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出去參加一個親子關系方面的論壇,和出租車司機閑聊,說起我的工作。
我說我做親子教育,司機有些不屑。
說大老爺們搞這干嘛?
我說你有孩子嗎?難道你不管孩子的教育嗎?
他自豪地說:那都是孩子她媽的事兒,我只管掙錢。
其實,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其實是中國人婚姻觀的主流。
前不久,我家孩子的家長會,都是清一色媽媽們參加,于是就宣布這次要求爸爸必須參加,我就過去了,結果我發現,連我在內到場的爸爸只有3個。
這就是最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現狀。
2015年一項家庭調查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50%以上的父親嚴重缺位。
80%的父親都說是因為自己工作忙。
但再忙,能忙過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嗎?
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忙的男人之一,但他做到了一點,那就是孩子的每次家長會都會出席。
所以關鍵的問題永遠都不在外,而是在心。
問題是,大家明明知道這不過是借口,但卻好像很輕易地就接受了這種托詞。
因為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沒什么不對的啊。
圖注:千萬別找一個像朱雨辰那樣的家庭,母親將兒子當成一輩子的事業,還要求兒媳婦也像她那樣照顧兒子。
“男主外女主內”對你的婚姻有兩大危害!
你可能會問:男主外女主內,這個千萬年傳承下來的婚姻結構,有什么不好呢?
前一段世界,我看網上有一個段子,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問:“媽媽,我是您生的嗎?”
媽媽說:“當然是啊,我的寶貝兒!”
小女孩又問:“那我哥哥是誰生的呢?”
母親笑著回答:“傻孩子,你哥哥當然也是我生的啊!”
小女孩納悶了,她忽閃著明亮的大眼睛說:“連哥哥也是媽媽生的,那還要爸爸有什么用呢?”母親想了想,說:“要爸爸賺錢養家呀。”
“可是媽媽不也在賺錢嗎?”
現在的問題是,女人可以維持自己的經濟,也可以自己生育。
所以當下中國式婚姻的謎題就是:
1)如果女人什么都能做,要男人干嘛?
2)如果連男人都不知道怎么用了,那要婚姻干嘛?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件事,那就是:
當男人失去了對女人的心理優勢以后,男人該如何自處?
當女人失去了原來的枷鎖以后,女人該如何解放?
對很多直男來說,事業就是他們的自我價值的標簽;
如果女人賺錢和他差不多,男人心里就容易失衡,此時就要更拼命工作。
而對很多直女來說,孩子和家庭對她來說是自我價值的標簽。
無論她在事業上多出色,只要是單身女人,沒有孩子,或者單親媽媽,似乎都要比別人身價低一等。
于是很多人還是選擇這種古老的男女分工模式。
我做了十多年的婚姻咨詢,見過的絕大多數的失敗婚姻,幾乎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簡單而言就是一個公式:
缺席的父親(男人)+焦慮的媽媽(女人)=失控的孩子
當男人忙于事業,女人得不到丈夫的愛,但因為被舊式婚姻思維洗腦,于是就壓抑自己的需要,降低期待,湊合過日子,她就試圖把這種被愛的需求轉移到孩子身上,于是孩子就被迫成為孩子伴侶或者孩子成人,成為小丈夫或者小閨蜜,乃至小媽媽。
其代價就是喪失了發展自己的空間,而和母親有一種惡性的共生關系。此時父親想要回歸家庭,卻發現自己已經被這個家庭邊緣化,于是就和這個家庭更加疏離,而媽媽更加傷心,就更加依戀孩子。
最終這樣的孩子很難發展出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走向社會的時候愈發困難,于是就更加和媽媽糾纏在一起。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惡性循環的起始點,就是沒有升級的舊式婚姻觀。
舊式婚姻觀沒有教給夫妻如何做父母,進行家務分工任何的指導意見,它唯一的建議就是忍。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家務分工”的原因。
圖注:具惠善和安宰賢參加《新婚日記》時,關于做家務的討論。
安宰賢說:“婚后會幫你做家務的。”
具惠善反問:“為什么要用‘幫’?兩個人的家務事如果都是我來做,那我為什么要跟你一起生活呢?”
女人兼顧一切?男人不善家務?
打倒這兩大迷思,你需要這兩句話!
什么樣的婚姻最容易失敗?
不平衡的婚姻。
有統計表明:所有家務事都一個人承擔,以及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人承擔的人,這樣的婚姻最危險。
危險在哪兒?
就在于當我們都過于把精力投入一個領域的時候,我們就很難成為有交集的人,沒有交集就很難理解彼此。
最近在看《少年說》,有個男孩挺有意思的,他希望他媽不要讓他再做家務了。
而男孩媽媽則回答:“不可以。”
甚至說:“你必須學會做家務,這樣你將來才會更幸福。”
母親還站在長遠角度幫兒子分析做家務的好處,甚至搬出了男孩爸爸的故事,她說自己懷孕的時候,丈夫都沒有讓她做過家務,并且所有的家務事都一并包攬。
她覺得嫁給這樣的丈夫很幸福,所以更要兒子繼承這份傳統,這樣對未來的另一半,也愛護尊重的心。
但是現實生活中呢?
每個男人累死累活一天,回來,最想要的就是一個溫馨的家,他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而一個女人在家里忙了一天家務,最渴望的就是老公回家,可以被老公好好寵愛。
此時大家對于家的期待有了巨大的差異。
男人只想癱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女人只想和男人一起逛街,做一些開心的事兒,或者終于盼到老公回來讓他幫我帶帶孩子,我可以從孩子中間解放出來了。
此時矛盾就很容易起來了,男人說,我的工作就是掙錢,你的工作就是照顧家,為什么要我做分外的事兒?
女人說,這家就是旅館嗎?為什么不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這樣的紛爭就會無窮無盡地發生下去。
但是在舊式婚姻中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男人如果回家了,女人一定會在玄關跪迎:您回來啦!現在很多日本的婚姻還是這樣的局面。
所以我們該怎么做?
有人說,那是不是說,家庭主婦的下場都會很慘呢?
錯了。
其實并不是說讓男人做一切家務,你們的婚姻就會很好。
怎么平衡?
其實任何關系,想要健康發展,就是兩個字:平衡。
我們要做好兩點:
1. 保持交集:
這個交集就是二人世界的時間。
一對夫妻吵到要離婚,找到我,我問他們當年關系很好的時候,每天都在做什么?
他們說,那時候,大家的事業還不忙,所以有很多時間膩在一起。
可是后來彼此的事業越做越大,就沒有時間了。
現在在咨詢中說的話,要比一個月彼此之間說的話還要多。
我說你們能不能做一個實驗,每周兩個人去一次菜市場。
他們堅持了2個月,發現關系融洽多了。
為什么,因為他們終于有一個共同做事兒的時間了。
在一起買菜的時候,他們有很多閑談,此時大家都是放松的,這樣的閑談讓他們找到了當年一起廝混的感覺。
所以一切關系不好,都是和夫妻二人世界的時間開始消失有關系。
寧可我們去看電影,也不要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因為看電視并不能讓我們有交流,去看電影起碼還有一起去的時候,說幾句話。
2. 滿足需要:
剛才我舉那個例子。
男人回家第一件事想休息。
女人把男人在家的時間當成最高潮的時間。
此時我就讓夫妻倆商量,他們所期待的回家后的時間安排,有多少時候用于個人,有多少時間用于夫妻倆,有多少時間用于孩子……
這種多元分配讓雙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證。
3. 優勢互補
很多時候,男人是被妖魔化的。
比如女人認為男人一般來說都是不負責的。
男人沒法負責,因為女人總天然以為男人很懂照顧孩子。
其實男人最好的位置不是照顧孩子,而是照顧女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男人的那套教育觀和女人的教育觀有很大的差異,往往因為這種教育觀的沖突,導致男人不愿意違心去做自己不認同的事情。
我有一個學員,跟我總是抱怨丈夫周末總是加班,不負責,我了解到,她老公總是每次帶孩子玩一些動作大的游戲的時候,她就看不下去,堅決制止,為此,他們倆發生了很多沖突,我告訴她,孩子需要媽媽那樣精細的安靜的陪伴,也需要爸爸這樣的有一定的冒險性的活動,這樣對孩子的發育很有幫助。
她聽進去了,就在周末給自己安排去美容院或者和閨蜜逛街這樣的活動,眼不見心為凈,有一次她回家早了,聽到家里歡聲笑語,她一進門,孩子和爸爸立刻安靜下來,此時她有一種很深的體會,也許自己對安全感的過度關注,壓抑了孩子的快樂。
此后,她就更能接受丈夫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狀態了,后來甚至變成了他們三個人一起在床上翻滾玩耍。后來她跟我說,現在我老公和我有任何教育的分歧,我都會暫時停止對他的評判,讓他先去試,然后有了問題,我們再一起商量,感覺到好像一下找到了幸福的鑰匙!
所以,幸福的鑰匙是什么?雖然我不一定懂得你,但我相信你的存在是有你的道理的。
其實,男人在孩子教養方面,提供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孩子和外面的世界連接,冒險和樹立規則這樣的功能,這些都是帶有挑戰性的,興奮性的,冒險的,和母性的教養有很大的差異,孩子需要衛生、安全和滿足,但這只是孩子成長所需的一個部分,如果女人否定了孩子的另一部分重要需要,否定了父親的存在的意義,那自然孩子就無法真正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所以,如果你要父親擔負起責任,首先要想到,他擔負的責任和你的是不一樣的,他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但卻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爸爸,兩個人是可以互補還是沖突,這就要挑戰一個作為父母的格局了。
在《圓桌派》上,孟廣美問姜文:“周韻在家會給你泡茶嗎?”,因為她在家經常給自己的老公泡茶,她覺得泡茶從某種層面上講,代表著一個女人對丈夫的尊重與仰慕。
姜文卻滿不在乎地回答:“她愛泡不泡,我無所謂。”
“她愛泡不泡”這五個字,說明兩個人足夠獨立,足夠尊重,足夠信任。
互相尊重, 這是夫妻和睦相處的前提,尊重對方,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