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的”腳氣”在醫學上稱為“足癬”,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病率,全世界流行。因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大家伙兒一交流,反正“你有我有全都有唄”,很多人就“習以為常”了,如果不是有時”腳趾糜爛””奇癢難忍”,很多人也壓根不會因為這個上醫院。
1、“腳氣”的原因
“腳氣”醫學上稱“足癬”,也有稱”腳濕氣”、”香港腳”的,比較容易在潮濕溫熱的環境中發生,但它并不是潮濕本身所導致的皮膚病,而是由”真菌“感染腳足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多見于足趾間、足底、足跟、足側緣皮膚。致病菌多為紅色毛癬菌,其次為絮狀表皮癬菌、須癬毛癬菌等。
2、”腳氣“的表現
就算“十人九腳氣”,也”各有不同型”。腳氣在不同人,表現也各有不同,不一定他有”腳縫糜爛”是腳氣,你沒有“腳縫糜爛”就不是腳氣。
(1)水皰鱗屑型
好發于腳趾間及腳側、腳底,初起為針尖大小的深在水皰,壁厚而發亮,不易破潰,也可融合,撕去胞壁可露出蜂窩狀基底及鮮紅糜爛面。瘙癢劇烈。有時伴發細菌感染則呈膿皰,基底紅暈,疼痛明顯。
(2)浸漬糜爛型
好發于趾縫間,尤以第3-4和4-5趾間多見。皮膚浸漬發白,表面松軟易撕除,露出潮紅糜爛面或裂隙。多見于手足多汗、浸水、長期穿膠鞋者,夏季多發。瘙癢也較明顯,患者常因不堪瘙癢而搔抓出血,極易引發細菌感染或丹毒,嚴重時伴寒戰、發熱等全身癥狀。
(3). 角化過度型
好發于足跟、足跖、足緣等部位,主要表現為皮膚脫屑、粗糙,甚或皸裂出血,自覺瘙癢較輕。是冬季腳癬的主要表現類型。也是最容易叫人忽略的一種類型,但恰恰是這一類型,一旦在夏季濕熱的環境下,很容易轉化為瘙癢劇烈的水皰型及浸漬型。
3、”腳氣”的明確診斷
腳氣是由微生物-真菌感染引發的,對患處進行“真菌鏡檢”是明確診斷的必要檢驗手段,是區別于其他足部皮膚疾病的重要鑒別點。
檢驗過程:在紅斑、水皰或鱗屑部位輕刮皮膚,取得一部分皮膚碎屑(大多為腳部死皮,所以過程并不特別疼痛),經皮膚科檢驗技師檢驗,顯微鏡下可發現真菌菌絲。
4、腳氣的危害
(1)傳染給家庭成員
”腳氣”傳染性非常強,在家庭成員間可交叉傳染,成人傳染給嬰幼兒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2)傳染到身體其他部位
“腳氣”由真菌引起,該微生物可經由搔抓傳播到身體其他部位,引起諸如“手癬””股癬”等相關疾病,擴大病情。也可“就近”感染趾甲,造成”灰指甲“影響美觀。
(3)誘發嚴重疾病,危及生命
腳氣嚴重時易繼發細菌感染,導致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織炎或丹毒,危及生命。
“腳氣”是種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皮膚科進行及早治療。才能實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