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上午,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周偉洲教授做客第61期“西部邊疆論壇”,以“關于中國疆域、邊疆與邊疆學”為題,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文科樓200會議室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本次論壇由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研究院副院長、西部邊疆中心副秘書長王卓教授主持。四川大學西部邊疆中心主任、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羅中樞教授以及近百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周偉洲教授在講座中對中國疆域、邊疆與邊疆學進行了系統地梳理。他首先對中國疆域及邊疆進行了詳細論述,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指今天中國在歷史上作為一個國家的情況。確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屬于歷史上的中國,只能依照行政管轄這一標準,即只有歷史上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管轄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歷史上中國的地方和民族。
周偉洲教授進一步指出,到20世紀90年代后,學界在研究中國歷史上疆域問題時,一般不再糾纏于“歷史上的中國”問題,而直接以“歷史上中國疆域問題”,或“古代中國疆域問題”立論。他認為,中國古代的疆域在各個歷史階段是可以確定的。依據是古代中囯是一個有連續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國家統一時有統一的疆界,由統一走向分裂時,有分裂時期的疆界;即使在統一時期,疆域也并非一成不變,也是有伸有縮。有了古代中國的疆域,才有疆域內的邊疆。“邊疆”一詞包含有歷史、政治(包括法律)、地理生態、文化(包括宗教)、民族等豐富的內涵;且受到近代國家(“民族國家”)發展相關理論的影響而日益明晰化、概念化。
周偉洲教授認為,盡管邊疆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但構成邊疆一詞最基本的含義主要有政治和地域兩大因素。歐洲諸國與美國的學者對“邊疆”的認識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與中國的也不相同。中國疆域發展階段應主要分為古代疆域和近現代疆域兩個大的發展階段。中國古代疆域的特征主要有規律性、互動性、體系性和中心性。
在對中國疆域及邊疆進行多方面分析論述后,周偉洲教授進一步對中國邊疆學的發展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他將中國邊疆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1)萌芽時期,即清代乾嘉、道光年間興起的西北史地研究之學及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人們開始注重對邊疆地區研究;(2)發展和初步形成時期,即上世紀30至40年代,以“邊政學”為主的邊疆研究,從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國邊疆學基礎;(3)上世紀80年代至今,是中國邊疆研究繁榮及重新構建中國邊疆學學科的時期。周偉洲教授認為,經過約百多年、幾代學者的努力,特別是21世紀國內學者對構建現代中國邊疆學學科的不懈追求,目前在中國邊疆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框架上已形成共識。最后,周偉洲教授就關于構建中國邊疆學學科,提出了需要迫切注意的系列建議。
在互動環節,參與論壇的師生分別從邊疆演變趨勢、行政管轄權主體等方面等進行了提問。周偉洲教授均予以詳細地回應。
王卓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她認為,周偉洲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而深刻,他對中國疆域和邊疆的詳細梳理,為邊疆學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依據中國歷史和發展歷程來共同構建中國邊疆學的話語體系。中國邊疆學應當服務于中國的發展,應當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