于是成就了美的千古高標,這就是陶淵明和他的《歸園田居》與眾不同的人的意義和美學意義。
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