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一個欲哭無淚的國家。
在西方國家的教唆下,俄烏沖突不斷升級,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羅斯被迫發起了俄羅斯版的“對烏自衛反擊戰”,西方國家想法很美好,沒有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用,還有美國的液化天安燃氣生火,于是對俄羅斯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制裁與封鎖。只是后續的事態發展超出了歐洲國家的預想,能源、糧食價格暴漲,美國的液化氣也隨行就市高價賣給歐洲小弟,歐洲狠狠地被薅了一頓羊毛,這讓歐洲國家陷入了嚴重的通脹,連歐元都跌到跟美元1:1的匯率。
如今俄烏戰爭已經進入了第164天,靠著一路走高的石油價格,俄羅斯的小日子過得優哉游哉,這讓美國和它的北約小弟們顏面盡失。既然烏克蘭這么沒用,那只能重新找一個打手,開辟第二戰線,對俄羅斯進行牽制,給俄羅斯多放血。經歷2008年的那場毆打,格魯吉亞自然是不敢繼續捋俄羅斯的虎須,不過自然有那種愣頭青,看到一點甜頭就沖上前去的,這就是——科索沃。
1999年,北約流氓國家以“保護人權”為借口向南聯盟發動了空襲行動,也就是在這場空襲中,我們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美國轟炸,三名記者犧牲。持續數十天的空襲行動,讓南聯盟不得不屈服,接受了北約提出的“和平計劃”: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軍。
自1999年以后,科索沃雖然還名為塞爾維亞自治省,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上的獨立國家。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獨立,至今超過100個國家承認了科索沃為獨立主權國家,對于科索沃的獨立塞爾維亞自然不認可,雙方沖突時有發生,這給了西方國家挑撥教唆的空間,試圖挑起第二次科索沃戰爭。
就在科索沃摩拳擦掌的時候,同為塞爾維亞自治省的伏伊伏丁那卻非常安靜,從未想過脫離塞爾維亞。事實上科索沃早在一戰之前就并入了塞爾維亞王國,而伏伊伏丁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被劃入塞爾維亞版圖,作為故土新歸的伏伊伏丁那對塞爾維亞十分忠心,即便南斯拉夫解體了、南聯盟解散了,依然跟著塞爾維亞走。
為何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都是自治省,科索沃打死都要鬧獨立,而伏伊伏丁那打死都不散呢?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歐洲平原草木旺盛,斯拉夫人一直在歐洲中部平原上牧馬放羊,那真是一片風吹草低見牛羊場景。俗話說飽暖思淫欲,牛羊多了,斯拉夫人不再為吃飯發愁,沒事就造人,結果一生二、二生四……斯拉夫人的數量逐漸多了,草原的牛羊肉也就不夠吃了。
某一天領頭的三位大哥坐下來商討出路,總不能在這坐吃等死吧,最終制定了“走出去戰略”。大哥向東,成了東斯拉夫人;二哥向南,成了南斯拉夫人;三弟向西,成了西斯拉夫人。
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已經向南來到了拜占庭帝國的北方邊界,開始襲擊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屬地,逐漸在巴爾干半島定居下來。
我們來看看巴爾干半島,地形復雜,多山地,包含了伏伊伏丁那在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是少有的大片平原,自古就是重要的產糧區。如此寶地不能不讓南斯拉夫人心動,當然不僅南斯拉夫人,其他諸如匈人、保加爾人、色雷斯人、匈牙利人、拜占庭人都曾統治過這里。
公元6世紀,南斯拉夫的一支——塞爾維亞人也來到了巴爾干半島,趁著13世紀初拜占庭帝國內亂,塞爾維亞人趁機擴張領土,建立了塞爾維亞王國。到了14世紀中期,塞爾維亞王國擴張到了極致,包括科索沃在內的巴爾干半島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納入了自己版圖,但不包括伏伊伏丁那地區。
所謂盛極而衰,國王特芬·杜尚去世后,塞爾維亞帝國開始衰落和分裂。
塞爾維亞衰落的同時奧斯曼帝國開始崛起,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塞爾維亞軍隊被擊敗。1453年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再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止奧斯曼帝國西進的步伐,不但塞爾維亞淪為了奧斯曼的一個行省,匈牙利也遭到了奧斯曼的侵略,伏伊伏丁那成為了抵抗奧斯曼擴張的最前線。
同奧斯曼有亡國之恨的塞爾維亞人,自然是抵抗奧斯曼的一把利刃,因此匈牙利人將整個伏伊伏丁那地區都送給了塞爾維亞人,連這片土地上的馬扎爾人(即匈牙利人)都不要了,匈牙利希望塞爾維亞人將伏伊伏丁那成為同奧斯曼的緩沖區。從此,塞爾維亞人便在伏伊伏丁那扎下根來,由于宗教信仰問題,越來越多的塞爾維亞人逃到這里。
1526年,奧斯曼大軍繼續北上,在莫哈芝戰役中擊敗了匈牙利,匈牙利大部分領土都被奧斯曼吞并。由于宗教信仰問題,巴爾干地區人民從沒有真正服從過奧斯曼的統治。
近代以來,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勢力逐漸從巴爾干半島消退,18世紀初,伏伊伏丁那成為奧地利的領土。奧斯曼和奧匈帝國對巴爾干半島分而治之,但奧斯曼壓迫塞爾維亞人,致使塞爾維亞人不斷向外逃亡,阿爾巴尼亞人識時務的改信了伊斯蘭教,被允許趁機鳩占鵲巢在科索沃定居下來,成為科索沃地區主體。
奧斯曼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一直在反抗,最終在1882年,在沙俄的幫助下成立“塞爾維亞王國”。受泛斯拉夫主義的影響,塞爾維亞王國自獨立以來就一直在向外擴張,企圖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王國”,其中就包括南部的科索沃和北部的伏伊伏丁那,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科索沃并入了塞爾維亞版圖,伏伊伏丁那就成了塞爾維亞人的下一個野望。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非要在這一天在薩拉熱窩搞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要知道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奧斯曼征服的日子,被視為國恥日,奧匈帝國是赤裸裸地挑釁。結果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泛斯拉夫主義者普林西普刺殺,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塞爾維亞作為戰勝國之一,從奧匈帝國的身體上撕下一大塊肉,獲得了伏伊伏丁那和波黑等地,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也因害怕被意大利吞并,選擇同塞爾維亞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為南斯拉夫王國。
雖然成立了單一制的王國,但是自王國成立開始,國內各民族的矛盾就未消停過,之所以湊在一起不過是為了報團取暖防止列強的干涉而已。
在二戰前,南斯拉夫王國的民族矛盾已經非常嚴重,連國王都在1934年被刺殺,而克羅地亞人始終反對政府。30年代末,南斯拉夫計劃按照種族劃分王國的行政區,這讓國內的各個民族都希望擴大自己的行政區域,民族矛盾達到了一個高潮。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盡管南斯拉夫也加入了軸心國的三國公約,但最終沒能避免遭到德國侵略的下場,隨著南斯拉夫全境被德國占領,王室不得不逃往海外。
“國王”跑了,可江山還在,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帶領下繼續“抗德戰爭”,經過4年抗戰,南斯拉夫幾乎是以一己之力趕走了德國,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
戰后,作為克羅地亞人的鐵托堅決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認為南斯拉夫是南斯拉夫人民的,而不是塞爾維亞的,實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并成立“聯邦團結基金”,幫助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比如馬其頓、波黑等地,以實現共同富裕。顯然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先富幫后富的這種思想,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劫富濟貧,最不滿意的就是克羅地亞,畢竟南斯拉夫大部分的沿海地區都屬于克羅地亞,經濟更發達。1971年,心懷不滿的克羅地亞人爆發了“克羅地亞之春”,要求克羅地亞獨立。
在鐵托的強力干預下,“克羅地亞之春”運動最終停止,但為了安撫國內各族情緒,鐵托認為必須削弱塞爾維亞的影響力,讓各民族實行自治,最終達到相互制衡的結果。
1974年頒布新憲法,南斯拉夫變成了“非常6+2”,即6個自治地位的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的兩個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同時允許各個加盟共和國可以選擇退出南斯拉夫這個大家庭。
為什么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可以變成自治省?因為伏伊伏丁那匈牙利族較多,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占優勢。
南斯拉夫看似還是聯邦制國家,實際上已經“邦聯化”,不僅經濟、政治地方自治,各加盟國和自治省還被允許建立與南斯拉夫人民軍地位相等的,聽命于各地方的“邊防軍”。
政治、經濟自治,擁有自己的軍隊,南斯拉夫分裂也是必然的了。盡管塞爾維亞人很不滿,但是面對強勢的鐵托,塞爾維亞人只能接受。
鐵托還在世的時候,南斯拉夫經濟以每年6%的高速增長,暫時還能壓制住民族矛盾,由于南斯拉夫的生活水平比阿爾巴尼亞高,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只是要求給予自己加盟共和國地位,畢竟連人口不如自己的黑山、馬其頓都撈了個加盟國地位。
1980年,鐵托去世,南斯拉夫長期積累的問題也隨之爆發,經濟出現持續下滑,到1985年,人均收入下降了四分之一,加盟國對中央不再信任,對其經濟計劃不再執行,民族矛盾之間浮出水面。
1989年,東歐劇變的風潮傳到了南斯拉夫,盡管塞爾維亞還試圖收回分配給各加盟國的權力,建立一個統一的單一制國家,重回塞爾維亞王國時代,但是連南斯拉夫共產黨都放棄了一黨專政的制度,開始自暴自棄。
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斯洛文尼亞在1990年12月23日舉行獨立公投,并在次年6月25日正式宣布獨立,拉開了南斯拉夫解體的序幕。
看到各加盟共和國都走向了獨立,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也開始騷動起來,要求獨立,與之相反盡管南聯盟以及后來的塞爾維亞持續遭到西方的制裁與封鎖,伏伊伏丁那一直站在塞爾維亞一邊。
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同為塞爾維亞的自治省,最終二者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歸根到底都是民族問題惹得禍。
隨著1170年,塞爾維亞人擊敗了拜占庭帝國,科索沃就成了塞爾維亞人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塞爾維亞王國。此時,阿爾巴尼亞人同塞爾維亞人共同生活在科索沃的土地上,甚至接受塞爾維亞人的習俗,可好景不長,奧斯曼帝國的大軍來了。面對軍力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塞爾維亞人太“不識時務”,不愿意改信伊斯蘭教,結果被奧斯曼帝國狠狠地壓制,塞爾維亞人只得棄了祖產逃奔異鄉。
與塞爾維亞人的堅持不同,大量阿爾巴尼亞人改信了伊斯蘭教,從而得以定居科索沃。當1912年,塞爾維亞重新奪回科索沃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人已經在此生活了數百年。為了奪回土地,塞爾維亞王國將大量科索沃的土地分給有功之臣,試圖向科索沃進行移民,這自然引起阿爾巴尼亞人的不滿,成為20世紀科索沃民族紛爭的開始。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伏伊伏丁那與科索沃不同的地理環境,科索沃以山地為主,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與外交人員交流十分不便,很難大批量的向科索沃移民,所以在1921年的時候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就高達65%,塞爾維亞人只有26%。
塞爾維亞人有一個“泛南斯拉夫主義”,建立大塞爾維亞國的思想,而阿爾巴尼亞人也有一個“民族阿爾巴尼亞”的念頭。二戰時期,南斯拉夫被分割,包括科索沃、希臘局部和馬其頓局部在內的地區成為所謂的“大阿爾巴尼亞國”的一部分,由于民族矛盾,迫使超過十萬塞族人不得不再次逃離家園。
伏伊伏丁那為平原地形,與塞爾維亞的核心地區緊密相連,而且相比較科索沃更加遠離奧斯曼的統治中心,當科索沃不愿改信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外逃時,這里就成了首選。由于山水相連交通便利,越來越多的塞爾維亞人定居在伏伊伏丁那。一戰后塞爾維亞“收復”了伏伊伏丁那,在70年的歷史中,塞爾維亞人不斷移民,最終塞族人超過了匈牙利族人口數量,占據了多數。
兩地的民族差異成為走向不同道路的根本原因,早在二戰還在進行之中對于科索沃的歸屬就有分歧,不過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實力更強,阿爾巴尼亞游擊隊爭奪不過,只好撤出科索沃。1944年11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科索沃,為了反抗南斯拉夫的統治,南斯拉夫軍隊同阿爾巴尼亞族軍人展開了戰斗,最終數萬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土耳其。
可見塞族同阿族已經達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畢竟塞族信奉東正教,而阿族早已皈依伊斯蘭教。文化上的差異以及歷史的糾葛,讓兩個民族無法求同存異,和平友好的生活在同一塊土地。
在伏伊伏丁那,雖然匈牙利族和塞族也是不同的信仰,但是匈牙利的天主教和塞族的東正教終歸500年前是一家,屬于同一個上帝,不像穆斯林純屬異教徒,無法共存。
在南斯拉夫解體之前,科索沃的阿族人還只是追求平等待遇,因為民族占比以及人口數量都不如自己的馬其頓和黑山都成為了加盟共和國,科索沃要求成為第七個加盟國,這樣才能爭取到更多福利。跟著塞爾維亞混,只能成為南斯拉夫最貧窮的地區。
南斯拉夫解體后,塞爾維亞成了北約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跟著這樣的祖國挨揍,科索沃的阿族人自然不愿意,因此在南斯拉夫解體后科索沃的民族紛爭愈演愈烈。
塞爾維亞窮,可阿爾巴尼亞也不富裕,加入阿爾巴尼亞也沒啥好果子吃,因此獨立就成為科索沃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
在伏伊伏丁那,65%的人口為塞爾維亞人,這讓他們自然不會選擇脫離祖國選擇獨立,因為獨立成一個面積2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的小國并沒有什么好處。盡管有14%的匈牙利族,但是匈牙利的經濟發達,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完全可以去匈利亞定居,犯不著跟塞爾維亞死磕。在境內只有克羅地亞人希望并入克羅地亞,但是只有2.7%的人口占比,根本掀不起浪花。
1990年,塞爾維亞取消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權,這導致科索沃立即爆發騷亂,科索沃戰爭之后,塞爾維亞為了拉攏伏伊伏丁那,重新恢復了其自治省的自治權,而且給予了高度自治,這樣該有的都有了,獨立顯然比留在塞爾維亞更吃虧,不如留在塞爾維亞內,因此局勢比較平靜。
縱觀巴爾干半島,如果追根溯源,他們都是這片土地的后來者,民族問題是永遠也理不清的問題,數百年的共同生活,在他們的血液中早已相互融合,但是由于經濟政治歷史問題,讓各民族不能相容,最終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而徹底爆發。
而如今,西方在烏克蘭戰場進展無力,只能開辟第二戰線,不過歐洲早已失去了政治外交的獨立性,淪為美國的打手兼金主,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燃燒自己照亮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