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話醫案 | “調神通氣法”結合中頻電療法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尿潴留案(附2021年3期目錄)
尿潴留是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的疾病,是中風病急性期最常見的并發癥,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者稱頑固性尿潴留。中醫認為,該病病機為腦竅閉塞,則神無所附,腎陽虛衰,統攝失常。現代醫學認為其病機為腦梗死后,膀胱失去神經支配,排尿功能喪失。“調神通氣法”由“小醒腦”針刺法和腹部五穴組成,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尿潴留具有較好療效,現舉驗案1則說明。患者,女,70歲,于2019年6月21日主因“排尿困難1個月余”就診。現病史:患者于1個月前因左側肢體無力診斷為“腦梗死”,出現排尿困難,持續導尿;經藥物、針灸等治療,仍不能排尿,就診于本科室。刻下癥:左側肢體無力,排尿困難,持續導尿狀態,大便可,舌淡苔薄,脈沉細。西醫診斷:尿潴留;腦梗死。中醫診斷:癃閉(腎陽虛證);中風病。給予“調神通氣法”結合中頻電療法治療。①“調神通氣法”。針刺取穴:“小醒腦”針刺法取內關(雙側)、印堂、三陰交(患側)、上星,腹部五穴取水道(雙側)、歸來(雙側)、氣海、關元、中極。針刺操作:治療前排空膀胱,患者仰臥位,根據針刺需要選擇銘醫牌0.25mm×40mm或0.30mm×75mm針灸針。針刺局部皮膚消毒后,先直刺雙側內關20~30mm,采用捻轉提插瀉法以得氣為度;繼刺印堂,采用輕雀啄法針刺至眼球濕潤為度;針刺三陰交時針灸針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進針20~30mm,行提插補法,使針感至足趾為度;上星采用0.30mm×75mm針灸針沿皮刺,針尖透向百會,采用補法;氣海、關元、中極直刺20~30mm,行呼吸補法,令局部有脹感;水道、歸來直刺30~50mm,行捻轉手法使針感向尿道、會陰部放射,留針30min。②中頻電療法治療:針刺完畢后進行。采用益康來YKL-C型中頻電治療儀,硅導電橡膠電極板(10cm×15cm)用溫熱水浸濕的棉紗布纏繞,放置于臍下正中氣海、關元和腎俞,選擇“尿潴留(25)”處方,作用20min,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治療1次,6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可感到小腹緊脹感;治療第2個療程后,可感到尿意;治療第3個療程后,拔除尿管,患者可自行排尿。排尿后殘余尿量約24 mL。1個月后隨訪,患者可自主排尿。尿潴留屬于中醫“癃閉”范疇,是中風病急性期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超過1個月則屬于頑固性尿潴留。石學敏院士認為,大腦元神失控,腦竅閉塞,則神無所附,發為中風,加之腎陽虛衰,使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尿潴留,故中風后頑固性尿潴留病機為腦竅閉塞,則神無所附,腎陽虛衰,統攝失常,治以調神通氣,溫補腎陽。“小醒腦”針刺法刺激量較小,主要用于病情穩定、神志清醒的中風患者,重在治神、調神,恢復大腦統攝功能。腹部五穴可促進膀胱氣化,重在通氣。任脈為陰經之海,關元、氣海、中極可疏通經絡、補腎培元;水道、歸來歸屬于胃經,針刺可調和氣血。由于該患者病程較長,單純針刺治療難以起效,聯合中頻電療法加強氣海、關元、腎俞作用以溫腎補氣,促進小便控制。小醒腦針刺法可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流量,促進大腦生理功能恢復。腹部穴位深部接近膀胱,采用捻轉提插手法,使針感向會陰、尿道部放射,神經沖動可沿盆神經、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傳入纖維,從下尿路經脊髓傳到正常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排尿中樞發出神經沖動下行至膀胱,恢復逼尿肌、尿道括約肌的舒縮功能,從而控制尿液。中頻電療法有鎮痛、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可提高平滑肌肌張力,加強針刺效應,從而改善排尿功能障礙。綜上所述,“調神通氣法”結合中頻電療法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尿潴留,可使大腦恢復統攝,小便得以控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