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勝似桃花潭
——讀李白《贈汪倫》
劉向軍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在一首28個字的小詩中,連續有三個名字——一個地名、兩個人名,這在古詩中也是罕見的。
“李白”是李白自己對自己名字的直呼,“汪倫”是李白對朋友名字的直呼,“李白”也可以是汪倫對李白的直呼。在這里,沒有繁文縟節,沒有尊卑貴賤,有的是平等親切,有的是情同手足。
李白何其幸福,沿著風光秀麗的名山大川行走,他的足跡所到之處,總有熱忱的仰慕者用美酒佳肴款待他。
汪倫何其幸運,詩仙李白對“汪倫”這一聲親切的稱呼,讓他和桃花潭一起不朽。
美麗的桃花潭,千年之前,它演繹了兩個男人之間怎樣的真摯友誼?
讓我們回到詩中,回到桃花潭畔。
“李白乘舟將欲行”,浪跡天涯的李白總是在出發,總是在途中。他在桃花潭逗留的時間已經夠久了,他需要新的出發。開頭這一句平白如話的敘述直接從離別的瞬間切入。
一個“舟”字傳達了小船的小巧輕盈,傳達了即將開啟的遠行,也傳達了詩人的超逸不羈。如果說酒是李白生命的能量,劍是李白生命的本質,那么舟就是李白生命的實現。
站在船頭,醉意朦朧的李白回望桃花潭那嫵媚可愛的山水,回望站在岸邊為他送行的汪倫。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李白一定對汪倫有過熱烈的話別,汪倫一定對李白有過真誠的挽留和餞行。
“賢弟,明天我是真的要遠行了!”
“詩兄,好歹再留一兩天吧!”
“干!”
“干!”
桃花潭邊的這一場餞行,汪倫比李白喝得更醉。看著自己心中無比崇敬的詩仙李白風神瀟灑地站在船頭向自己揮手,酒入愁腸的汪倫情動于衷,他情不自禁地高歌為李白送行。
“相遇桃花潭,美酒寄深情。白兄別我去,何日能重逢?”
和著汪倫的歌聲,一起來為李白送行的桃花潭村民們踏著節拍,深情款款地為李白起舞。
桃花潭邊的舞步是優雅而從容的,桃花潭邊的歌聲是憂傷而歡快的。汪倫知道,詩仙不可久留,李白注定要走向遠方。
此山此水,此歌此舞,此人此情,使得站在舟頭的李白詩意勃發,大筆一揮寫下了最后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全詩只有第三句寫到了景色,李白又用了他慣用的夸張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襯情。風光旖旎的桃花潭水,滿貯的不是水,而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摯友情,但它也比不上汪倫對我李白的真情厚誼!
因了李白的如椽大筆,汪倫這個喜好風雅的一介豪士淡去了許多銅臭味,增添了許多詩卷氣。也因了李白這幾句吟詠,涇縣的桃花潭和世間所有的桃花潭都獲得了不朽的詩意。
這首小詩捕捉并且定格了生命中一個精彩的瞬間,讀者可以在腦海里把它還原成一組生動的畫面。不過,它還缺少一個明確的元素:時間。
當年李白和汪倫在桃花潭邊話別的時候,是在某個朝霞初升的早晨,還是在某個美麗的日落時分呢?我們只能向千年不老的桃花潭問詢答案。
時光流逝,友誼不老,真情長在,即便再過一千年,后世的讀者也可以輕易地撩開時間的衣襟,走進李白、汪倫、桃花潭的友情世界。
20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