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藿香正氣散

該方劑具有強大而廣譜的抗病原微生物陣容,又有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和對胃腸黏膜的保護、修復作用,同時又能抗潰瘍,對胃腸運動具有調節作用,因而對急性胃腸炎應該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該方劑有顯著的解熱、鎮痛、鎮靜作用,又有促進、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對其適應證應當有一定療效。臨床對藿香正氣丸(水或膠囊)的研究已經證實該方劑具有顯著的解痙作用和抑菌作用。[1]

4.1 藿香正氣散的別名

正氣散藿香正氣湯

4.2 處方

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藿香(去土)三兩,甘草(炙)二兩半[2]

大腹皮30g、白芷30g、紫蘇30g、茯苓30g、半夏曲60g、白術60g、陳皮60g、厚樸60g、桔梗60g、藿香90g、炙甘草75g[3]

大腹皮1兩,白芷1兩,紫蘇1兩,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2兩,白術2兩,陳皮(去白)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苦梗2兩,藿香(去土)3兩,甘草(炙)2兩半。

大腹皮5g、白芷5g、紫蘇5g、茯苓5g、半夏曲10g、白術10g、陳皮(去皮)10g、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0g、苦桔梗10g、藿香15g、炙甘草12g。[4]

4.3 功效與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方之藿香正氣散具有芳香化濕,解表和中,理氣之功效。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癥見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3]

藿香正氣散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霍亂吐瀉,惡寒發熱,頭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4]

藿香正氣散功能解表和中,理氣化濕[5]。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腹痛嘔吐,腸鳴泄瀉,口淡,舌苔白膩等癥;近代也用于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寒濕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妊娠惡阻等病[5]

4.4 藿香正氣散的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2]。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姜三片,大棗一個,同煎至七分,熱服[2]。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2]

為細末,每服二錢,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5]

共為細末,每服6g,姜3片,棗1枚,水煎熱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3]

上為細末,每服6g,水1盞,加姜3片,棗1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汗出,衣被蓋,再煎并服。[4]

4.5 方解

藿香正氣散證乃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清濁不分、升降失常所致,治宜外散風寒,內化濕濁,兼以和中理氣。方中藿香既辛溫解表,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升清降濁,理氣和中,為君藥。紫蘇、白芷皆辛溫芳香發散之品,助藿香外解風寒,內化濕濁,為臣藥。半夏曲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厚樸行氣化濕除滿;陳皮理氣燥濕和中;大腹皮下氣利水化濕;白術、茯苓健脾化濕,以助脾運;桔梗宣肺利膈,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調藥,姜、棗調理脾胃,是為佐使之用。諸藥相伍,使風寒外解,濕濁內化,清升濁降,氣機通暢,諸癥自愈[3]

藿香正氣散所治霍亂吐瀉,乃由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生。風寒外束,衛陽被郁,則惡寒發熱;濕蝕內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上吐下瀉,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化濕蝕,兼以理氣和中之法。綜合全方,具有表里雙解、化濕辟穢、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寒熱吐瀉自愈。若感觸山嵐瘴氣,以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此化濁辟穢,快氣和中而一并治之。[6]

方中藿香、白芷、紫蘇溫散寒邪芳香化濁;桔梗、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濕,消脹而除滿;半夏曲、陳皮、生姜降逆除濕而化痰;茯苓、白術、甘草、大棗健脾補中而運濕[5]。合而成方,使風寒得散,濕濁得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諸癥自愈[5]

藿香正氣散配伍特點有三:①表里雙解,重在治里;②升清降濁,以降為主;③邪正兼顧,以祛邪為主。方中藿香用量最重,用為君藥,既取其辛漸而解在表之風寒,又以其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止嘔,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3]

4.6 臨床運用

藿香正氣散為治療外感風寒又內傷濕滯的重要方劑。凡臨床上出現以惡寒頭痛、嘔吐泄瀉、脘腹脹滿、苔白膩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3]

4.6.1 加減法

若表寒重者,寒熱無汗,可加香薷以解其表,或者加重蘇葉的用量;若兼食滯者,去甘草、大棗,加神曲炒萊菔子、炒麥芽等以消食導滯;若泄瀉甚者,可加扁豆薏苡仁祛濕止瀉,如氣滯脘腹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行氣止痛。[3]

4.6.2 使用禁忌

發熱不惡寒、口渴、舌苔黃而燥者,則不宜使用。[3]濕熱霍亂則非本方所宜。[7]

4.6.3 藿香正氣散治胃腸型過敏性紫癜

患者男性,14歲。1970年夏發病,癥見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膚出現出血點,以四肢為著,先后住院三次,診斷為胃腸過敏性紫癜,此次復發癥狀同前。給予藿香正氣散原方:劑后,惡心、嘔吐、腹痛明顯好轉,能進飲食。5劑后癥狀大減,服10劑痊愈,迄今未再復發。

4.6.4 藿香正氣散治急性肝炎

介紹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50例的臨床體會。治療方針以“治濕”和“理脾胃”為主,治濕有祛濕、利濕、化濕三法。其中法濕一法的主方為藿香正氣散,適用于濕邪在表,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者。治療效果: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黃疸全部退凈。黃疸消退時間最短者6日,最長者67日,平均25日。

4.6.5 藿香正氣散治急性腸炎

藿香正氣散加減治非特異性急性腸炎30例,西醫30例對比組(足量磺胺類、碳酸鈣腸道收斂劑及顛茄酊等止疼劑)。7例輕微發熱,熱度在37-38℃之間。多數輕度腹疼,疼痛多在臍周圍,伴腸鳴。腹瀉晝夜4-8次。糞量較多是粥狀或水樣,淡黃色或有泡沫(部分病者糞中混有粘液,但無膿、無血)。無里急后重感。腹部稍鼓脹,有輕度壓疼,腸鳴音亢進。癥狀消失平均日數中藥組西藥組腹瀉1.5日2.7日稀便1.8日3.1日腹疼1.3日2.4日腹脹1日2.2日食欲不振2.1日3.3日發熱2日3日平均治愈日數1.4日2.9日。(《廣東中醫》(1960;9:442))

4.7 現代適應證

藿香正氣散適用于急性胃腸炎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7]

4.7.1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癥。夏季急性胃腸炎大多因飲食不潔造成細菌感染所致,最常見的為幽門螺旋桿菌,該菌感染后常表現為急性胃炎,治療不徹底常轉為慢性胃炎。其他病原體感染及毒素對胃黏膜損害也可能引起急性胃腸炎。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沙門菌等污染食物所致消化道感染常表現腸炎病癥,同時可伴胃部癥狀。病理上主要表現為胃腸黏膜充血水腫;其他物理及化學因素如食物過涼、藥物乙醇等也可引起上述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腹部疼痛、嘔吐、腹瀉等癥狀。[7]

4.7.2 其他

常用于治療胃腸型感冒、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習慣性便秘、乙型肝炎、腮腺炎并發腦膜炎、神經性頭痛、空調癥、手術后腸脹氣、復發性口瘡、皮膚瘙癢癥、蕁麻疹、尿布皮炎等辨證屬表寒內濕者。[3]

4.8 藿香正氣散的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顯示,藿香正氣散對腸平滑肌有顯著的解痙作用,并能推進胃腸蠕動,還可鎮吐、鎮痛[5]

4.8.1 對病原微生物的影響

藿香正氣散不僅具有廣譜抗菌、抗真菌、抗病毒作用,而且對部分寄生蟲也有抑殺作用,因此對具有同類證候的非急性胃腸炎的其他感染性疾病可以試用。[8]

君藥藿香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所含廣藿香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鏈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對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及多種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藿香煎劑對許蘭黃癬菌,足趾、跖毛癬菌等多種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低濃度抑制之,高濃度殺滅之;藿香酮類物質還有抗病毒作用。臣藥紫蘇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同時對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白芷水煎劑除對上述大部分腸道細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外,還對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變形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白芷所含香豆素除抗菌作用外,對人體支原體有較高敏感性;白芷提取物還可抑制克氏錐蟲,水煎劑對奧杜盎小芽孢癬菌等部分真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陳皮除對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熏煙色麴菌等霉菌也有抑制作用。白術水浸劑對星形奴卡菌、腦膜炎雙球菌、枯草桿菌有抑制作用,對上述部分細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茯苓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及鉤端螺旋體均有抑殺作用。佐藥厚樸水煎劑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除對上述大部分細菌有抗菌作用外,還對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副傷寒桿菌均有抗菌作用;對變異鏈球菌也有高效快速殺滅作用,對上述大部分真菌有抑制作用。桔梗熱水提取物有很強的殺蟲作用。生姜提取物對常見皮膚真菌,如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以及上述部分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還對銅綠假單胞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能拮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浸劑能殺滅陰道滴蟲。使藥甘草除對上述大部分細菌有抑制作用外,對幽門螺旋桿菌及結核桿菌也有顯著抑制作用;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睪吸蟲有殺蟲作用,對阿米巴原蟲及陰道滴蟲有抑制作用,同時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甘草多糖水皰口炎病毒、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較強,甘草酸單胺能滅活艾滋病病毒,甘草甜素還有抗肝炎病毒作用。[8]

4.8.2 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

臣藥紫蘇能抑制TNF的產生,抑制TNF過量產生是抑制炎癥的有效措施;紫蘇葉所含三萜酸類物質能抑制TPA誘導的炎癥,紫蘇揮發油能抑制超氧陰離子生成。白芷煎劑具有抗炎消腫作用。陳皮所含甲基橙皮苷可抑制炎癥時毛細血管透性亢進,橙皮苷則抑制炎癥的滲出及肉芽增生;同時陳皮提取物可清除超氧陰離子及羥基,抑制自由基誘導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白術水煎劑及白術多糖能有效地降低LPO,提高RBCSOD及GSH-Px活性,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RBC中的MDA含量,對抗RBC自氧化溶血,并有清除超氧陰離子的作用。茯苓有抗炎作用。佐藥厚樸乙醇提取物可抑制炎癥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8]

4.8.3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臣藥紫蘇所含紫蘇糖肽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抑制Ⅰ型變態反應。陳皮所含黃酮類化合物有較強地抑制人體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中性粒細胞釋放β尿苷酸化物酶的活性,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同時陳皮水煎醇沉注射液可顯著增強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抗凝抗體滴度、血淋細胞E玫瑰花環形成率。白術水浸液及白術多糖可顯著增加抗體產生能力、淋巴細胞轉化率及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可促進骨髓細胞增殖反應和IL-1、IL-2的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數量,增加脾及胸腺的重量,對T淋巴細胞功能也有增強作用。茯苓及茯苓多糖既能增強細胞免疫,又能增強體液免疫;茯苓多糖及羥乙基茯苓多可使淋巴細胞毒性增加20~28倍;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顯增加特異性玫瑰花環形成率;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拮抗免疫抑制劑對巨噬細胞功能的抑制,使脾臟、胸腺、淋巴結重量增加;茯苓水煎劑還能升高植物血凝素誘發的淋巴細胞轉化率,升高免疫球蛋白IgG;茯苓素對巨噬細胞功能有促進作用,但對抗體產生及淋巴細胞轉換有抑制作用。佐藥厚樸可顯著抑制Ⅰ型變態反應,對Ⅳ型變態反應也有抑制作用。桔梗水提取物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中白細胞的殺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力。生姜能明顯改善荷瘤鼠免疫功能,升高臟器指數,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大棗多糖可顯著提高巨噬細胞功能,促進溶血素、溶血空斑,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及提高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解;大棗粗多糖、中性多糖、酸性多糖均能促進淋巴細胞增殖。使藥甘草所含甘草酸能增強脾臟及胸腺重量,增強網狀內皮系統活性,使抗體顯著增加;甘草多糖是淋巴細胞的一種新的分裂原,可激活淋巴細胞增殖,且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和單核細胞功能;甘草甜素可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抑制IgG、IgE、ConA、化合物40/80誘導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β-甘草次酸是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次酸可升高T淋巴細胞比率,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體產生,防治青霉素過敏性休克[8]

4.8.4 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

藿香正氣散中各藥保護胃腸黏膜的功能是一致的,絕大多數藥味可抑制胃液胃酸分泌,具有抗潰瘍作用;對胃腸平滑肌運動絕大多數呈抑制作用,少數呈興奮作用,但其中有兩味藥呈雙相調節作用,既對胃腸興奮者抑制之,抑制者興奮之,從而使胃腸運動恢復平衡。同時還有7味藥有保肝作用。[8]

君藥藿香揮發油可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臣藥紫蘇水煎劑對胃腸黏膜損傷有改善作用,能促進小腸運動;紫蘇酮對空腸縱行肌、環狀肌能增強其自主功能,促進腸內容物通過小腸。白芷水溶性成分能抑制小腸正常功能,且作用隨藥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強。半夏可抑制嘔吐中樞,具有鎮吐作用;同時具有“阿托品樣”作用,抑制腺體分泌,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的游離酸度和總酸度,保護胃急性損傷并促進黏膜的修復。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排出腸管積氣;陳皮煎劑對十二指腸有抑制作用,并拮抗乙酰膽堿引起的腸收縮;陳皮煎劑還能拮抗毛果蕓香堿氯化鋇引起的腸管收縮,改善小腸功能,作用比較緩慢,以調理為主。白術對腸管功能有雙相調節作用,正常情況下白術煎劑有輕度興奮作用,當受氯化鋇及乙酰膽堿興奮時則呈抑制作用,當受腎上腺抑制時,則又呈興奮作用,從而使胃腸運動恢復正常;白術提取物能明顯促進小腸隱窩細胞增殖,促進上皮細胞移行,從而發揮對小腸黏膜損傷的修復作用;白術丙酮提取物能預防和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對鹽酸、乙醇所致胃黏膜損傷有預防作用,促進胃黏膜細胞增殖,刺激胃蛋白酶分泌,刺激黏膜修復。茯苓浸膏可抑制胃酸分泌,預防胃潰瘍發生,對腸管有松弛作用。佐藥厚樸揮發油可通過刺激味覺反射性促進消化液分泌,厚樸煎劑、厚樸酚和厚樸酚可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抗潰瘍作用;對腸管有興奮作用,但加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對組胺所致的腸痙攣有抑制作用;厚樸生物堿對膈肌有抑制作用,同時具有中樞性肌肉松弛作用,對正常的腸管有興奮作用,但對休克時胃腸運動則有顯著抑制作用,說明其對胃腸道有雙相調節作用。大腹皮能明顯促進胃腸運動。桔梗皂苷有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消化性潰瘍作用。生姜有止吐作用,生姜煎劑通過促進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內源性PG可顯著抑制鹽酸對胃黏膜的損傷,同時生姜提取物呋喃大牦牛兒酮可預防應激性潰瘍;生姜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胃液及游離酸分泌,可減弱胃蛋白酶作用,強化脂肪分解酶的作用,明顯降低其對淀粉及脂肪的消化功能;同時生姜丙酮提取物對胃腸有推進作用,生姜乙醇提取物降低胃運動幅度,對乙酰膽堿或組胺呈量效關系,呈非競爭性拮抗作用。使藥甘草能抑制胃酸及胃液分泌,并在胃內直接吸附胃酸而降低胃酸度,增加胃黏膜己糖胺成分,保護胃黏膜,使之不受損害;促進消化道上皮細胞增生,刺激胃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和釋放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甘草及甘草素、異甘草素、FM100等黃酮類化合物對乙酰膽堿、氯化鋇、組胺引起的胃腸痙攣有顯著的解痙作用。大棗具有保肝作用。[8]

4.8.5 對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影響

藿香正氣散各藥具有一致的解熱、鎮痛、鎮靜作用,因此對外感風寒所致“惡寒、發熱、頭痛”有治療作用。[8]

臣藥紫蘇具有解熱作用,紫蘇所含蒔蘿芹菜腦能抑制大腦中樞,增進鎮靜、睡眠作用,其活性與鹽酸氯丙嗪相當;紫蘇醛具有鎮靜活性。白芷煎劑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其醚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又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茯苓煎劑也具鎮靜作用,拮抗咖啡因的興奮作用,增強硫噴妥鈉中樞抑制作用。佐藥厚樸及厚樸酚具有持久而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能抑制腦干網狀激活系統及下丘腦激活系統,同時有抑制脊髓興奮性傳導物質的前體谷氨酸的作用,而產生脊髓抑制作用。桔梗皂苷具有鎮靜及鎮痛作用。生姜及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則具有顯著的解熱、鎮痛作用。使藥甘草所含甘草總黃酮對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可提高完全性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乳酸脫氫酶活性,減輕腦水腫;甘草還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增強機體的調節能力。[8]

4.9 各家論述

1.《醫方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風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內傷、外感而成霍亂者,內傷者調其中,藿香、白術、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厚樸、桔梗、大腹皮皆調中藥也,調中則能正氣于內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蘇。白芷,疏表藥也,疏表則能正氣于外矣;若使表無風寒,二物亦能發越脾氣,故曰正氣。

2.《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里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表邪;厚樸、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3.《成方便讀》:夫四時不正之氣,與嵐瘴瘧疾等證,無不皆有中氣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虛之人,每多痰滯,然后無形之氣,挾有形之痰,互結為患。故此方以白術、甘草補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陳皮、茯苓化痰除濕繼之。但不正之氣,從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復以桔梗之宣肺,厚樸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達乎胃也。藿香、紫蘇、白芷,皆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發表宣里,辟惡祛邪;大腹皮獨入脾胃,行水散滿,破氣寬中;加姜、棗以和營衛致津液,和中達表,如是則邪有不退氣有不正者。

4.《實用方劑學》:寒燠不時,空氣驟變,交互郁蒸,戾氣流行,起居不慎,飲食失節,天時人事,兩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臨,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則藿香正氣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溫,理氣而宣內外,和中而止嘔泄,善辟穢惡而解表里,故以為君。表里交錯,上下交亂,而正氣虛矣,故以苓、術、甘草,健脾培中以為臣,俾正氣通暢,則邪氣自除。況有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表邪,樸、腹、二陳消滿除痰,佐之以疏里氣,更引以姜、棗以調營衛,則表里和而健康復矣。

4.10 附注

正氣散(《傷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氣湯(《醫宗金鑒》卷五十三)。本方改為丸劑,名“藿香正氣丸”(見《飼鶴亭集方》)。

4.11 歌訣

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術樸具;夏曲白芷加姜棗,風寒暑濕并能除。[3]

4.12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蕾香正氣散
祛濕利水方之藿香正氣散
論文:關于“藿香正氣散”的臨床應用
藿香正氣散臨床運用論文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怎么辦?這個千古名方是良藥,許多人卻不會用
霍香正氣丸的作用與功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秭归县| 兴化市| 宜丰县| 彰化县| 墨竹工卡县| 永顺县| 常州市| 灵川县| 客服| 长寿区| 兰西县| 衡南县| 藁城市| 宝应县| 田东县| 南投县| 大埔区| 常熟市| 永新县| 墨脱县| 元氏县| 慈溪市| 克山县| 周宁县| 泗水县| 北海市| 微山县| 嵊泗县| 赤峰市| 松原市| 朝阳市| 宜都市| 门源| 望都县| 泊头市| 大庆市| 阿克| 河北省| 米易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