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的五個視角
——讀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
王國芳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人人都是教育者,也都是受教育者。每個人都會形成對教育的自我體認,但又很少有人去深究教育的本質。于是,對于教育這個頗具專業性的話題,我們總能聽到很多似是而非的言說。自由在高處,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準。理解教育,我們需要給自己找一個理論的“高地”。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的《什么是教育》一書,就是這樣一塊能讓我們站得更高的“高地”。
本質視角
教育是什么?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遞、生活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 從他的這一觀點中,我們至少可以讀出關于教育的三個方面的含義。
從教育的主體看,教育是一種交流。教育不是師生之間單向的給予,也不是居高臨下的頤指氣使,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的、平等的交流。雅斯貝爾斯認為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種是“訓練”,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他非常推崇“人將自己與他人的命運相連、處于一種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關系中”的“第三種方法(存在交往)”,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系,均使人類萎縮”。教育是一種交流,但這種教育意義上的交流必然要求“教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平等地位”。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缺位的往往不是交流,而是平等。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交流,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而只是一種表面的交流甚至是偽交流。
從教育的過程看,教育即生成。“教育即生成”是雅斯貝爾斯的一個基本觀點,他認為:“生成來源于歷史的積聚和自身不斷重復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覺的無意識之中達到的,但這無意識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識從事某事的結果。”所謂的生成,其實是人自身不斷重復努力的結果,是一個把有意識的努力升華成個人內在素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就是習慣的培養。他說:“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生成的靜態形式即習慣,動態形式即超越。”“生成就是習慣的不斷形成與不斷更新。”好習慣成就好生活,教育就是要讓學生養成終身受益且不斷更新的好習慣。
從教育的最終目的看,教育指向自由。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教育以從自由中不斷獲得的東西為其內容。如果教育變成了權威,那它就失敗了。” 教育要讓人成為他自己,而非社會所需要的標準化“部件”,也不是要使學生成為教師的“翻版”。因此,教育意味著自由,教育即解放,而非束縛。教育所追求的,就是“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教育即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的教育是否太過強勢?教育一旦太過強勢,就會限制甚至剝奪學生選擇的權利,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讓人成為他自己的路徑。
內容視角
從某種角度看,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是以教學代替了教育。更為嚴重的是,又把“教”異化為了教知識,把“學”異化為了學解題應試。教與學的異化,最后必定造成人的異化。要正確理解教育,必須明確其內容所指。我們從雅斯貝爾斯的書中,可以獲得很多啟示。
雅斯貝爾斯認為:“全部教育的關鍵在于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在他看來,完美的教育內容應該包括“知識內容的傳遞、生活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等諸多方面。但遺憾的是,現實的教育顯然過分強調了“知識”而忽視了其他。
因此,他在書中一方面不斷重申精神、靈魂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在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當然,作為教育基本的能力、語言、記憶內容除外)。” 另一方面,他對知識至上的考試進行了無情地鞭撻。他說:“本來是理想的陶冶,現在卻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學一些很快就被遺忘的知識。”“通過一連串的考試,一步一步地抵達目的地,這種方式對不能獨立思考的蕓蕓眾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有創造精神的人來說,考試則意味著自由學習的結束。”
雅斯貝爾斯清醒地看到了知識的獲得和精神的成長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知識的獲得要依賴于精神的成長,只有好教育,才會有好教學。他并不否認知識的重要性,但知識的教學代替不了靈魂的教育:“誰要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 他還從科技和精神對人的影響的角度,論述了兩者的關系:“科技講求的是生產力和強大的武器,而精神要求的則是人的轉變。前者只能制造裝備,把人變成工具,并且導致毀滅。后者使人悔改,變成真正的人,并且借助精神的轉變,人們不但不會被生產力和制造武器的技術打敗,反而能掌握它們,挽救我們的生存。”我們的教育,是要把人變成工具,還是要讓人成為真正的人?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教師視角
說到教育,教師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從宏觀上說,在一定的意義上,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意味著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一個社會對教師的態度表征著社會對教育的理解。從微觀上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因此,雅斯貝爾斯在書中對教師有很多的分析與論述,值得我們深思。
教師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雅斯貝爾斯認為:“一個民族的將來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個民族如何培養教師,尊重教師,以及在何種氛圍下按照何種價值標準和自明性生活,這些都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命運。”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尊重教育的一把尺子;而是否尊重教育,又是衡量當政者社會“良心”的尺度。有好教師,才會有好教育;有好教育,才會有好社會。道理是簡單的,但現實卻急待改觀。
重視教育,絕不僅僅表現在口頭上,也不能只體現在轟轟烈烈的改革上。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革新的先決條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并通過教育的偉大性和它在國民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重要性來獲得聲望和影響力。……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如果教育的地位得不到足夠的保障,如果教師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一切所謂的教育改革,也許只會是“虛假”的繁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出臺,正是基于現實、決心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的偉大行動綱領,提出了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行動方案,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真正的教育總是要靠那些不斷自我教育以不斷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實現”“最關鍵的是具有獨立見解和追求的教師,他在學生中所發生的作用是極大的,同時,他在教室里有對自身負責任的自由”。雅斯貝爾斯不僅強調了教師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更在書中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成為好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
一是信仰。“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象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沒有信仰,沒有虔敬之心,教師就不再是教育者,而只是一名“教書匠”而已。
二是責任。“人們都明白教育決定未來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著人類未來的衰落。然而教育何時開始衰落呢?當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在那些成熟而應負起責任的人心中開始粉碎的時刻,便是教育的衰落之時”。捫心自問:我負起了責任嗎?當我們心中只有考試、只有分數的時候,“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在我們的心中早已粉碎了!
三是愛。“愛是教育的原動力”“一個人本來的面目只有在愛他的人眼中顯現出來,因為真正的愛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沒有愛就不能深入學生內心,我們看到的只是學生的表象;只有愛才能深入學生內心,認識其“本來面目”。而認識學生的“本來面目”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只有這樣,讓學生成為他自己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四是專業能力。社會上對教育的眾說紛紜,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者發不出專業的聲音。而之所以發不出專業聲音,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自己專業研究能力。“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良的教師”“培養研究的能力和培養專業的能力是同一回事,因為一個專業者認真地履行他的職責,循著科學的方法去思考,他就是一個研究者”。當我們還在糾結于教師要不要做研究、寫論文的時候,雅斯貝爾斯的這一觀點也許對我們是一種警醒。
五是協作精神。“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卻缺少統一的觀念;每年出版不計其數的文章書籍,教學方法和技巧亦不斷花樣換新。每一個教師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個整體,卻給人一種無力之感”。很多時候,教育的無力感,并不是教師不努力,而是缺少整體觀念、大局意識。優秀的教師,不可能是“個體戶”,教育不歡迎“專業的個人主義”。
雅斯貝爾斯在書中有一段關于精神貴族與精神附庸的區別的精彩論述:“前者會晝夜不停地思考并為此形銷體瘦,后者則要求工作與自由時間分開;前者敢冒風險,靜聽內心細微的聲音,并隨著它的引導走自己的路,而后者則要別人引導,要別人為他定下學習計劃;前者有勇氣正視失敗,而后者則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證。”我想,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一位精神貴族。
學生視角
與教師相對應的一個教育概念,是學生。要理解教育,自然也要理解學生。雅斯貝爾斯關于學生的一些觀點,對我們理解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學生不愛學習,甚至厭惡學習的學生。于是,總有人發出現在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但雅斯貝爾斯認為:“他(作者注:指年輕人)已清楚地意識到要成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并取決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間和來自靈魂的每一沖動。”確實,成長是生命的本然狀態,沒有哪一個小孩或者年輕人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不想成長和發展的。他們之所以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教育太強調現在的學習對將來發展的意義,而實際上,對青年學生來說:“現在比將來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只有當當下的生活是為未來服務時,那么這種生活才有意義”。所以,我們不能低估學生,低估學生只是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教育的無能。
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雅斯貝爾斯在書中對此提出了警告:“在這種假象下,年輕人獲得了不真實的力量,但他們注定要失敗,因為一個人必須一步步地接受嚴格的培養,經過數十年的成長,才能成其為人。”對教育的誤解使年輕人獲得“不真實的力量”,這在現實中是經常碰到的問題。過分的強調以生為本、片面的追求學生主體,就極易陷入這種誤區。學生就是學生,就教育而言,高估學生與低估學生一樣,會危害無窮。
但學生的發展潛能又是無限的。雅斯貝爾斯告誡不要在“教育無用”和“教育萬能”之間做“愚蠢的抉擇”,因為“教育只能根據人的天分和可能性來促使人的發展,教育不能改變人生而具有的本質。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每一種教育的作用也并非是事先能預料的,教育總是具有無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否認人的天分和可能性的“教育萬能”論無疑是錯誤的,而不顧人的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的“教育無用”論同樣是不對的。對任何人,教育都是重要的,但又不是萬能的。因此,對教師而言,“人,只能自己改變自身,并以自身的改變來喚醒他人”。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對教師職責和作用的另一種界定。
教育是一種喚醒。理解了學生,我們也就理解了這點。
學習視角
對學生而言,教育意味著成長,意味著學習。理解雅斯貝爾斯在書中關于學習的觀點,給我們提供了理解教育的另外一個視角。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反思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學習只是一個人整個認識歷程中的一瞬間,這一認識歷程真正的進展在于個人經驗與自我深刻反省的同時并進,因此不可能有一個已存的世界,只要我們學習和認識,就如同占有了這個世界一樣。”“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我們可以把他的反思理解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自我教育。一個不會反思的人,也是一個不會學習的人:“如果有人能準確地復述我所說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卻從未準備有些微懷疑精神和自主意識,那么,這樣的思考者是可有可無、于世無補的。”
因此,雅斯貝爾斯在書中對教育有一個很浪漫的定義:“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他這里所謂的頓悟,是“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內在地透視自己的靈肉,知識也必須隨著整個靈魂圍繞著存在領域轉動”。我以為,他這里的重點,不在“頓”而在“悟”,即自我感悟、內心反思,從而思有所得、悟有所成。他甚至把這種反思與感悟上升到人之所以為人的高度:“人不只是經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傳承而成其為人。……最后將其一生所見所聞與個人內心活動相結合,到此為止,人的教育才能成為人的第二天性。”而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往往因為追求所謂的“高效”而不斷加快節奏,但忘了給學生留下“頓悟”的時間和空間。
這對我們教師意味著什么呢?雅斯貝爾斯認為,教師要反對“作學生的最大供求者;教師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的自我,而教師本人則退居暗示的地位”。只有當學生真正開始關注自我,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只有當教師退居幕后,學生才會擁有一個更加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
“在我看來,誰若每天不給自己一點做夢的機會,那顆引領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會黯淡下來”。也許,這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認為的教育的真諦、學習的奧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