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黃湯】
麻黃9g 桂枝6g 杏仁9g 炙甘草3g
·
??【適用人群】
本方適用于發燒,屬于外感風寒表實者。
癥見:發燒,怕冷,無汗,頭痛,全身酸痛,可兼氣喘
·
【本方出處】
本方出自東漢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該書被譽為方書之祖。中醫教材《方劑學》收錄了此方,作為外感風寒表實證,發燒怕冷無汗的代表方。
·
【方劑解析】
1.麻黃:開腠理,透毛竅,發汗以祛在表之風寒,又開宣肺氣,宣散肺經風寒而平喘
2.桂枝:解肌發表,通達營衛,既助麻黃發汗散寒之力,又溫通營衛之郁
3.杏仁:利肺平喘,與麻黃一宣一降,復肺氣之宣降而平喘,使邪氣去而肺氣和
4.炙甘草:調和藥性,又緩麻桂之峻烈,使汗出而不致耗傷正氣
·
【注意事項】
本方發汗力強,癥狀好轉或開始出汗后,即可停藥,不可久服。身體虛弱及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尤其是有心臟或血壓問題的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辨證用藥。
—— —— ——
麻黃湯,是中醫教材《方劑學》中的第一個方子
學習這一章時,我的老師曾說
很多學中醫的人都會犯好高騖遠的毛病
都想研究如何治腫瘤
卻連最基本的,中醫治療感冒發燒咳嗽都學不好
·
我自己和家人遇到感冒發燒時
我也常選用《傷寒論》和《方劑學》中的方子
只要對癥,效果都很好
幾個月前,我自己曾經發燒、頭疼、不出汗
因為有“往來寒熱,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的
小柴胡湯證,于是服用了小柴胡湯,但效果一般
·
這才想到自己是“頭痛發熱,骨節疼痛,惡風無汗”
屬于麻黃湯證,于是服用了麻黃湯
(麻黃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6g)
一劑藥是一天的量,本來是分早晚兩次服用
不過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我自己并不體虛,也沒有心慌、心律失常等
于是加大劑量,把一天的量一次喝了
喝完蓋上被子睡了一覺
醒了之后開始發汗,很快就好了
·
我女兒五個月的時候,也經歷過一次不出汗的發燒
當時我給自己用的麻黃湯顆粒劑還剩下一些
于是給她服用了一劑的1/6
因為當時女兒還沒有吃輔食
所以就沒有在中藥里添加矯味劑
可能因為藥量不大,味道也不算太難喝
反正五個月的女兒喝的很順利,很快就退燒了
·
文中分享的是基礎的藥方和用量,具體到每個人
還要根據病情、體質、年齡、體重等,具體辨證分析
請大家在醫生指導下,四診合參,辨證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