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出來很扎心,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
最近想寫些父母與成年子女的文字,去探尋鴻溝之間的橋梁。
潛水在豆瓣這個年輕人的社群,才發現,看得越多越無解。
一個翅膀已硬,卻缺少獨行的資本;一個被生活碾壓多年,不想放手身邊的希望。
女孩小A,大學畢業考公務員,考了兩年順利上岸。
本來很高興的一件事,卻哭得稀里嘩啦。原來,父母為了激勵她備考,在兩年前曾許諾,考上后獎勵她3萬塊錢。
誰知,女孩考上了提起這事,父母開始變卦了:
先開玩笑說,我倆沒說啊,誰說的誰給;再然后,媽媽找女孩聊天,說備考時報班也花了不少錢;再然后,媽媽索性說:都這么大了,你怎么好意思要錢?
反正,錢沒給。
女孩非常委屈,覺得父母是欺騙。為什么答應的承諾不兌現,還反怪自己要錢?
有多少人想考都考不上啊,我這么優秀不應該被獎勵嗎?本來安排好用這筆錢去旅行,去換一部手機,現在全泡湯了。
父母也很難過,誰不想孩子有一份好工作?在憧憬時頭腦發熱,輕易許諾。
然而現實很骨感:剛為女孩的哥哥辦完婚禮,彩禮、房子、車子花了不少錢還不能跟女兒吐槽,只知道,現在的3萬塊錢已經不是小數目了。
作為同齡人,我自然更懂媽媽。然而網友(女孩的同齡人)的留言,卻看得我脊背發涼:
“這真是親情的悲哀,他們寧愿花錢給你哥準備彩禮也不想給錢讓你旅游!”
“父母已經不愛你了,心里要有點數,別對他們太上心!”
“你應該感謝你爸媽,讓你提前了解社會的險惡。”
......
男孩小B,高考復讀考上了三本。大學期間教師資格證也沒考過,到了大四準備考研。
而父母認為他考不上,托男孩的舅舅在老家給兒子找了一份工作,然后矛盾產生了:
小B:“我想考研,你們要是沒錢供我我就去打工賺錢,我為什么要聽你們安排?”
媽媽:“誰想安排你?你有多少能力自己不知道嗎?我們做父母的不是為你好嗎?”
小B:“我這還沒考呢,你們就貶低我,這就是為我好嗎?”
媽媽:“你想證明自己,就拿出能力說話!大學里那么多證要考,你考過多少?心里沒點數嗎?”
小B:“您要這么說的話,你們又做到了什么?還不是在一線上三班?”
媽媽:“我這個當媽的在你心里什么都不是吧?供你讀十多年的書一點功勞都沒有嗎?”
......
父母說:我是為你好。
兒女說:我不覺得好。
父母與成年子女,好像很愛對方,又好像一點都不愛。
子女覺得父母越來越不可理喻,因為是長輩,又不得不強行表現著尊重。
父母面對兒女越來越小心翼翼,一句話一個眼神,便能腦補八百種可能,陷入內耗,再把這種負面情緒帶給家人。
最后就是,交流越來越少,鴻溝越來越深。
在父母和成年兒女的相處中,我們都試圖做一個“好”人:好爸爸、好媽媽,好兒子、好女兒。
卻從來沒想過,要做一個有實力的爸爸、媽媽、兒子、女兒。
不要曲解!“實力”≠“有錢”。
有人說,父母在,多大的兒女都是孩子。
我想說,不要陷入這種自我感動,孩子已長大,我們都是成年人。
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不能只談情與愛,要談實力。
別人(當然包括家人)尊重你,不是因為你的情感,而是你的實力。
所以,與其苦心竭慮把精力耗在維護家庭關系上,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實力。
并且永遠把這件事放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位置。
實力包括但不限于:
1.賺錢;2.社會地位;3.健壯的身體;4.強大的內心;5.充沛的精力。
第1,第2,需要時間和機遇,但無論什么時候都不可放棄;
第3,第4,第5,是人人可以努力去達到的目標。
而且,即便只是這3點,就能讓你產生強大的能量場,吸引你愛的人到身邊來。
反之,病怏怏的弱者姿態、賣慘、碎碎念和無止盡嘮叨,相信我,無論多么親近的人,相處久了都會煩的。
這5點實力,無論父母還是兒女,都適用。
所以,成年人之間,沒有實力的愛,只能維護表面的尊嚴,卻換不來發自內心的珍視!
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曾說過:
兒女只是因我而來的生命,各自綻放。我才是自己最成功的作品,沒有之一!
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