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某,女,41歲。2012年8月30日初診:慢性腎盂腎炎2年,反復尿路感染,夾血,高度水腫5個月,伴有胸水、腹水,體重130 kg(身高1.60 m),在某醫院住院治療,行走不便。我受家屬邀請去醫院看她,坐著輪椅由病房來到診室。刻診:腹脹,胸部憋悶,氣短,身冷,尿少色淡黃,灼熱,尿后余瀝。無汗,納可。舌淡紅胖潤,苔薄黃,脈沉滑寸弱右尺浮。尿檢:潛血( ),蛋白( ),白細胞( )。出示某醫院教授處方,視之乃八正散原方加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不效,且水腫日漸加重。診為陽虛夾表,水濕壅盛,處以真武湯加麻黃等:麻黃15 g,附子30 g,炮姜30 g,蒼術30 g,茯苓30 g,澤瀉30 g,豬苓30 g,桂枝30 g,淫羊藿30 g,砂仁10 g,黃柏10 g,炙甘草10 g,生姜30片。5劑。
復診:服藥次日尿量即增加,達到3000 mL,5天間體重減輕20 kg,已見汗出。腹脹、氣短均減輕,自覺身體轉暖和。藥已見效,前方稍作調整:麻黃減為10 g,附子增至45 g,另加黃芪45 g,再予7劑。
三診:保持日尿量3000 mL 以上,體重已減輕43 kg,余癥均有好轉,自己步行前來,病態已無。患者病久心急上班,未再復診,其實尿檢仍有蛋白,并未徹底治愈。
按:水腫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本案是癥狀最重的一例。此案雖然西醫診斷為腎盂腎炎,尿路感染,但從高度水腫,伴有胸水、腹水,身冷,舌淡紅胖潤,脈沉滑寸弱右尺浮等癥情來看,顯然屬于腎陽虧虛,水濕內聚外溢之癥,當從陽虛濕盛著眼。
從尿檢結果看,白細胞( ),潛血( ),容易讓醫家誤解為濕熱之癥,如本案某醫科大學教授處以八正散加銀、翹、蒲公英一派苦寒之品即是例證,結果南其轅北其轍,水腫日漸加重,說到底是中醫西化了。
中醫西化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跟著化驗指標跑,搞“對號入座”,將白細胞、體溫、血壓、血糖等指標機械的理解為實熱、陰虛陽亢、濕熱等,由此而誤治者比比皆是。
有專家說:“末世的很多醫者確實搞不清陰陽寒熱了”,毛病就出在這中醫西化上,被西醫牽著鼻子走,永遠是一個蹩腳的中醫。
至于本案見有尿黃灼熱,尿后余瀝之淋證之象,可視為虛陽下泄,而非濕熱之淋,仔細揣摩陰陽辨訣便可悟明。退一步說,我已用黃柏、豬苓等涼藥監制了。
2.裴某,女,57歲。2010年12月22日初診:腰痛半月,尿急而頻澀滯,色黃,手足心熱,大便黏溏,口干,氣短,易汗。舌赤胖潤,脈沉滑。尿檢:蛋白( ),潛血( )。西醫診為急性腎炎,中醫診為淋證,屬于腎虛氣化不及所致,真武湯加味:
附子25 g,炮姜30 g,茯苓30 g,蒼術30 g,白術30 g,白芍15 g,黃芪30 g,砂仁10 g,淫羊藿25 g,牛膝30 g,乳香5 g,炙甘草15 g。7劑。
服藥7劑諸癥皆減,再服7劑已愈,尿檢陰性。
按:本案亦見有尿頻澀滯,色黃之癥,與上面楚案相似而癥狀較輕,治法亦相似。
唯楚案無汗,因加麻黃開表,本案易汗而用黃芪益氣,因急性發病,見效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