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榴民俗文化的歷史
石榴栽培歷史悠久。在伊拉克出土距今4000多年的皇冠上,就有精美的石榴圖案,證明其栽培歷史源遠流長。漢代,石榴經絲綢之路引入我國,先植于上林苑、驪山溫泉一帶,后逐漸傳播到國內各地。
石榴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保健價值。石榴獨特的花、葉、枝、干、果實等形態特征,以及春華秋實、多籽等特性,又使石榴極具觀賞價值,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和古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并被賦予諸多象征意義,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演化成為一種文化植物,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石榴民俗文化現象。
西晉時,石榴賦大興。潘岳《安石榴賦》:“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
南北朝時,出現石榴詩、石榴裙和多子多福的祝福。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句,而“石榴裙”的典故正是由此而來。
南北朝何思徵《南苑逢美人》:“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北史》記載:北齊南德王高延宗納妃,妃母宋氏以兩個石榴相贈,祝愿子孫眾多。
唐代,出現“拜倒在石榴裙下”典故和“石榴仙子”的神話傳說,民間開始流行結婚贈石榴的禮儀。山東嶧城、陜西臨潼、河南滎陽等石榴主產區民間至今都有石榴仙子的美麗傳說。
宋代,流行“石榴生殖崇拜”,開始盛行石榴對聯、謎語。金元時,流行“石榴曲”,庭院石榴、盆栽石榴開始普及。
明清時,因中秋正是石榴成熟季節,開始有了“八月十五月兒圓,石榴月餅拜神仙”的習俗。
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石榴民俗文化,在民間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淀。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幾乎滲透到中國傳統藝術和重要儀式、活動的方方面面。
美術類有:石榴門神、石榴年畫、石榴國畫、石榴剪紙(窗花)等;服飾類有:石榴裙、石榴肚兜、石榴刺繡、石榴荷包、石榴鞋墊、石榴地毯、石榴印染等;工藝品類有:石榴盆景、石榴玉器、石榴雕塑、石榴瓷器、石榴發飾、石榴磚雕、石榴建筑紋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有:石榴傳說、石榴民謠、石榴典故、石榴楹聯、石榴民歌、石榴謎語等。每逢傳統的中秋、端午、七夕等節慶日,以及慶生祝壽、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重要儀式、活動,都會與石榴相關聯,形成一種相沿成習的文化現象和歷史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