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熵”?
它是一個物理學概念。
(別看到“物理”倆字就點退出,我知道您對物理有陰影。其實,我也是。)
請腦補一個物理現象:
一滴墨水滴入水中,在這個過程中,墨水的性狀慢慢發生著變化:
濃度擴散,結構消失,從一個水滴形狀變成一團混亂......
這種混亂的狀態用什么來衡量呢?就是“熵”。
“熵”就是系統的混亂度。一個系統的混亂度越高,它的“熵”就越高。
下面這張圖更直觀:
“entropy”,熵的英文單詞。
從字母e開始從左到右,一個有序的清晰狀態慢慢變得散亂模糊,這就是一個增熵的過程。
為什么要提到這么一個生僻的概念?因為用它來認識我們的精神世界再恰當不過。
很多社會心理學家,都會用到這個概念——“精神熵”。
-2-
人類有一個很強大的意識系統:諸如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讓人高興的;什么是讓人沮喪的......
這些觀念在我們的腦中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意識流。
做人就該善良;做生意就要本分,有人遇到難處了就該幫一把……
我們在這樣一個意識系統下生活、工作、學習,內心希望處在一個安靜祥和踏實秩序的狀態。
但是,當我們把這種意識落到生活中去后會發現:善良的人總被人欺負;投機倒把的生意能賺大錢;伸手扶起了摔倒的人,反被訛錢……
這個時候,你原有的意識系統就受到了沖擊。就像一滴墨水掉在自己本來清澈的意識流中,原有的意識開始混亂,不再那么堅定可鑒。
你開始糾結,我是應該善良呢?還是不呢?我是應該做一個本分的生意人呢?還是去偷奸耍滑呢?再遇到摔倒的人我扶不扶呢?......
這種意識狀態的混亂和焦躁不安,就是“精神熵”。
-3-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發展的速度以指數級在增長,在當今信息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我們看到的狀態更多,我們能獲取可能性也更多。
但不得不說,選擇的更多,給大腦意識創造的無序和混亂也就更多。
手機帶給我們意識流的混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聽課學習的時候,我們會點開手機,看看網購的衣服到哪了;
聚精會神寫材料時,微信消息閃爍,順便和好友聊幾句;
看護孩子的時候,拿出手機,追追熱門的電視劇……
聊聊微信,刷刷抖音,看看新聞,玩會兒游戲,然后回復單位群的領導指示,有人發紅包趕緊點開,搶完紅包,一看到了中午,又該定外賣了……
一部手機,讓我們過著五彩繽紛的生活,各種信息和刺激如漲潮般咆哮而來,又如退潮般裹挾而去。
表面上看,我們的生活充實快樂,但放下手機,熱鬧過后,又感到一陣陣空虛感襲來。
我們追求好的生活狀態,但我們追求的東西不過是為了獲得感官的生理滿足。
我們的精神世界呢?常常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
意識系統需要秩序,混亂的狀態會讓人焦慮、煩躁。
我們需要獲得一種精神世界的穩定和有序狀態,減少我們的“精神熵”。
-4-
降低精神熵,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意識施加影響,不要讓它朝著混亂的狀態發展。
如果我們任由各種信息進入我們的意識,就像沒人打掃的房間,只會越來越混亂。
維持事物的美好狀態是需要能量的。
如果沒有能量輸入,美好的狀態就會慢慢消解。我們要依靠更大的能量輸入,來壓制“熵”的積累。
這個能量輸入就是——
不斷地學習、思考、思考、學習,直到學不動的那一天。
我們很多人意識系統里,都在追求歲月靜好,一生平凡可貴。但這種想法最大的bug就是:
在面對充滿“熵”的世界里,你的歲月靜好根本無以對抗外面世界的混亂。
不去努力讀書學習,追趕世界的腳步,你根本無從認識那千變萬化洶涌而出的事物,在它的面前你會無所適從。
沒有抽象思維能力,就不能夠理解潛藏在表象下的世界。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認知具象化的世界。
當今眾多中老年人被騙的種種事例,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挑戰精神熵很難,你要內心非常強大。從信息流的混亂中抽離出來,去發現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認清了在這個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你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去對抗“精神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