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成熟果實。其種子外形較小,與車前子大小相似。主產于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秋季割收,曬干后除去雜質。常生用。
一、地膚子的功效:
地膚子味苦,寒。歸膀胱經。功效能清熱利水,祛濕止癢。其特點善導濕熱下行,功似黃柏而弱之。
常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
《別錄》:“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強陰。”
《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服外濕癢。”
《玉楸藥解》:“地膚子清利膀胱濕熱,治小便淋澀,療頭目腫痛,狐疝陰?,腰疼脅痛,血痢惡瘡,陽痿諸證。”
《本草備要》:“益精強陰,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治?疝,散惡瘡。”
二、地膚子的配伍應用:
1.用于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地膚子善清濕熱,利小便,其作用較為平和。凡清下焦濕熱方中,宜用黃柏而又畏其苦寒者,皆可以地膚子代之,實為良法。
治膀胱濕熱,小便不利,常配伍木通、瞿麥、冬葵子等,即地膚子湯。
若治血痢不止,還可用地膚子配伍地榆、黃芩等,研末,溫水調服。
《本草求真》:“地膚子,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于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
2.用于皮膚濕瘡、瘙癢,蕁麻疹等病。地膚子即清利濕熱,又善祛濕止癢,即可口服,也能外用,常與蛇床子相須應用。治風疹、蕁麻疹、濕疹等皮膚病,常配伍蛇床子、白蒺藜、防風、荊芥、紫草等藥。若濕熱較重者,還常配伍黃柏、白鮮皮、苦參等藥。
若治婦女外陰瘙癢,可配伍白蒺藜、生大黃、川椒、艾葉、苦參、黃柏、薄荷等,煎湯外洗。
若治濕熱下注,帶下陰癢,可配伍蛇床子、苦參、黃柏、白鮮皮、土荊皮、冰片等,煎湯外洗,共奏清熱除濕,殺蟲止癢之功。
若治疥瘡,可配伍川椒、貫眾、雄黃、九里光、枯礬、百部、苦參、烏梅等,煎水洗澡,可做參考。
若治血虛燥熱所致的皮膚頑固性瘙癢證,可配伍苦參、白蒺藜、當歸、紫草、烏梢蛇等,即馭風止癢湯。有皮損者,只可內服,無皮損者,可以外洗加內服。
若治風熱外襲所致的蕁麻疹,可配伍豨簽草、白礬,煎湯熏洗患處,常獲佳效。
若治濕疹,可配伍蛇床子、蟬蛻、黃柏、龍膽草、紫草、白鮮皮、苦參、丹皮等,煎湯外洗。
若治濕瘡、頭癬,可配伍蛇床子、苦參、明礬、川椒等,煎湯外洗。
以上諸方用法,可做參考。
三、地膚子的用法用量:
地膚子常入煎劑,也可做丸散,也適合外用。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余克;外用適量。
四、地膚子的應用注意:
地膚子味苦性寒,故內無濕熱,小便過多者忌服。
~
——中醫實戰筆記20.9.10傍晚
#中醫實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