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
這是電影《鐘無艷》里的一句臺詞,述說了鐘無艷的委屈,也反映了齊宣王的自私和忘恩負義。
歷史上,鐘無艷是丑女,但卻擁有才華和謀略,她為夫君齊宣王修理內政,打理國家,拼死拼活,可是,齊宣王只有在出現麻煩,遇到困難時,才會跑過來找她。
一旦問題解決,高枕無憂了,他就會將萬千恩寵,無上溫柔,所有關注,全部給予夏迎春,一個空有皮囊,毫無靈魂的女人。
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時,我們譴責齊宣王的翻臉無情,沒想到長大后,我們就活成了齊宣王。
尤其是這場疫情,讓我深切的意識到,其實我們也是一群,有事鐘南山,無事小鮮肉的人。
夏迎春也好,小鮮肉也罷,他們或許無辜,但是活成齊宣王的我們,確實應該檢討檢討。
要知道2003年非典最嚴重的時候,我們贊譽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醫生和護士們,是一群白衣天使,是最美逆行者。
那個時候,我雖然還小,但依然記得鋪天蓋地的宣傳和贊揚。
可是,短短幾年時間,我們抱怨醫療制度,討伐醫生服務態度,更甚至于,醫鬧,侮辱和毆打醫生,將一切醫療問題,治療不滿,全部發泄在醫生頭上。
卻沒有真正去想一想,醫生也好,護士也罷,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是拿著薪水工作,卻要在加班加點,冒著風險干活的同時,承擔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的批評,為自己也無能為力的醫療弊端買單。
他們又何其無辜,何其無奈?
如今,冠狀病毒肆虐,我們再次需要醫生們,救死扶傷時,又是謳歌和贊揚。
這種前一秒還抱怨,后一秒就追捧,前一分鐘還待人冷漠,后一分鐘就要人為你賣命的行為,是不是既忘恩負義,又自私涼薄呢?
想起前兩天韓紅做公益上熱搜時,很快,就有人預料,接下來會有一堆她的黑料,果不其然,各種負面新聞接踵而至。
而林生斌因為捐口罩上新聞,之后就有文章說他脖子上有吻痕,很快就會再婚。
姑且不說人家做好事和私生活之間,差著一萬句管你什么事,就說這疫情還沒過去吧,就有人翻臉比翻書快,等不及的落井下石。
可想而知,疫情過后呢,我們還會像現在這樣,將鐘南山稱為國士;將醫護人員,奉為白衣天使;將獻愛心的人,視為社會中堅嗎?
恐怕不會吧!
因為自私,是人的天性,這種天性,讓我們天然容易忘記,別人曾經付出的好。
塞繆爾·萊博維茨,在成為法官之前,是一位著名的刑事律師,他救了78個人,使得他們免于死刑。
你會認為,這78個人,一定視他為再生父母吧,但事實是,他甚至沒有收到過,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人,寄來的任何一封感恩信,任何一張圣誕卡。
以至于最后他感慨說,如果你做了善事,就期待感恩,你就會體驗失望和痛苦,因為你不了解人性。
考慮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所以忘恩負義,是很自然的行為,反而期待感恩,是自找心碎。
這樣的例子還挺多的,比如,安德魯·卡內基,美國實業家、慈善家,卡耐基鋼鐵公司的創始人,他曾經給他的一個親戚,一百萬美元,但是他死后,他的親戚卻在詛咒他,因為卡內基死后,為公共慈善機構留下了3.65億美元。
和卡耐基的財富,以及捐給慈善機構的這些錢相比,那位親戚形容卡內基的給予為:少得可憐的100萬美元。
再比如國內,孫儷20年前,資助一名大學生,整整幫助了10年,卻最后被對方控訴給的錢太少。
所以,有句名言叫做:理想的人樂于助人。
這里的樂于助人,包含更深刻的意思,就是將助人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一個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已經得到了滿足,因此,不會去期待別人的反應,更不會因為別人的不知感恩,而陷入無端的失落。
這個轉變,在現代親子關系上,表現的很明顯。
過去的幾千年,很多父母為孩子的忘恩負義而痛苦。
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李爾王,甚至大聲疾呼:有一個忘恩負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還要鋒利!
但是,孩子應該要感恩,和你期待孩子必須要感恩,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現代親子關系中,父母們被教導,養育孩子,是自己的自發行為,我們在養育孩子,見證生命誕生,體驗為人父母中,已經得到了滿足和快樂,就不應該對孩子,寄于太高的要求和期望。
因為我們愛人,并不代表我們有權要求,別人必須愛我們。
我們付出,并不代表我們有權要求,別人必須感恩戴德。
愛在愛中,得到滿足了,更多的,就是奢求。
因此,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充滿智慧,重視道德,被稱為圣人的馬庫斯·奧勒里烏斯,會非常充滿同理心的說:不愿在你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不要對他人做。
同時,又非?;磉_在日記里寫道:我今天要去見那些,說的比做的多,自私自利,又忘恩負義的人們,但我不會感到驚訝或不安,因為我無法想象,沒有這樣的人的世界是什么樣。
像馬庫斯這樣的智者,早就認清了一個現實,找到幸福的唯一方法是,為了給予的快樂而給予,而不是因為期待感激而給予。
可是,如果說,人性就是自私的,那拿什么解釋那群,為了大多數人,而無私奉獻的人呢?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哥哥,進行了一次討論。
在討論中,他的哥哥堅持認為:人們的良好行為,只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人們表現仁慈和無私,是因為他們擔心做壞事被抓住,太自私會被孤立。
所以,一旦人置身于一個隱私的環境中,一個不會被大眾所看見的環境中,即便是最公正無私的人,也會純粹的為個人利益而努力,哪怕這個過程中,會傷害其他人,他們也在所不惜。
這個觀點,和托馬斯·霍布斯的觀點不謀而合,這位英國哲學家認為,人的本性骯臟,野蠻,自私,殘暴,所以,人類必須建立政府,建立社會契約,來阻止人類的暴力傾向,約束人的自私行為。
很長一段時間,人性自私論,都是最主流的觀點,就連普通老百姓都明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但是奇怪是,現代心理學,卻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點:利己主義,遠遠不是人們的主要行為動機,事實上,人類傾向于為群體謀福利,天性里,具有利他屬性。
經濟學家塞繆爾·鮑爾斯,在一篇文章里寫道:在過去20年里,我們發現,世界各地的人們,遠比哲學家和生物進化學家,所假設的要道德的多,無私的多。大多數人在道德上都呈現,互惠,公平,以及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傾向,即便這會損害他的個人利益。
因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盡管人類的自私被詬病已久,但是,如果沒有群體的慈善,和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人類不可能在自然界生存。
人類進化學家埃里克·約翰遜,經過多年研究,用自己的實驗,驗證了這個觀點。
他認為從人性上來說,人是自私的,每個人為自己而生存,但是,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無論是狩獵還是采集,都需要團體協作,每個人采獵所得,都要交給團體分配,自私行為,將會受到懲罰。
而無私的行為,則會被視為英雄行為。
所以,利他被鼓吹,自私被懲罰,隨著進化,那些自私的行為和自私的人,因為被孤立而滅絕或減少,相應的,無私的人,無私的行為,則因為被鼓勵而深入人心,漸漸的被內化,遺傳,所以,人的天性也許有自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無私和利他屬性。
一項針對孩子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利他主義,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一個18個月的幼兒,在沒有接受社會教導之前,他們會表現出主動的,幫助成年人的傾向,如果成人不小心掉了東西,他們會主動撿起來。
而當他們再大一點之后,成人交代他們做的事情,他們會表現出極大的主動性,并以此為快樂。
所以,一些進化學家表示,自私,是后天習得的,是被教導的,天性里,人類是善良的,利他的,無私的。
這種現象,在災難面前,表現的尤其明顯。
在世界范圍內,一旦發生了自然災害,最為典型的就是,英雄行為和資源共享。
麗貝卡·索爾尼,在她的著作《地獄中的天堂》中表示,當自然或人為災難發生后,人類傾向于團結一致,而不是自私和分裂。
無數災難顯示,人群的恐慌和混亂,搶劫和暴力,只是部分特例,大部分情況下,人群都是保持冷靜,為他人而奉獻,互助互惠,甚至舍己為人的。
而為什么我們會認為,災難導致暴民和搶劫,而不是利他主義呢。
因為很多時候,能夠出現在媒體上的,都是特例,一個被反復報道的特例,就很容易給人一種心里錯覺,認為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或者現狀就是如此。
比如,只有1%的子女,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任由父母老無所依,另外99%的人,其實都會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
但是,媒體只會報道那1%的特例,就會給人一種感覺,孩子都是忘恩負義的。
而且,麗貝卡認為,本應將重點放在拯救生命上的當局,往往通過將重點放在道德和人性層面上,來轉移注意力。所以,相比較人性恐慌,普通人出現更多的是,制度性恐慌。
人群中的很多人,因為出于不信任,對不公開不透明的不滿,因而陷入信息恐慌,以及傾向于相信,最壞的消息,才是真實的消息。
而事實上,災難是最能暴露人性的,大多數情況下,災難發生時,更多人都會感受到更團結,以及,建立了更深層次的社會聯系感。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吧,雖然我們看到了有人發國難財,但大部分中國人,感受到了強烈的社區感,以及社會責任感。
所以,人性自私論,有些牽強。
2015年,Weissing和他的同事們,發表了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里,他們表示,為了看看是利他行為,還是自私行為,更有益于人類發展,他們將人群分為了三組。
一組,全部是利他主義者,他們將別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
一組,全部是自私的人,他們專注于自身的利益,將自我利益,放在最前面。
而另一組,則混合了利他主義者,和自私的人。
通過實驗,看看最后哪一組在游戲中,得到的財物最多。
后來,他們卻驚訝的發現,混合利他主義者,和自私人群的人,才是最后得到財物最高的一組人。
原來,自私的策略和行徑,雖然會傷害他人利益,但是提升了個人財富,而無私的人,在幫助自私的人的同時,意外的實現了整體財富的極大飛躍 。
可以說,當疫情發生后,看到目前的整體社會現狀,突然就覺得這個實驗,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不管人性是自私的,還是人性是利他的,不可否認的是,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的配合,造就了整體的福祉。
因為人性是復雜的,所以這世間上的一切事情,也是復雜的,無法用非黑即白來闡釋。
比如,當疫情發生后,中國立馬封鎖了武漢,這個行為被很多美國媒體所批評,認為是侵害人權,因為很多健康的人,也被封鎖了。
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很多拿著人權說事的外媒,很快被打臉。
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比如澳大利亞,越南,意大利等,均表示禁止中國公民入境,韓國,日本,丹麥,柬埔寨等很多國家,甚至出現了反華情緒和歧視。
盡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各國不必采取如此嚴厲的措施,但是,世界各國,還是迅速的斷絕了和中國的人員往來。
如果,我們封鎖武漢不人道,那他們一棒子打死,禁止健康的中國人進入,難道就符合人道主義精神?
可是,一個現實是,因為疫情,普通的中國人在國外,遭受了無端的歧視,但很多健康的武漢人,在中國也承受著無端的非議和指責。
很多時候,人性的自私,以及沒有換位思考,造就了不同的看法和歸因而已。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人性的自私,就掩蓋人性的光輝。
當疫情發生后,雖然我們出于自保,很忌憚武漢人,但是大多數人,也無時無刻不再為他們揪心,祈禱,捐贈和奉獻綿薄之力。
而雖然美國政府,禁止中國人入境的行為,很打臉他們所謂的人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認。
很多美國企業家,為我們的疫情捐助,很多美國的科學家,為研制疫苗和救命藥,而奔波勞累。
我很喜歡世界衛生組織,在疫情發生后的一段聲明,這份聲明表示:我理解全球的焦慮和擔憂,人們想知道自己是否安全,疫情是否能得到控制,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能否提供所需的應對措施。作為一個全球社會,當我們共同面對逆境和不確定性時,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護那些最脆弱的人,保護那些弱勢群體。為了取得成功,全球團結和合作,至關重要。
所以,看到沒,自私的行為,讓人類社會趨于自保,利他的行為,讓人類得以互惠互利,互相幫扶。
最后,自私和利他的混合,造就了我們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而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發現,當疫情發生后,真的照見了很多社會現狀。
有些極端自私的人,不惜發國難財,坑蒙拐騙。
而有些極端無私的人,很容易出現道德綁架,比如,一些明星捐款,被指責捐助太少。
甚至于,有些人還出現了快樂綁架,潛意識里覺得,在重大的災難面前,作為個人,我自己以及他人,都沒有資格享受和享樂,因為有太多的醫護人員,在辛苦奮戰,很多同胞還在受苦,任何的自我愉悅,都會陷入自責和內疚,同時譴責一切享樂行為,比如春晚,比如任何娛樂消遣。
我昨天發文,隨便說了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午后酒醉睡了半響,醒來讀卡森小說,日子過得閑情逸致。結果就有讀者后臺發消息,質問我,全國為冠狀病毒憂心,你這樣合適嗎?
我也是挺窩心的,好像我宅在家里,沒有日日殫精竭慮,日日擔憂垂淚,反而吃好睡好,就罪大惡極似的。
如果說,過分自私要不得,過分的追求利他主義道德,也是一種變相的扭曲,因為任何占據道德高地,對其他人的強制性要求,都違背了真正的利他和無私。
我小時候,爸爸給我的教育很傳統,我們家的柜子上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每次學習不用功,我爸對我說:你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以后能干什么。
我從小到大活得很壓抑,因為背負太多道德包袱,承擔很多自己根本扛不起來的責任。
這導致有一段時間,我活得像個道德衛士,非常無趣,又有一段時間,活得很憤世嫉俗,因為無力改變很多現狀,再后來,我又活得很叛逆,偏要反著來,活得不負責。
直到現在,我才發現,人既不需要杞人憂天,過分擔憂,以至于畫地為牢,更不能拋棄一切,活得自私自我。
人,只需要遵從本心,利己不損人,就足夠了。
有人自私,在利己的過程中,得以滿足;有人無私,在愛人的過程中,得以圓滿;有人自私又利他,活得圓融逍遙。
如此,世間百態,方不失趣味,不失平衡。
而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如果疫情過后,社會忘記了醫護人員的付出,該怎么辦,需要接受譴責嗎,我認為,這很正常,有人銘記于心,就有人翻臉無情。
重要的是,你恪守你內心的道德準則,不要去苛求別人。
自私的人,無情,但站在道德高地久了,任是再熱血的人,也會喪失溫度,變得冰冷。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