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歷史事件,不但要看文字記載,也要根據情理和邏輯來判斷!
《道德經》寫作的經歷如何?真的象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是倉促之間寫出來的嗎?
《史記·申韓列傳》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司馬遷距離老子時代約有四百多百年,司馬遷寫史記也是根據歷史資料以及傳說,估計也訪問了某些口述歷史的傳媒人,司馬遷所記載的估計就是當時人們所認可的故事。
司馬遷的記載有兩大漏洞,其一,老子“居周久之”都做了些什么?沒有時間寫書?其二,被尹喜強求,就很快“乃著書上下篇”,沒有基礎,沒有積累,就能寫出偉大的經典嗎?
但歷史文獻的真實不代表歷史的真實,一部經典的確立,一定有其內在的理由,有其生命的規律,經典的形成就是發現“道”和遵循“道”的過程。
1、《道德經》不是倉促寫出的
《道德經》理論深奧、結構嚴謹、體系完整,不可能是倉促之間就能夠寫出來的。
這不是寫小說,不是所謂的議論文,不會象尼采那樣心血來潮憑幻覺就能寫出一本什么精神錯亂的東西來。
2、《道德經》不是語錄體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的典范,主要是就事論事,微言大義,章節之間不必有連貫的體系。
而《道德經》以宇宙生成為主線,以天道運行為重點,以道德為精髓,以社會問題為針對目標,天地人一體,屬于嚴謹的哲學體系。
比如第一章講述了天道原則,第二章講大地的自然原則,第三章講人類社會的原則,前三章就是天地人的總綱,理論體系何其嚴密。其余章節都圍繞這三章展開,天道理論包羅萬象,“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道德經》不是雞湯
《道德經》中有大量的格言,從中也引申出了許多成語,但是《道德經》的精神絕不僅限于此。《道德經》教給人、要求人的是:(1)立身,需“治人事天”;(2)立命,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3)立道,乃“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老子在書中都提出了具體的步驟,具體的內容。
4、老子研究天道,寫作《道德經》,不是憑空想象的結果,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老子在《河圖》《洛書》理論啟發下,具備了“通神明之理”的能力,通過對宇宙、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的研究,認識到了其中的奧秘和規律,運用象物精信的思維方法,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總結,進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寫出了這樣偉大的著作。
這是一項艱苦繁重的研究工作,反復增刪修改的創作過程,智慧與靈性的發揮的體現,絕不會那么輕松的“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參見《老子天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