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實簡單的幼兒教育
——聽柯小衛教授談“活教育”
劉向軍
在基礎教育的每個階段尤其是幼兒階段,有著形形色色的理論、口號、包裝。這些令人眼花繚亂、嘩眾取寵的東西,把原本簡單的幼兒教育變得復雜起來,把原本純凈圣潔的幼兒教育變得混亂庸俗起來。撕掉那些披在幼兒教育身上的華麗的外衣,我們在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那里能夠找到關于幼兒教育的一切最質樸、最簡潔、最實用的答案。
陳鶴琴先生被稱為“幼教之父”,他所提出的“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做中成長”的“活教育”理論,是中國幼兒教育對人類教育史的巨大貢獻。作為陳鶴琴先生的外孫,柯小衛教授是“活教育”的受益者和傳播者。
“您小的時候上過幼兒園嗎?”柯小衛教授非常喜歡向五六十歲以上的成功人士提出這個問題。
答案當然是一律的:沒有。
那么問題自然就來了:當年那么多沒有上過幼兒園的人,為什么能夠成為成功人士?為什么能夠在各行各業做出突出的業績?他們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呢?他們的教育又給我們今天的幼兒教育以怎樣的啟發呢?
“雖然您沒有接受過今天的幼兒園里邊的教育,但是您一樣接受過幼兒教育。”柯教授說,“那就是家庭環境對您的教育,那就是父母對您的愛的教育。”
“幼兒的教育就是環境的刺激。周圍的環境要對幼兒的反應做出積極的回應。”柯教授說,“幼兒教育就那么簡單,就是讓幼兒充分地去感知環境,要對幼兒活動及時地做出回應。幼兒園的教育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游戲要有教育性,教育要有游戲性。”
真是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活教育”包括兩個內涵:一個是“活”,一個是“教育”。所謂的“活”,就是主動的、生動的、充滿活力的、符合兒童天性的,與之相反的是“死”,那就是被動的、機械的、呆板的、與兒童的天性相悖的。所謂的“教育”,就是有計劃的、有設計的、有序列的、有目的的,與之相反的就是“放羊”,那是對教師的放逐,是對學校自身的放逐,也是對幼兒的放逐。
讓幼兒教育在游戲中開展,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教育:幼兒的教育就是這么神奇奧妙,幼兒的教育又是這么簡單真實。
202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