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良(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引自《中小學管理》,2012年第10期)
近幾十年來,教育發展出現了一個重要趨勢,即從重點研究如何教,轉向重點研究如何學。這個轉向很重要,也很艱難。因為“重教輕學”的傾向,學校變成了“教?!保虒W變成了講學,上課變成了聽課?,F在要糾正,需要從理念到方法進行細致、全面的更新。
那么,如何指導學習呢?
學習是有思想的勞動。研究學習要從人的心理和生理兩個角度入手?,F代科學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腦科學的發展,使人眼界大可。上世紀后期,研究者們就曾預言,21世紀將是“腦的世紀”,所以我們要了解腦、保護腦、開發腦這個“黑箱”。正是吸收、運用了這些新的研究成果,新西蘭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創立了“友善用腦”的教育理論,使教師、家長、學生耳目一新,使學習變成愉快、高效的活動。其中的新觀點頗多,以下幾點可能是最基本的。
一、 樹立保持大腦健康的理念
人腦具有神奇的功能。它有千億以上的神經細胞、數千米的神經網絡,指揮著人的一切活動。它的重量只占人體重量的2.5%,但是,腦的血流量占心臟輸出量的20%,需氧量占全身的20%~25%,葡萄糖消耗量占全身的65%。由此可見大腦任務之繁重。善待大腦,保持大腦健康,是人正?;顒拥那疤?。
有科學家研究了一個有趣的課題:“大腦喜歡什么?”他從初步取得的成果中發現,大腦愛好“燃料”(包括營養、空氣、水、香味等)、空間(包括物理空間、心靈空間)、均衡(包括手腦并用、左右交叉等)、節奏(包括勞逸結合、循序漸進等)、情感和激勵(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新奇和質疑(具有激活大腦的作用)、鏈接和分類(更適合大腦網狀結構的工作方式)、色彩和形象(更具有敏感性、深刻性)······這項研究仍待繼續。綜合已經提出的見解,我們可以看出,人腦經常與外界和人的身心進行著對話交流。可以說,它是有靈氣、有情義、有個性,也是有脾氣的——善待它,就可能事半功倍;虐待它,就會遭到反抗!
“友善用腦”理論明確提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活動要反應自認規律?!薄敖滩坏扔趯W,學習必須通過學生獨一無二的大腦來完成?!?/span>
所謂“友善用腦”,首先是要創設有利于大腦工作的環境。其中,重要的是“學會放松”。比如:創造好的課堂環境,聽節奏舒緩的音樂,調整呼吸和姿勢,冥想,喝清水,做腦保健操,等等。也就是說,我們要從改善客觀環境、身心條件、活動方式等方面入手,維護和促進大腦健康。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才能是高效的。
關于腦保健操,國外已有多種方案,比較普及的是“手指操”。我國中醫也有多種醒腦之術,如拽耳朵、揉“翳風”、敲額頭、刮眼眉、掐“精明”、點“百會”、揉“四神聰”、干梳頭、捏“十宣”、按“內勞宮”等。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對于大腦,我們既要用,更要養。善待大腦,大腦才能正常工作;粗暴地對待大腦(如體罰和變相體罰、恐嚇施壓等),大腦就會“罷工”,拒絕處理信息,或者為了應急而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使身體受損。“友善用腦”理論運用神經生理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得出了“壓力是學習障礙”的結論。
我們或可借用民間俗話來總結一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規律,不得違背。
二、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
人有多種感官,所以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很強。可是當教育變成單純的講課以后,學生使用最多的就只是聽覺了。這種“靜聽教育”是低效的,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友善用腦”理論倡導多感官教學,把信息變成動作、形象、活動,運用身體的所有部分來接收信息,最多限度地激活大腦。很多實驗學校據此進行改革,使教學內容活動化,如動口交流、動手制作、動情表演、聯動創新等。課堂變樣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也明顯提高了。
多感官教學的效果如何?我們或可借用“學習金字塔”的實驗結果來說明。美國緬因州貝瑟爾國家培訓實驗室(后改為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國家培訓研究所)研究過一個“學習24小時后保持率”的課題。結果是這樣的:聽講,能保持5%;閱讀,保持10%;視聽結合,保持20%;示范,保持30%;討論,保持50%;實踐練習,保持75%;向他人講授或立即應用,保持90%。
把保持率排列起來,形狀猶如金字塔。上部的四種“接受式”學習,保持率都比較低;下部的三種“參與式”學習,保持率都在50%以上。事實證明,參與程度與保持率是正相關的關系,參與程度越高,保持率也越高。
其他的心理實驗也證明,人能夠記住的是“所聽到的一點,所看到的一些,所做過的大部分”。美國少年科技館就把這三句話刻在大門口,以鼓勵參觀者積極參與。
這些都與“友善用腦”理論提出的“深刻的感官體驗造成深刻的記憶”的觀點是一致的。多感官教學與現在熱門的“體驗式學習”,有許多共同之處。
心理學還有一個重要觀點:成功的體驗能激起再次參與的愿望。多感官教學在提高理解與記憶效果的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樂度,使學生樂于“再次參與”,變厭學為樂學。這正是廣大師生所夢寐以求的。
三、用思維導圖開發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很重要,相較而言,形象思維的歷史更久,效果更佳。人類在有文字之前,已經有了巖畫。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認識父母,已經具有形象識別的能力;后來學習文字,仍要與形象相伴,圖文并茂可以提高學習效果;再后來,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們進入死記硬背的時代,形象思維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怵學、厭學的情況也相繼發生。
背誦也能有一定的效果。可是我們發現,易于背誦的多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作,如“床前明月光”、“牧童遙指杏花村”、“小橋流水人家”等。說來說去,人還是形象思維的能力較強。
近幾年,很多教師在教改中重提“教學形象化”,教學課件聲情并茂,取得了一些成績。“友善用腦”理論則更進一步,把思維導圖引入教學,引導學生自己“把想法畫出來”,把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易記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畫,實驗證明,形象記憶在記憶速度、記憶容量上都遠遠超過符號記憶,記憶難度明顯降低。把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效率。
“友善用腦”思維導圖的特點有:(1)概況性。概括性是思維品質的基礎。畫圖的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概況整理的過程,練習提煉關鍵詞和核心概念。(2)有序性。思維導圖也可以說是路線圖或檢索系統,制圖需要把知識結構搞清楚,進行有序排列,而大腦本身就是放射性立體結構,“喜歡”建立連接的。(3)形象性。要選擇最能表達內容的形象和色彩,使知識更富有情趣與活力,從而加深記憶。由此看來,思維導圖并不是簡單地畫一幅畫,而是對知識加深理解,并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論畫成什么樣子,只要自己明白、喜歡、有成就感就好。“有成就感”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
四、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友善用腦”理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是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它提出的“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發展學生所有制”,“最有效率的老師是懂得如何幫助學生自己把握和安排學習過程的老師”,“培養成功的學習者”等觀點,都體現了尊重人、推崇人、弘揚人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價值的人本主義思想。
人本主義以“人”為世界觀的中心。受其影響,教育界相應地形成了主體性教育思想。
例如: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就主張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認為教育要適應人的天性,發展人的獨立判斷能力、獨立精神,使手腦并用、身心健康。美國民主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論”。他說:“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他們轉動。他反對脫離實際,積極主張“做中學”。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努力推進民主教育,主張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進行“六大解放”——解放學生的眼睛、雙手、頭腦、嘴、空間、時間,實行“教學做合一”。他認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使民眾和學生自動、自覺,走上創造之路。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等人認為,學習是自我挖掘潛能的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的過程,所以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習者的中心地位;要讓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我的關系;建立和諧、關愛、理解的氛圍;從做中學,實現知情統一。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主體性教育思想已經相當完備了。
我國歷史上也曾有人倡導人本思想,但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并未形成傳統。新中國對肅清封建殘余影響重視不夠,因此尊重人的主體性理念也未能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直到現在,教改的難點仍是主體性的迷失。堅持“以人為本”,繼續推進教育民主化,依然任重道遠。
教育民主化是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包括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培育民主作風、轉變教學方式——后者可能是深層次的教育改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中指出:“學習者變成了學習主體,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
把主體性教育落到實處,教師先要轉變角色,從“演員”轉換為“導演”,做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思考和探索三件事:了解主體的特點和需要;激發主體的積極性;因學施教,引導學生自主成長。
注釋:本文為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項目“友善用腦教育教學實踐的基本理論研究”(課題號:FBB060236)的課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