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師德傳統重視教師言行對學生的表率作用,將為人師表作為教師的首要職業素養,全社會對教師的師德水平寄予了希望,然而,在較長的時間里卻沒有成文的全國師德規范。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繼承優秀師德傳統,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制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不斷調整和優化規范內容,加強規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師德規范從早期的道德標桿發展為對教師隊伍進行綜合治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國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師德規范建設的基本歷程
1979年黨和國家提出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的倡議下,教育部開啟了師德規范建設。
(一)初創階段:繼承為人師表傳統,樹立道德標桿
1979年9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隨后,全社會掀起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熱潮。1981年12月28日,教育部發出了《關于支持開展“五講四美”為人師表活動的倡議書的通知》。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在總結開展“五講四美”為人師表活動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中國首部全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1991年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正式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校黨組織要把職業道德教育列入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計劃。自此,我國師德規范正式定名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1991年版規范”),并沿用至今。
這一階段的師德規范建設突出師德的育人功能,強調用師德規范加強師德教育。這份師德規范的訂立,其重要意義不只是開創性地制定了第一份官方師德規范文件,更是強化育人是教師第一職責,用師德規范指導師德教育活動,初步建立起了中國特色師德規范的體系框架。
(二)轉型階段:突出師德管理功能,融入法治精神
20世紀90年代初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及不良社會風氣的襲擾,教師以職務謀私利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人民教師形象,給教育事業帶來不良影響。加強教師的師德管理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出臺,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在此基礎上,1997年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根據《教師法》再次修訂師德規范(以下簡稱“1997年版規范”)。
1997年版規范融入了法治精神,首次明確提出“依法執教”的條目,要求“教師要根據法治原則研究依照法律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該版規范在內容上與《教師法》相互融合,趨于用法律語言表述師德規范。其后,教育部于2000年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師德建設必須以《教師法》為依據,并補充一批禁令式的師德規則。
(三)深化階段:回歸師德規范本位,加強師德治理
進入21世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備受重視。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發布,不僅明晰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使命,而且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五個主要規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愛崗敬業成為這一時期師德建設的主旋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涌現出一批英雄教師。與此同時,少數教師的不當言行,也影響了教師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為此,2008年9月1日,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工會全國委員會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再次修訂和印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2008年版規范”)。
這次修訂強調師德規范的道德屬性和功能,促進師德規范回歸本位。一是特別強調師德規范是教師職業道德最基本準則。二是特別強調師德規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起指導作用,是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國家、教師與社會相關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這次師德規范修訂也進一步促進了師德長效治理體系的建立。首先,從師德文件來看,出現了由單一文件向組合文件的拓展。其次,從師德規范的類型來看,出現了由單一規范向兩類規范的拓展。最后,從師德規范的實施看,出現了由單一機制向雙重機制的拓展。
二、我國師德規范建設的主要特點
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師德規范建設呈現出加強倫理治理、突出職業特點、強化行為底線的特征。師德規范建設在總體上由倡導理想師德、引導師德教育的道德標尺,轉變為確立教師職業道德基本要求,規范教師職業行為的治理手段。
(一)師德規范的主要功能從道德教育轉向倫理治理
制定師德規范的最初目的是提高教師政治覺悟,加強道德修養,端正教育思想,從而以教師自身的模范行為去教育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隊伍中出現的失德事件屢有發生,師德規范的功能從樹立道德標桿、引導師德教育,轉向加強倫理治理、規范教師職業行為。
(二)師德規范的主要準則從一般要求轉向職業道德
從我國師德規范的建設歷程來看,師德規范文本中關于職業道德與公德、私德混雜的情況逐漸減少,約束與指導教師職業行為的道德準則愈加條理化。自1997年起師德規范更加全面地對教師專業活動的各領域進行了規定,涉及的專業行為范圍擴大,包括了教書育人、處理師生關系、提升業務水平、正確處理同事及家長關系以及廉潔從教,等等。2008年版規范還增加了終身學習的條目。這一改變拓寬了師德規范的規約范圍,有助于全面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倫理治理。
(三)師德規范的主要條規從追求崇高到偏向底線
我國傳統教育觀認為為人師表、以身垂范是最佳育人方式。教師具備高于學生的道德水準是做教師的先決條件,由此,追求高尚師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當代社會中底線行為的道德要求是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師德規范保留了道德理想的內容,并從1997年版規范起,條規中“不得”的表述越來越多;2008年版規范的前五條均以“不得”作為結尾。這些表明我國師德規范從以往單純設定理想道德要求,轉向在堅持道德理想的基礎上越來越多地增加有關教師職業道德底線條規,越來越明確地告訴教師哪些“不可為”或“不可違”,以此加強師德規范對教師行為的約束功能。
三、我國師德規范建設的未來方向
為充分發揮師德規范的教育與管理的綜合治理功能,筆者認為我國師德規范建設應該在提煉師德核心價值觀、構建師德規范體系、健全師德懲處機制等方面繼續加強研究,實踐嘗試,不斷推陳出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師德規范新樣態。
(一)提煉師德核心價值觀
加強師德綜合治理,既要強化底線思維,劃定師德紅線,也要確立核心師德價值,引領師德發展方向。師德核心價值觀是教師專業的基本道德原則,是教師專業道德行為的指針,也是教師道德評定的基石。明確的師德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建立統一的教師專業理想,形成和諧穩定的師德氛圍,促進師德綜合治理。我國現有的師德規范側重規定教師行動準則和行為底線,對師德核心價值觀的提煉重視不夠。再者,有些歸納概括并不準確。
近些年來,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認為師德規范應是對教師專業中基本價值與一般道德原則的表達,并且構建了以核心價值為主體的師德規范體系。我們可以在合理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師德傳統和新時代道德價值觀,以及優秀教師的師德實踐經驗,提煉我國師德核心價值觀,以此統領師德行動準則與行為底線。
(二)構建師德規范體系
從當今世界各國師德治理經驗來看,單一的師德規范不足以解決復雜的師德治理問題。加強師德治理還需加大師德規范體系建設,主要的做法是在確立教師專業共享的師德價值觀基礎上,建立和豐富教師專業行為規范,并充分發揮它們約束教師專業言行、懲戒專業行為不端的管理功能,形成以師德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多個教師專業行為規范為支撐的師德規范體系。
(三)健全師德懲處機制
師德懲處是師德綜合治理的重要組織部分。雖然目前我國對教師失德行為有了較為明確的界定,有了相應懲罰規定,但是如何具體實施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國外一些教師專業組織的師德懲處機制值得研究借鑒。美國教育協會較早關注師德懲處機制的研究;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學院更注重公開機制,建立了公眾投訴到問題解決的三階段程序。我國可以參考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健全師德懲處機制,做到面向全體,公開透明;組織得當,程序公正;尊重權益,平等對待,將師德方面不合格的人員清理出教師隊伍,面向公眾塑造教師隊伍的良好專業形象。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