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一直堅持北伐,正史記載,前后多達(dá)五次,直到病逝于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死后,姜維作為諸葛亮的繼承者,也一直堅持北伐,力圖恢復(fù)漢室。
不過,姜維北伐,有三個人強烈反對,而且,這三個人都是蜀漢很重要的人,盡管他們力勸姜維,停止北伐,但是,姜維不聽,堅持北伐。
第一個反對姜維北伐的是費祎。
費祎官至大將軍,輔政期間,姜維每次北伐,費祎都加以限制,給姜維的兵力不超過萬人。
費祎對姜維說,我們和丞相差得很遠(yuǎn),丞相都不能收復(fù)中原,何況我們呢?還不如休養(yǎng)生息,等待將來有能力的人,不能僥幸一次兩次能成功,否則,造成大的差錯,后悔就晚了。
《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費祎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yuǎn)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yè),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費祎這么說,就是強烈反對姜維北伐,他覺得還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情,北伐的事,以后再說。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在歲首大會上,費祎喝醉了,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殺。
第二個反對姜維北伐的是張翼。
張翼官至左車騎將軍,與廖化官職平級。
延熙十八年(255年),張翼和姜維一起返回成都,姜維提議北伐,當(dāng)時,只有張翼一人和姜維辯論。
張翼反對說,國家弱小,百姓經(jīng)不起連年用兵,不應(yīng)該長期對外征伐,姜維不聽。
《三國志 張翼傳》記載:十八年,與衛(wèi)將軍姜維俱還成都。維議復(fù)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
張翼認(rèn)為,和魏國相比,蜀漢太弱了,連年用兵,實在承受不了,姜維可不聽他的,堅決北伐。
蜀漢滅亡后,鐘會在成都作亂,張翼被亂軍所殺。
第三個反對姜維北伐的是廖化。
廖化是蜀漢元老級別的重臣,曾多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兵出狄道,廖化勸他說,我們沒有魏國強大,實力相差太多了,常年用兵,沒有休止,怎么能長久呢?
《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維沒有聽廖化的,堅持北伐,直到景耀六年(263年),魏國伐蜀,鄧艾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
景元五年(264年)春,廖化在遷往洛陽的途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