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認同:
【 “天人合一”、“萬物一體”】
“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在我看來這兩個題目有著深刻的關系,傳統文化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是一而二,二而一,相輔相成的一個關系。對于一個人而言,如果他對于中國文化,對傳統文化沒有文化認同,那他就不會由衷地、內在地產生相應的文化自信。
對于普通人而言,傳統文化與文化認同有什么關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為什么還需要弘揚傳統文化,而時代越現代,傳統就離我們越遠,那樣我們重視傳統文化到底是因為什么?我們今天往往把傳統文化稱為幾千年以來形成的這一文化體系,但用“傳統文化”這個詞會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它是古代的文化,好像這個文化跟近代、現代保持著距離,跟我們的關系很疏遠,其實我們會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它并不離我們很遠,相反它構成了我們共同的文化心理,歷史是不能割斷的,歷史也是割斷不了的,我們從歷史中來,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個體都有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家族、民族、地域都有其相應的歷史內容在。
我們在民族文化認同上有著共同的世界觀。中國人特別在世界觀上強調“天人合一”,無論是“天人合一”還是“萬物一體”都強調和諧地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我們與周圍世界的萬世萬物的關系。中華民族文化從上古時期伏羲一畫開天、八卦定乾坤到如今,出現了一批批彰顯時代強音的文化巨人及著作。如,商周朝時期周文王著《周易》,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期老子著《道德經》、孔子著《易傳》以及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論語》、孫子著《孫子兵法》等諸多思想大家,他們的思想以及著作影響深遠,開啟了中華文化軸心時代。中國傳統文化源起于古圣先賢對大自然運行規律的探索,強調“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堅持以人為本,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永恒主題,魅力永存。《周易·系辭》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講的就是天道、地道與人道之間的相互關系。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也應順應天地之變化規律繁衍生息,與天地形成統一的整體,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實現“天人合一”。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孔子在《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平衡的思想,揭示了自然界陰氣、陽氣的運行彼此消長與轉化,既無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則運行,生生不息而又無窮變幻。陰陽一體兩面,彼此互藏,事物的發展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轉換、相互融合。陰陽互動,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一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宋代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做張載,他有一篇文章叫做《西銘》,開頭就講“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什么是我們的父母?天地就是我們的父母,人是天地當中的一部分,而民是什么?我們周邊跟我們一樣的這些人,“民,吾同胞”,老百姓、人民就是我的同胞,而“物,吾與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可見中國人有著對萬世萬物,對天地萬物這樣一種普遍聯系的不分的“天人合一”的情感,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有著共同的世界觀。
中國人有著共同的精神追求。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儒、釋、道三種文化,儒家、佛家、道家一種文化形態是精神追求的核心。儒家講的仁愛,仁者愛人,我們要有一種博愛的精神,佛教講的平等,我們要平等地面對萬世萬物,道家講的自然,這些觀念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會常常地提到,而且今天社會也都是普遍接受的一些價值觀念,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價值追求。我們追求一種有差等而又能夠推及到他人的仁愛,我們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我們追求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