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登比薩——1994年,當莫里斯·塞洛(Morris Sello)離開家鄉林波波省來到約翰內斯堡時,他覺得未來充滿希望。幾十年來壓制黑人發展機遇的種族隔離制度終于被廢除。他夢想能夠過上南非白人多年來享受的生活:擁有有一份好工作、一所房子和一輛車,孩子能上一所好學校。
他找到了一份卡車司機的工作。但其他事情沒有像他預想的那樣發展。他沒有房子,和妻子以及四個孩子住在這座面積巨大的小鎮上,一座臭氣熏天的小棚子里。車更是想都不敢想。當地的學校非常糟糕,他本來以為孩子們將來的生活會更好,但這個希望也在逐漸消退。
“我希望他們能過得更好,”他說,聲音里透露出無奈和絕望,“我希望。”
在種族隔離制度終結后,南非最嚴重的工人騷亂中,數萬名工人舉行罷工,塞洛就是其中之一。金礦、鉑礦和鐵礦工人舉行的自發性罷工,使得南非最重要的產業遭受重創,導致該國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信用評級首次降級,南非貨幣蘭特也貶值到了三年來的最低水平。
麻煩遠遠不止這些。卡車司機們結束了將近三周的罷工,但此時罷工已經造成糧食和燃料短缺,給本來已經舉步維艱的經濟造成了震動。礦工罷工還在繼續,一些市區工人也宣布他們計劃加入罷工行列。
南非經濟本來就已經面臨困境。而南非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發生危機,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經濟乏力,幾十萬人失去工作。作為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體,南非的經濟增長本來就很遲緩,經濟學家們又調低了南非的增長預測。
執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非國大”)領導層的內部爭斗,使政府動彈不得無法作出反應。南非的許多政治精英都在關注副總統卡萊馬·莫特蘭蒂(Kgalema Motlanthe)或者其他對手,是否會挑戰總統雅各布·祖馬(Jacob Zuma)作為非國大領袖和國家元首的地位。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在解釋為何下調南非信用評級時說,部分原因是“對南非未來政治穩定的擔憂日益加劇”。
在南非,雇主與工會長期以來一直都針鋒相對。罷工在這里像是家常便飯。但這次似乎有所不同。雖然是工資問題引發了騷亂,但它卻引爆了工人們深埋心底的怒氣。他們對非國大深感不滿。1994年,非國大在白人統治結束后開始執政,并承諾要給“所有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非國大主要關注的是謀取私利,相關報道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有報道稱政府花費2700萬美元(約合1.7億元人民幣)整修祖瑪的鄉間私宅,并對外宣稱此舉是出于安全考慮。這個項目受到了多項調查。
工人騷亂、社會普遍感到失落、暗淡的經濟前景,以及政治體制的惰性,總的來說這些可能是南非新興的民主體制面臨的最嚴重危機。
“1994年,南非雖然存在巨大的問題,但人們抱有極大的希望,”政治分析人士威廉·古梅德(William Gumede)說。“如今,人們感到絕望。人們曾經相信工會和非國大等機構會改變局面,但現在已經失去了信心。他們也不再相信新的民主制度,包括議會、法院能夠保護、幫助他們。這就是他們訴諸暴力,繞開法律,自行解決的原因。
南非從殘暴的白人統治和平轉變到超越種族的民主制度,這可謂是一個奇跡,但在現實中,這種轉變更務實,而且民主制度的締造者也希望這種轉變能更持久:它是一項大妥協。人人享有投票權,將會結束白人的政治統治。不過南非仍然保留了白人主導的資本主義,但也采取了有力措施推進黑人參與經濟體系。工人獲得了罷工的權利,但工會卻與非國大相勾結。
如今,南非窮人越來越無法接以上的妥協條件。幫助南非這個非洲最富有經濟體,度過混亂轉型的脆弱社會共識,恐怕也會隨之瓦解。
在過去兩個月里,民眾的不滿升級,引發暴力活動,非法罷工致使采礦產業陷入動蕩。今年8月,馬里卡納鉑礦的鑿巖機操作員開始舉行罷工,后來罷工逐步失控,警方對罷工工人開槍,造成34名工人死亡。工人最終獲得大幅加薪,其他礦工也效仿了他們的策略。
新聞報道顯示工人們手持棍棒、長矛以及砍刀等傳統武器的險惡場面,嚇退了許多國際投資者。
自種族隔離終結以來,非國大采取的許多行動值得稱道。政府推行的一個為窮人提供住房的項目,讓250萬個家庭受益。超過1500萬南非人獲得了微薄但足以維持生存的福利救濟金。數百萬南非黑人首次用上了電和自來水。
但小鎮和農村地區的學校非常破爛,饑餓和疾病仍然困擾著最貧困人群,失業是普遍現象。但苦難并沒有由全社會平等地承擔,南非是世界上收入不平等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雖然出現了一小部分富裕的黑人精英,但還有千百萬黑人仍生活在貧困之中。
塞洛這樣的工人應該算是幸運的,他們還有工作。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民眾處于失業狀態(年輕黑人的失業率更高)。不過,塞洛靠每月拿到手的650美元(約合4070元人民幣)薪水也只能勉強度日。
塞洛的大兒子科莫索(Kgomotso)希望成為一名醫生,但塞洛表示他根本攢不下兒子的學費。“我告訴兒子要努力學習,不要最后像我一樣,”塞洛說,“可是我不知道去哪弄錢交大學學費。”
Mukelwa Hlatshwayo對本文有報道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