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朝鮮胖子在馬來西亞被人用VX神經毒劑捂死,于是VX又成了國際流行詞匯。上一次大家聽到VX可能是《勇闖奪命島》了,翰墨將軍去偷的就是VX神經毒劑戰斗部的導彈。那么VX神經毒劑到底有多厲害?
從1916年開始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毒氣彈)以來,化學武器大略上一共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窒息性毒劑,第二代糜爛性毒劑,第三代神經毒劑。
窒息性毒劑大家可以按字面理解,這種毒劑需要被人呼吸進呼吸道才會中毒。防護這種毒氣,只需要佩戴一個防毒面具,讓呼吸進你肺部的空氣經過過濾就可以了。
一戰人和馬佩戴的防毒面具
一戰使用的氯氣、光氣,就屬于窒息性毒劑。當然現在也有人用催淚彈當毒氣彈使用,也算。
糜爛性毒劑的毒性就上一個檔次了,它不但被人呼吸進呼吸道,會迅速中毒,毒氣接觸人的皮膚,也會中毒。這是一種全身中毒的化學武器。
被芥子氣攻擊的士兵
糜爛性毒劑最有名的是芥子氣,看圖可以看到毒劑通過皮膚滲透的效果,因為人的脖子、腋窩、蛋蛋的皮膚最薄,所以中毒之后這幾個部位最先起水泡。水泡之后是渾身難受、呼吸困難,最后隨著全身暴露在毒氣中的時間不斷延長,心臟停跳死翹翹。
防御全身中毒的毒氣,光戴一個豬嘴就不能解決問題了,你得穿上全身遮蓋密封的防化服。
神經毒劑也是一種全身中毒的化學武器。但是,它的毒性比糜爛性毒劑還要高一個檔次。因為這種毒劑從皮膚滲透進去后,是直接攻擊人體的神經系統的,而不是簡單攻擊人的體細胞。
神經毒劑最早誕生的是沙林,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獨家掌握神經毒劑技術。但是,盡管技術領先,但英美生產了10倍于德國沙林的芥子氣,德國和盟軍也形成了化學武器的恐怖平衡,德國最后也沒敢在戰場上對美軍使用沙林,都投放到浴室里了。
全身防化服,穿上之后,中毒是不會了,但是吃飯喝水撒尿都很麻煩。美國和蘇聯都認為,如果戰場上面對的是同量級的超級大國,釋放化學武器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殺傷對方人員,而是讓對方不得不縮在三防車輛和防化服里不敢出來,從而使其機動困難、操縱裝備困難、持續作戰更容易疲勞。
沙林之后是“塔崩”,1944年,德國又研制出了“梭曼”,從化學式來說它應該叫“環沙林”,毒性比沙林更強,更持久。二戰后沙林、塔崩、梭曼的配方被美國繳獲。其中塔崩被命名為GA,沙林為GB,梭曼為GD,G就是德國的縮寫,但是為什么GA GB之后就直接跳到GD了呢?GC難道是神盾局秘藏了?
GA GB GD讓美國化學家大受啟發,1954年,美國通過發布新的農藥進而發現了新的神經毒劑胺吸磷——VG。VG又打開了一整條化學武器的科技樹,VG,VF,VM……VR……根本停不下來。最終章呢,就是本文開頭說到的——VX。
VX毒劑,學名 S-(2-二異丙基氨乙基)- 甲基硫代磷酸乙酯,一種無色無味的油狀液體,一旦接觸到氧氣,就會變成氣體。工業品呈微黃、黃或棕色,貯存時會分解出少量的硫醇,因而帶有臭味。可以通過空氣或水源傳播,幾乎無法察覺。人體皮膚與之接觸或吸入就會導致中毒,頭痛惡心是感染這種毒氣的主要癥狀。VX毒氣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呼吸停止,最終導致死亡。致命劑量為10毫克,一小滴VX液滴落到皮膚上,如不及時消毒和救治,就可引起人員死亡。
最后,VX可以做成二元化學武器,也就是它出廠的時候是兩種無毒性or低毒物質(原料),在導彈戰斗部上裝填這兩種無毒性or低毒物質,儲存運輸都很方便。但是,打出去之后,戰斗部內先爆個小雷管,兩種物質混合在一起,就生成了VX。
《勇闖奪命島》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