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動脈的分段曾有不同的方案,包括Fischer的逆血流五段法,Gibo和Rhoton的順血流四段法,Lasjaunias的胚胎學分段法。
現在使用的頸內動脈分段幾乎都是順血流的七段法,也就是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頸內動脈新的分段法。在這里,偉大的Rhoton被我們無情地拋棄了(向前輩致敬)。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頸內動脈新的分段法,是以數字(C1-C7)順血流方向標記頸內動脈全程,并考慮到對神經外科具有重要意義的頸內動脈四周解剖。該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確,共分為七段:C1頸段(Cervical segement),C2巖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綿竇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相關文獻,
Neurosurgery. 1996 Mar;38(3):425-32; discussion 432-3. Segment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 new classification. Bouthillier A(1), van Loveren HR, Keller JT.
Author information: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ollege of Medicine, Cincinnati, Ohio, USA.
關于該作者我們知之甚少。Bouthillier,法語姓氏,沒有找到發音音標,但是一般可以讀為(或翻譯為)布蒂利耶,布蒂里埃,布錫萊勒,包犀利,又例如,法國青年舞蹈家Paméla Bouthillier。
cincinnati,英 [?s?ns??nati]美 [?s?ns??n?di],辛辛那提(Cincinnati)美國中部俄亥俄州工商業城市,俄亥俄河河港。有運河通連伊利湖(五大湖之一)。城市人口29萬(2010),城市圈人口210萬(2011年)。十九世紀中葉,由于運河和鐵路的興建,成為重要的工業和交通中心。
Bouthillier 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頸部,歸于頸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顱底骨性結構內,或位于顱內,通稱為顱段頸內動脈。
internal
英[?n?t??n(?)l]美[?n?t?rnl]
carotid
英[k??r?t?d]美[k??rɑd?d]
artery
英[?ɑ?t?ri]美[?ɑrd?ri]
對頸內動脈的理解,可能最大的困難在于頸內動脈的轉折彎曲太多,虹吸彎和膝部讓人迷亂。
我覺得可以這么來理解。頸內動脈從頸總動脈發出,到最終達到前床突內上方的分叉處,總的走行趨勢是向上,向前,向內。
頸內動脈頸段最為簡單,沒有被命名的分支,主要完成了頸內動脈向上的大體趨勢。
頸段通常不是筆直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頸段的形態變異大體有三種:①呈輕度“S”或“C”形彎曲;②在立體空間上呈螺旋狀扭轉;③中途扭曲成環形。上述以彎曲為常見,后兩種少見。變異常發生于頸內動脈起始上方36mm處,以中、老年人為多見,似與動脈硬化有關。
頸內動脈 (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為頸總動脈兩終支之一。約在第 4 頸椎平面、甲狀軟骨上緣 處由頸總動脈分出,直徑 4-5mm 。其行程以顱底頸動脈管外口為界,分成顱外段和顱內段 。
顱外段又名頸段,居頸外動脈后外方,繼轉至其后內側,沿咽側壁上升至顱底。起始處有梭形膨大, 為頸動脈竇 ( Carotid sinus ),是壓力感受器,可調節血壓。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后壁上 ,有一扁橢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附于壁上,稱頸動脈體 ( Carotid body),為化學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的CO2 和 O2 的分壓,以調節呼吸 。
會議信息和學習班的發布、咨詢、報名,會議直播,參與編譯及審稿投稿,品牌合作,請找“神外助理”!微信號:13706546016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平臺微官網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