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神雕俠侶》中引用了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使得更多的年輕人讀到了這首作品,整首詞寫得感人肺腑,尤其是開篇的幾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把那種無奈之感,還有對于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整首詞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當然這首詞并不是描寫愛情,元好問在年輕的時候去參加科舉考試,經過并州遇到一位獵人,給他講述了一個故事,原本是有兩只大雁,但那一只被掙脫了,一直在天空盤旋久久不愿離去,最后一頭撞向了山峰,跌落在了山谷里。
這個故事讓元好問感動不已,于是那些考生就出題目要寫一篇作品紀念,元好問只是稍稍思索了一下,一氣呵成寫下了這首經典之作,還去到山谷撿回那只大雁,并買下獵人手中那只,一并埋葬在了一起。現在人們把元好問這首詞當愛情詞,這也沒有問題,畢竟整首詞寫得很感人,情意綿綿,感動了后世無數的讀者。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公元1190生于山西秀容(屬于今天山西省忻州市),是金朝最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他的詞風格多樣,題材也很豐富,大部分的作品都流傳下來;其實除了詞之外,元好問的詩也是不應該忽略,也有很多不錯的作品,譬如這首《楊柳》那就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凄美;另外表現手法也很高明,他暗用了崔護《題都城南莊》的詩意,用一種方式解讀那個故事。
楊柳青青溝水流,鶯兒調舌弄嬌柔。
桃花記得題詩客,斜倚春風笑不休。
這是一首很典型的七言絕句,開篇的兩句看似很普通,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其實只要細細品來,還是有著一種自然之美,“楊柳青青溝水流,鶯兒調舌弄嬌柔。”,每當到了春天之后,楊柳的枝葉就長得郁郁蔥蔥,枝葉青青,看上去很漂亮,那溝里的水也是清澈見底,從那里緩緩地向東流去,樹枝上的黃鶯鳥兒在調舌唱歌,賣弄著輕盈的嬌柔身形,正在樹枝上穿行,還一邊唱著歌。
最后兩句想要讀懂的話,那么就要先了解崔護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很感人的愛情故事,唐朝時期的才子崔護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是不幸名落孫山,于是就決定留下來繼續讀書,等到三年之后再接著考;清明節的一天崔護在家中讀書累了,放下書本在長安漫步行走,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郊外,看到一戶人家門口的桃花開得很艷麗,他就敲門打算討一碗水喝,出來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她的樣子楚楚動人,長得就像是樹上的桃花。
少女明白了崔護的意思,轉身回到家中端來了一碗水,正是這一次相遇使得崔護愛上了那位少女,可是由于他讀書認真,慢慢地也就忘記了;直到第二年崔護再次去到郊外,來到相同的地方,還是以前的風景,那桃花在春風中綻放,可是大門緊閉,一打聽才知道,那少女遇到了崔護之后,也是患上相思病,剛剛在不久前逝世。崔護聽了感慨萬千,于是提起筆來在墻壁上寫下了著名的《題都城南莊》一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我們了解了崔護的愛情故事,也讀了這首詩之后,再來看元好問最后兩句,自然就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桃花記得題詩客,斜倚春風笑不休。”,遠處的桃花似乎還記得當日,那位題詩的客人,再次來到這里游玩,那艷麗的桃花,還有和煦的春風,正在笑個不停。這兩句正是暗用了崔護的詩作中的詩意,也是突出了兩人之間的悲劇性。
元好問這首詩寫得應當說很巧妙,整首詩同樣有著一種獨特的氣質,字里行間充滿了憂愁,這也正是此詩最為有趣的一個地方,盡管看似在寫普通的事物,以及尋常之景,但是詩人通過前人的愛情故事,也是寫出了新意,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