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奪冠后亦姝關掉手機享清靜 媽媽:希望她踏實低調地成長
據《青年報》報道,前晚,《中國詩詞大會》迎來第十場總決賽。最終,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過關斬將奪得冠軍。比賽中她那淡定從容的表現讓電視機前無數人被這個姑娘“圈粉”,很多學生看她的比賽而被點燃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武亦姝的情況也許不可復制,但她可以成為引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正能量,這就是一件好事情!”《中國詩詞大會》嘉賓老師之一、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說道。
奪冠
這就是一種“大勇若怯”
在前天晚上播出的總決賽中,武亦姝面對的是一眾強勁對手。在第一輪答題中,武亦姝輕松答對了全部9道題,獲得了317分的高分,這也是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這一環節的最高分。
不過,此后出場的陳更勢頭很猛,答對第6道題時已有306分,與武亦姝僅剩11分之差。就在大家都為武亦姝捏著一把汗時,陳更在第7題出現失誤,武亦姝成功進入了“飛花令”環節。
而在氣氛緊張的飛花令環節中,武亦姝依然從容淡定,與百人團的王子龍你來我往了多個回合。最后,王子龍在答出一句武亦姝說過的詩句后思路卡殼,武亦姝再次在飛花令中勝出。
沖出“重圍”的武亦姝站上了最終的冠亞軍PK臺,等待她的是獲得四次擂主席位的彭敏。圖片線索題中,武亦姝先聲奪人,拿下2分。但彭敏很快就在第3題中扳回一分。在隨后的文字線索題中,彭敏率先出現失誤,搶答了卻沒能說對答案,武亦姝3比1領先。第二個線索題武亦姝也搶答失誤,彭敏追到了3:2。最終,武亦姝有驚無險地拿到了冠軍。
對于武亦姝最終奪冠,現場嘉賓之一、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昨天接受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幾位嘉賓都沒有想到。
蒙曼認為,武亦姝就是標準的“國民閨女”,非常有才氣,又非常內斂,“用一句對聯形容她非常準確,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比賽中,武亦姝答對題目后,在她的臉上看不到得意張揚,而往往是一副吃驚的表情,蒙曼認為,這就是一種“大勇若怯”。
強項不是飛花令是心態
在2月1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中,武亦姝不但在第一環節的個人追逐戰中答對全部9道題,而且戰勝百人團中的308人,得到了308分的高分。而在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環節中,小姑娘更是表現出色。當期飛花令的主題字是“月”,武亦姝答題過程中全程微笑,尤其是當第二次說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需要重新再說一句帶“月”的詩時,她微笑著脫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一畫面也成為她“走紅”后流傳最廣的一個畫面。
在總決賽中,武亦姝在飛花令環節也表現得從容淡定,成功PK掉了百人團的王子龍。為此,不少網友感嘆,武亦姝的強項是“飛花令”。
不過,蒙曼老師并不認為飛花令是武亦姝的強項,“她的強項其實是心態!飛花令環節,別的選手一個答不上來心就亂了,但武亦姝是能心定下來的,她的狀態就是氣定神閑。”蒙曼表示,對武亦姝這樣一個才16歲的女孩來說,這種心態是非常難得和可貴的,“這對她以后人生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蒙曼坦言,在飛花令環節,她看到的是武亦姝的機靈和聰明。“比如說‘月’這個詞,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月亮,但她想到的是月份,這其實有點偷換概念,但卻反映出了她的聰明。有些人雖然也讀書,但讀的是死書,最后把自己讀‘死’了,她不是這樣的,我其實很贊賞她這一點。”
武亦姝走紅后,她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也成為網友們談論的焦點。但在蒙曼看來,詩詞的儲備量并不是武亦姝身上最可貴的東西,“重要的不是詩詞的儲備量,而是她對詩詞的愛,她不是為了背詩詞來參加這個比賽,而是為了享受詩詞而來。”蒙曼表示,若從詩詞儲備量來看,百人團肯定有比武亦姝多的,“但是她(武亦姝)對詩詞的情感真摯是一流的、享受詩詞的心態是一流的。”
成學習古詩詞的正能量
除了武亦姝,參加此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另兩位上海選手姜聞頁、候尤雯也表現不俗。而對于這三位上海小花,蒙曼認為她們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江南才女、江南閨秀,“她們都很沉穩,表現得落落大方,有江南的那種靈氣。”
《中國詩詞大會》雖然已經結束,但節目帶來的影響仍在發酵,很多人看了比賽后就燃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對此,蒙曼認為,上海在經濟上是得風氣之先,在文化上也應該要得風氣之先,“現在的一個文化風氣就是重新審視中華傳統文化。”
在如今的應試環境下,很多家長并不愿意孩子花太多的時間在“無用”的古詩詞上。對此,蒙曼坦言,學生學生一是以學為生,二是學習人生,“人生中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不僅僅是應試的那點東西。”蒙曼認為,學習古詩詞其實對學生的人生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善美,詩詞表現的都是美的東西,要呵護美就是善,而最好的詩詞表現出來的都是真。從上海的這三個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來,詩詞對她們以后的人生成長都有重要意義。”
蒙曼表示,武亦姝的情況也許不可復制,但她可以成為引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正能量,這就是一件好事情!
班主任:抱著玩的心態去參賽卻“玩好了”
昨天,記者聯系上了武亦姝初中就讀的上海蘭生復旦中學六年級到八年級時的班主任嚴韜,就在幾個小時前,兩人還在網上聊天。對于奪冠播出后紅遍大江南北的既成事實,這位榮辱不驚的小姑娘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按部就班地去上課。
武亦姝赴京期間,曾向嚴老師討教一些詩詞。有一天,兩人談及對詩詞大會的印象。這對師生發生了如下的對話,“你覺得這節目如何?”“挺好玩的,哈哈。”“你這心態就對了,好玩了就玩好了。”
“她就是抱著玩的心態去參賽的。特別輕松。”在嚴韜看來,正是這種淡定的心態讓她發揮了正常的水平。
對武亦姝情況非常了解的嚴老師透露說,別看現在網上武亦姝被稱為“才女+學霸+美女”,但在初中時,武亦姝的成績不算特別拔尖,只是在作文、歷史方面她的特長很明顯,平時也酷愛文言文。“她現實生活中和節目中一樣,文質彬彬,不是特別招搖。她喜歡向我討教古詩的內容。和語文老師、歷史老師的關系特別好。”
因為這位愛徒的關系,嚴老師也成了詩詞大會的忠實觀眾。在所有比賽環節中,他最不擔心的就是飛花令。“每次飛花令,她都表現得穩穩當當,所有的詩句都在胸中,脫口而出,看到她不慌不忙的樣子。我也一點都不為她緊張。說白了,這些詩詞已經內化到她心里了。”
如今,昔日的學生有了這樣的成績,贏得眾多網友膜拜。嚴老師卻也不居功,“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這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我是看了電視才知道,原來她有隨身攜帶詩集的習慣。”
也許很多人會說到,飽讀詩書又有何用。嚴老師笑道:“的確不能當飯吃。對現實也沒有太大幫助。但研讀古代詩詞無疑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武亦姝并非宅女,她喜歡游歷山水,也許在看到一處美景時,以前背過的詩句會瞬間復活,也只有有了更多的閱歷。大家對詩詞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這就像古人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家長:希望武亦姝踏實低調地成長
在2月1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中成為新擂主后,16歲的武亦姝就火了,這個長發飄逸、面帶淺笑的美少女,讓網友戲稱“滿足了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采訪邀約,面對這些,小姑娘關掉了手機,并通過各種渠道表示不接受采訪。在她給記者回復的短信中,就表示:“家里商量了,不接受采訪,非常抱歉!”記者回復“理解”以后,她還禮貌地回復:“謝謝理解!”
前晚,《中國詩詞大會》第十場總決賽播出后,過關斬將奪得冠軍的武亦姝瞬間刷爆了朋友圈。面對新一輪的采訪邀約,她再次關了手機。昨天中午,武亦姝媽媽在給記者發來的短信中表示,希望武亦姝踏實低調地成長,“我是孩子媽媽,很理解你,可是孩子太小了,后面的路還很長,我是真的希望她踏實低調地成長,而且今天的一點點成績也是得到大家的幫助,她個人和家庭不接受采訪。謝謝你,也請理解一個母親的心情。”
昨天,記者又試圖聯系到武亦姝的爸爸武先生,他在聽到采訪要求后,掛斷了記者的電話。之后的幾個小時內,記者給他發去了一封信和采訪提綱,武先生答應和女兒協商,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答復。武亦姝的家人反復強調,不希望女兒的生活受到干擾。
名師說法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學習古詩詞無所謂死記硬背
對于從春節火爆到現在的《中國詩詞大會》,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語文名師黃玉峰也一直在關注,“上海的三位選手表現得很不錯,我們的學生、家長也都很關注。”
作為語文名師,黃玉峰一直很重視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而五浦匯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有不少特色。“在課內,我們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把一些可讀不可讀的內容刪掉,加進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蘇東坡的詩歌,古文觀止等。”黃玉峰介紹說,在課外,學校也鼓勵學生多看書,并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做一些選題,“自己喜歡看的就多看,比如喜歡蘇東坡就去多讀蘇東坡的詩詞,然后與同學老師交流,老師也會給予指導,并給他們做一些拓展,比如在讀蘇東坡的詩,就給他加一些王安石、黃庭堅的,相互印證。”除此之外,學校還會在校內組織一些相關競賽,“也會定期搞一些講座,給學生講文字、詩歌。”
黃老師介紹說,這些課程學生們還是很喜歡的。“做這些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一旦學習古詩詞,人的氣場就會變,愛好也會變,節奏感、情感也都會變,氣質、形象也都會有變化。你看武亦姝,她那種溫文爾雅的狀態、淡定的笑容,與讀了那么多詩詞是有關系的,一個一天到晚刷題的學生,是不會有這種狀態的。”
對于《中國詩詞大會》引發的一股學習詩歌熱潮,黃玉峰認為是好事情,他表示,詩歌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詩歌關鍵是要去讀,“不要強調分析,不要有標準答案,學習詩歌其實無所謂死記硬背,背到后面總歸會有理解的。”
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黃榮華:武亦姝并非普遍意義的“符號”
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黃榮華老師對這些天媒體的狂轟濫炸覺得不可理喻。“她是高一學生,來復旦附中才幾個月。我其實是高三組的,對現在還是高一的武亦姝不是特別了解。對她的了解主要還是從網絡和別人口中。”
“我們對這位同學的理解過于簡單化,其實,對古詩詞特別熱愛的群體一直都有。這些年來,有一茬又一茬的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黃老師印象中,有一次,一名學生當著他的面一口氣一字不差地把《離騷》背了下來,還有一名學生讀了很多老子、莊子的書,還做了不少讀書筆記,這啟發他專門創辦了一份校內刊物,堅持了十幾期。
在武亦姝火了起來后,黃老師翻看了幾個帖子,發現留言中有海量的粉絲自稱自己是“假復旦附中”,讀了三年但卻沒有這種詩詞功底。
“個人認為,武亦姝式的人物只是小眾。并非傳統文化旺盛的現象。在詩詞大會上誕生了一個熱門詞叫‘詩和遠方’。現如今,我們還在談應試教育的問題,哪里有閑情逸致談詩?所以說,武亦姝不是一個有普遍意義的符號。但詩詞文化一直存在,只是通過這個節目,這種對詩詞的需求被激發出來罷了。”黃老師認為,詩詞是一種涉及靈魂的文化,是一種‘精神游戲’,其實是達到自由境界的產物。有兩種人會喜歡,一種是物質要求已經得以滿足,另一種是即便沒有達到物質條件,精神也非常富足。但后者人數是少于前者的。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在沒解決現實的情況下追求詩意。'
同齡人看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以后會多讀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在廣大00后學生中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前天中午,育才中學新疆班高三10班的馬仁杰和遠在新疆的媽媽通電話時就提到了中國詩詞大會,興奮地跟媽媽說武亦姝是上海復旦附中高一的學生。“我還在想著沒法第一時間看比賽,沒想到晚上晚自習第一節課下課后老師就說集體觀看。”說起前晚的比賽,馬仁杰仍很激動,“看了比賽覺得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提出讓新疆班6個班251名學生全體觀看比賽直播的是育才中學副校長李元,剛從外地回來的他進校后第一時間就做出了這項安排,“教育也要講求實效性,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李元說,學生們特別喜歡看這個比賽,“有學生還搬凳子到電視機前,整個過程中沒有同學走動,全場都聚精會神,通過這個節目讓他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也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尤其對我們新疆班來說,這是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好機會。”李元表示,除了在學校的新疆班學生,在家的上海學生也很關注,“我朋友圈里全在討論詩詞大會的情況,學生家長也非常關注。”
育才中學高二(10)班的王雅潔看了總決賽后坦言,自己平時接觸的古詩詞并不多,大多都是在課本里學的,“這個比賽提升了我對古詩詞的興趣,比賽里見到了很多平時沒見過的詩詞,才覺得自己平時學得有多么淺顯,武亦姝很厲害,以后我也會多看些古詩詞。”
高二(9)班的金沁林從小就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小時候就讀過四書五經,而且現在自己經常嘗試寫詩,“決賽中對酒的飛花令,我也可以對一對的,不過之前的比賽,武亦姝一步一步站上去,那真是實力,我有2道題就是答錯的。”金沁林認為,文化不只是教育層面的東西,還有哲學、智慧等方面的沉淀,“這個節目把傳統文化用新穎的形式呈現出來,很好!”
高三(10)班的依爾夏提江表示,場上選手個個都很厲害,詩詞底蘊也很深厚,“幾個高手的詩詞儲備其實不相上下,武亦姝奪冠是她心理素質特別好。”依爾夏提江對比賽中新加坡華裔選手李宜幸離場后酈波教授的點評印象深刻,“真的感覺詩詞是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里的,我之前不是特別喜歡詩詞,即便學習也是比較功利性的,純粹是為了考試。
但看了比賽,才發現詩詞背后還有很多典故,這些典故是可以讓我們知道很多東西的。這場比賽讓我開啟了這樣的大門,我以后會多學習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