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知識點內容較多,難度較大,限水平問題,本公眾號僅整理了局部內容,更多知識點請看書,帶來不便敬請原諒
基本內容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及附于腦和脊髓的周圍神經組成。其功能:1控制和調節其他系統活動,使人體成為有機的整體。2維持機體與外環境間的統一
第一節 總論
一、 神經系統的區分
(1)根據部位和連接
中樞部;腦和脊髓
周圍部;
脊神經:31對,與脊髓相連,主要分布于軀干和四肢
腦神經;12對,與腦相連,分布與頭、頸部和胸腹腔臟器
內臟神經:與腦和脊髓相連,主要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
(2)根據支配的對象
軀體神經:分布于體表、骨、關節和骨骼肌。
內臟神經: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平滑肌和腺體
(3)根據傳導性質和方向
感覺神經:又稱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由感覺器傳向中樞。
運動神經 :傳出神經 將神經沖動由中樞傳向周圍的效應器
內臟運動神經:又稱自主神經系統或植物神經系統(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二、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
在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神經元胞體和突起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組合排列方式,故用不同的術語表示。
在中樞部,神經元胞體及其樹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鮮標本中色澤灰暗稱灰質,配布于大腦和小腦表面的灰質稱皮質。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神經元胞體聚集成團或柱狀稱神經核。神經纖維在中樞部聚集的部位稱白質,因髓鞘含類脂質色澤明亮而得名。位于大腦和小腦皮質深部的白質稱髓質。白質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經纖維聚合在一起稱為纖維束。
在周圍部,神經元胞體聚集處稱神經節。神經纖維在周圍部聚集為粗細不等的神經。神經內的每條神經纖維由稱為神經內膜的結締組織包繞,若干神經纖維聚集成一條神經束,包被神經束的結締組織稱神經束膜,由若干神經束匯聚成一條神經,包裹在神經外面的結締組織稱神經外膜。一條神經內的若干神經束,在行程中常相互反復編排、重新組合。了解神經內神經束的編排組合,對外傷后的對位縫合很重要,對為準確有利于神經的再生和功能恢復。
三、反射和反射弧
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物質基礎是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構成。神經系統通過與它相連的各種感受器,接受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經傳出神經將神經沖動傳至相應的效應器,產生各種反應,稱反射。因此,神經系統既能使機體感受內外環境的刺激,又能夠調節機體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使機體能及時作出適當反應,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
一、脊髓
(一)位置與外形
脊髓全長約42~45厘米,位于椎管內外包三層被摸,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上段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變細呈圓錐狀稱脊髓圓錐,約平對第一腰椎下緣(新生兒可達第三腰椎下緣),軟脊膜由此向下續為一條結蹄組織細絲,即終絲,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圓柱形,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梭形膨大。
頸膨大:C5—T1
腰膨大:L2—S3
原因:由于此處神經細胞和纖維數目增多所致,與四肢的出現有關,人類的上肢功能特別發達,因而頸膨大比腰膨大明顯。
脊髓表面有六條平行的縱溝。分別為前正中裂、后正中溝、前外側溝、后外側溝。前外側溝是脊神經前根發出的位置,后外側溝是后根進入脊髓的地方。此外,在頸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溝和后外側溝之間,還有條較淺的后中間溝,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標志。
脊髓節段:脊髓在外形上沒有明顯的節段標志,每一對脊神經前、后根的根絲附著處即是一個脊髓節段。由于有31對脊神經,故脊髓可分為31個節段:頸髓(C)8個節段、胸髓(T)
12個節段、腰髓(L)5個節段,骶髓(S)5個節段和尾髓(C0)1個節段。
脊髓節段與椎骨序數的關系。從胚胎第4個月起,脊柱的生長速度快于脊髓,致使脊髓長度短于椎管。因此脊髓的各個節段與相應的椎骨不在同一高度。成人上頸髓節段(C1~C4)大致平對同序數椎骨,下頸髓節段(C5~C8)和上胸髓節段(T1~T4)約平對同序數椎骨的上一塊椎骨,中胸髓節段(T5~T8)約平對同序數椎骨的上2塊椎骨、下胸髓節段(T9~T12)約平對同序數椎骨的上3塊椎骨,腰髓節段約平對第10~12胸椎、骶髓、尾髓節段約平對第1腰椎。了解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高度,對判斷脊髓損傷的平面及手術定位,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二)脊髓的內部結構
(1) 橫切面的結構:正中央有中央管,圍繞中央管可見H型或蝶形的灰質:分為前腳、后腳、側角、中間帶,白質分為三個索:前索為左、右前外側溝之間的部分;后索為左、右后外側溝之間的部分;外側索為前、后外側溝之間的部分。網狀結構:在灰質后角基部外側與外側索白質之間,灰、白質混合交織。
(2)灰質:略
白質:纖維束(傳導束)包括上行纖維束,下行纖維束,固有束
1. 上行纖維束
(1) 薄束:起自同側第5胸節及以下的脊神經細胞,止于延髓的薄束核;楔束:起自同側第4胸節及以上的脊神經細胞,止于延髓楔束核。薄、楔束傳導同側軀干及上下肢的肌、腱、關節的本體感覺(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和皮膚的精細觸覺信息。當脊髓后索病變時,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信息不能向上傳至大腦皮質。病人閉目時,不能確定關節的位置和方向,運動時出現感覺性共濟失調。此外,病人精細觸覺喪失。
(2) 脊髓丘腦束:分為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脊髓丘腦側束位于外側索的前半部,并與其相鄰的纖維束有重疊,主要傳遞痛、溫覺信息。當一側脊髓丘腦側束損傷時,損傷節段下1~2節段平面以下的對側身體部位痛、溫覺減退或消失。
2. 下行傳導束
皮質脊髓束:起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質區域,下行至延髓椎體交叉處,絕大部分纖維(約70%~90%)左右相互交叉,形成錐體交叉。交叉后的纖維至對側脊髓外側索的后外側部下行,形成皮質脊髓側束,在延髓內沒有交叉的纖維則在同側脊髓前索內下行,于脊髓前正中裂的兩側形成皮質脊髓前束,另有少量未交叉的纖維在同側下行加入至皮質脊髓側束,稱皮質脊髓前外側束。
(三)脊髓的功能和脊髓反射
1.脊髓功能
(1)經后根,接受身體大部分區域的軀體和內臟感覺信息,這些信息在脊髓中繼,進行初步的整合和分析。
(2)發出上行傳導通路,將中繼后的感覺信息以及脊髓自身的信息上傳到高級中樞。
(3)經前根,發出運動纖維,管理軀體運動和內臟活動,是軀體和內臟運動的低級中樞。
(4)脊髓反射中樞。
(5)通過下行傳導通路,中繼上位中樞下傳的信息,接受上級中樞的控制和調節,完成高級中樞的功能。
2.脊髓反射
(1)牽張反射:屬于兩個神經元構成的單突觸反射弧,如膝跳反射。此反射還受γ-反射袢的影響
(2)屈曲反射: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
(四)脊髓損傷的一表現
1.脊髓橫斷 當外傷致脊髓突然完全橫斷后,橫斷平面以下全部感覺和運動喪失,反射消失,處于無反射狀態,稱為脊髓休克。
2.脊髓半橫斷 出現布朗-塞卡爾綜合征。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痙攣性癱瘓,位置覺、震動覺和精細觸覺喪失,損傷節段下1~2個節段平面以下的對側痛、覺喪失。
3.脊髓前角損傷 主要傷及前角運動神經元,表現為這些細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緩性癱瘓,無感覺異常。
4.脊髓中央損傷 如脊髓空洞癥或髓內腫瘤。若病變侵犯了白質前連合,則阻斷了脊髓丘腦在此的交叉纖維,引起雙側對稱分布的痛、覺消失,而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無障礙(因后索完好)。這種現象稱感覺分離
二、腦
腦位于顱腔內,由胚胎時期神經管的前部分分化發育而成,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位。一般把腦分為6個部分:端腦、間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
(一) 腦干
腦干位于顱后窩,自下而上分為延髓、腦橋和中腦三部分。延髓、腦橋和小腦之間圍成的室腔為第四腦室。腦干表面附有第III~XII對腦神經根。
十二對腦神經
七面八聽九舌咽 迷走及副舌下全。
(1) 延髓
1.延髓腹側面
椎體:位于前正中裂兩側的縱行隆起,由大腦皮質發出的錐體束構成。
椎體交叉:在延髓與脊髓交界處,椎體束的大部分纖維交叉至對側。
橄欖:椎體的外側有一對卵圓形的隆起,形如橄欖。內含橄欖核。
與延髓相連的腦神經有:
舌咽神經(IV),迷走神經(V),副神經(VI)自舌下神經根的外側溝發出;舌下神經(VII)自前外側溝發出。
2.延髓背側面
上部開敞為第四腦室,構成菱形窩下部,延髓下部的結構主要有
薄束結節、楔束結節:深面分別有薄束核、楔束核。
小腦下角:位于楔束結節的外上方,由進入小腦的神經纖維構成
(2) 腦橋
介于延髓與大腦腳之間,在小腦的腹側。腦橋分背、腹兩部。
1.腦橋腹側面
基底部:腹側部稱為腦橋基底部,下以腦橋延髓溝與延髓分界。由縱橫纖維及腦橋核組成。其腹側正中線上有一縱行的淺溝,稱基底溝。基底部向兩側逐漸縮窄的部分為小腦中腳。
與腦橋相連的腦神經有:滑車神經(IV)、三叉神經(V)、展神經(VI)、面神經(VII)、前庭蝸神經(VIII)
2.腦橋的背側面
小腦上腳(結合臂):是一對連結小腦與中腦的扁纖維束。
上髓帆:兩腳間夾有薄層白質板,參與構成第四腦室頂。
菱腦峽:腦橋與中腦的移行部縮窄處。
(3) 中腦
1.中腦腹側面
上界為間腦的視束,下界為腦橋的上緣。
大腦腳:兩側各有一粗大的縱行柱狀隆起
腳間窩:兩側大腦腳之間的凹陷,窩底稱后穿質,有許多血管出入的小孔。
動眼神經根連于腳間窩的下部,大腦腳的內側。
2.中腦背側面
四疊體:由上、下兩對圓形的隆起構成,分別稱上丘和下丘,其深面分別含有上丘核和下丘核,是視覺和聽覺反射中樞。
上、下丘臂:在上、下丘的外側,各自向外上方伸出一條長的隆起,分別連于間腦的外側膝狀體和內側膝狀體。
在下丘的下方與上髓帆之間有滑車神經根出腦,它是唯一自腦干背側面出腦的腦神經
菱形窩:是延髓上部和腦橋的背側面,呈菱形,由延髓上部和腦橋內的中央管于后壁中線處向外敞開而形成。因構成第四腦室的底部,又稱第四腦室底。此窩的外上界為小腦上腳,外下界自內下向外上依次為薄束結節、楔束結節和小腦下腳。外上界與外下界的匯合處為菱形窩的外側角,外側角與其背側的小腦之間為第四腦室外側隱窩,此隱窩繞小腦下腳轉向腹側。此窩的正中線上有縱貫全長的正中溝,將此窩分為左右對稱的兩半。自正中溝中部向外至外側角的數條淺表的橫行纖維束,稱髓紋,為腦橋和延髓在腦干背面的分界線,將菱形窩分為上、下兩部分。
在正中溝的外側,各有一大致與之平行的縱行界溝,將每一半的菱形窩分為內外側區。外側區呈三角區,稱前庭區,深方有前庭神經核。前庭區的外側角有一小隆起稱聽結節,內藏蝸背側核。正中溝和界溝之間的內側區稱為內側隆起,其緊靠髓紋上方的部位,有一較明顯的圓形隆凸為面神經丘,內隱面神經膝和展神經核:髓紋下方的延髓部可見兩個小的三角形區域,內上者為舌下神經三角,內藏舌下神經核,外下者為迷走神經三角,內含迷走神經背核。迷走神經三角的外下緣有一斜行的窄嵴稱分隔索,其與薄束結節之間有一窄帶,稱最后區,屬室周器官之一,富含血管和神經膠質等,并與分隔索一起,被含有伸長細胞的室管膜覆蓋。在新鮮標本上,界溝上端到外側可見一呈藍灰色的小區域,稱藍斑,內含藍斑核,為含黑色素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聚集的部位。在菱形窩下角處,兩側外下界之間的圓弧形移行部稱閂,與第四腦室脈絡組織相連。
(4) 第四腦室
為位于延髓、腦橋和小腦之間室腔,呈四棱錐形,內容物腦脊液,向上經中腦導水管通第三腦室,向下續為延髓下部和脊髓的中央管,并借脈絡組織上的三個孔與蛛網膜下隙相通。
(5)腦脊液及其循環
中樞神經系統內無淋巴液,而代之為腦脊液。腦脊液是充滿腦室系統、蛛網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內的無色透明液體。其內含多種濃度不等的無機離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和少量淋巴細胞,PH為7.4,對中樞神經系統起緩沖、保護、運輸代謝產物和調節顱內壓鞥作用。腦脊液總量在成人平均為150ML。它處于不斷產生,循環和回流的平衡狀態中。
腦脊液主要由腦室脈絡叢產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質的毛細血管產生。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經室間孔流至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一起,經中腦水管流入第四腦室,再匯合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一起經第四腦室正中孔核兩個外側孔流入蛛網膜下隙,然后腦脊液再沿此隙流向大腦背面的蛛網膜下隙,經蛛網膜粒滲透到硬腦膜竇(主要是上失狀竇)內,回流入血液中。若腦脊液在循環中發生阻塞,可導致腦積水和顱內壓升高,使腦組織受壓移位,甚至出現腦疝危機生命。
(6)腦干的內部結構
1.腦神經核
12對腦神經中除嗅神經和視神經外,III~XII腦神經均出入腦干,在腦干內有與這些腦神經相對應的腦神經。
腦神經按性質分為七種,性質相同的腦神經核有規律地排列成縱行的機能柱,由正中向外側依次為:
(1).一般軀體運動核:共4對,相當于脊髓前角運動核,自上而下依次為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緊靠中線兩側分布。它們發出一般軀體運動纖維,支配由肌節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隨意運動。
(2).特殊內臟運動核:共4對,位于一般軀體運動核腹外側的網狀結構內。自上而下依次為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和副神經核。它們發出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由鰓弓衍化而成的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以及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的隨意運動。因為在種系發生上,鰓弓與屬于內臟的呼吸等功能有關,故將鰓弓衍化的骨骼肌視為“內臟”。
(3).一般內臟運動核:共4對,相當于脊髓的骶副交感核。包括動眼神經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經背核。它們發出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纖維,支配頭、頸、胸、腹部平滑肌運動、心肌的收縮以及腺體的分泌。
(4).一般內臟感覺核:僅一對,即孤束核下部,相當于脊髓的中間內側核。接受來自內部器官和心血管的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傳遞的信息。
(5).特殊內臟感覺核:即孤束核上部(頭段),接受來自味蕾的味覺傳入纖維。
(6).一般軀體感覺核:3對,即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它們相當于脊髓后角的I~IV層灰質,其尾端與之相延續,接受來自頭面部皮膚和口、鼻黏膜的一般軀體感覺沖動。
(7).特殊軀體感覺核:2對,即前庭神經核和蝸神經核,分別接受來自內耳的平衡覺和聽覺纖維。因為內耳膜迷路在發生上起源于外胚層,所以將聽覺和平衡覺歸于“軀體感覺”。
2.腦神經核功能柱的排列分布規律
(1)感覺柱位于界溝的外側,運動柱位于界溝的內側。
(2)無論是感覺柱還是運動柱,凡是與內臟有關的均靠近界溝,相反,凡是與軀體有關的均遠離界溝
(二)小腦
小腦位居顱后窩,借其上中下三對小腦腳連于腦干的背面,其上方借大腦橫裂和小腦幕與大腦分隔。小腦是機體重要的軀體運動調節中樞之一,其功能主要是維持身體平衡、調節肌張力以及協調隨意運動。
1.小腦外形
小腦兩側的膨大部為小腦半球cerebellar bemispheres, 中間的狹窄部為小腦蚓wermis。小腦上面稍平坦,其前、后緣凹陷,稱小腦前、后切跡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erebellar notches;下面膨隆,在小腦半球下面的前凹側,各有一突出部、稱小腦扁桃體 tonsil of cerebellum.小腦扁桃體緊鄰延髓和枕骨大孔的兩側,當顱內壓增高時,小腦扁桃體可被擠入枕骨。
上面前,中1/3交界處有一略呈V字形的深溝,稱為原裂 primary fissure;小腦下面的絨球和小結的右方有一深溝,為后外側裂 posterolateral fissure; 原裂和后外側裂于小腦表面幾乎形成一個小環,此環的前上部分為小腦前葉 floccuonodular lobe。前葉和后葉構成小腦的主體,故又稱小腦體 。
小腦核 cerebellar nuclei 位于小腦內部,埋于小腦髓質內。由內側向外側依次為頂核 Fastigial nucleus、球狀核 emboliform nucleus 和齒狀核 dentate nucleus, 共4對,其中球狀核和栓狀核合稱為中間核 interposed nuclei ,屬于舊小腦。頂核位于第四腦室頂上方,小腦蚓的白質內,屬于新小腦。小腦核主要接受響應小腦皮質梨狀神經元的軸突,也接受苔蘚纖維和攀緣纖維的側支;其軸突構成小腦的主要傳出纖維。
2.小腦的纖維聯系和功能:
前庭小腦:協調人體平衡
脊髓小腦:調節肌張力
大腦小腦:共濟協調
小腦作為皮質下感受與運動的重要調節中樞,其功能主要是維持身體的平衡、調節肌張力以及調控骨骼肌的隨意和精細運動。小腦的損傷雖然不會引起機體隨意運動的喪失(癱瘓),但依據小腦損傷部位的不同,或多或少都會對機體的運動質量造成影響。小腦損傷的典型體征表現為:平衡失調,走路時兩腿間距過寬,東搖西擺,壯如醉漢;共濟失調,運動時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離上的障礙,如不能閉眼指鼻、不能做快速的輪替動作等;意向性震顫、肢體運動時,產生不隨意的有節奏的擺動,越接近目標時越加劇;眼球震顫,表現為眼球非自主地有節奏的擺動;肌張力低下,主要為舊小腦損傷所致。
(三) 間腦
間腦位居中腦與端腦之間,連接大腦半球和中腦,大腦半球高度發展掩蓋了間腦的兩側和背面,僅腹側的視交叉、灰結節、漏斗、垂體和乳頭體露于腦底。間腦包括背側丘腦、后丘腦、上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等5部分。
雖然間腦的體積不到中樞神經系統的2%,但其結構和功能卻十分復雜,是僅次于端腦的中樞高級部分。兩側間腦之間有一矢狀位的窄腔,為第三腦室,其頂部為脈絡叢;底為視交叉、灰結節、漏斗和乳頭體;前界為終板;后經中腦水管通第四腦室;兩側為背側丘腦和下丘腦;背側丘腦與下丘腦以下丘腦溝為界,此溝的前端有室間孔,為側腦室通第第三腦室處。
背側丘腦又稱丘腦,為一對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借丘腦間粘合相連,其前端窄面突,稱丘腦前結節,后端膨大成丘腦枕,背外側面的外側緣與端腦尾狀核之間隔有終紋。
(四) 端腦
端腦是腦的最高級部位,由左右大腦半球和半球間聯合及其內腔構成。
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層,稱大腦皮質,深部的白質稱為髓質,埋在大腦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稱為基底核,大腦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
1.端腦的外形和分葉
大腦的“三溝五葉”:是指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及島葉。
中央溝:把額、頂葉分開;其前為額葉,后為頂葉。
外側溝:把顳、額、頂、島葉分開;頂枕溝:把頂、枕葉分開。
2.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第1視區:位于距狀溝上下方的枕葉皮質,一側視覺區接受雙眼同側半視網膜來的沖動,主司雙眼對側半視野的視覺,損傷一側視覺區可引起雙眼對側視野偏盲稱同向性偏盲。
第1聽區:位于顳橫回(41,42區),接收內側膝狀體的纖維。每側的第1聽區都接受來自兩耳的沖動,因此一側第1聽區受損,不致引起全聾。
語言中樞:人類大腦皮質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能進行思維和意識等高級活動,并進行語言的表達,故在人類大腦皮質上具有相應的語言中樞,如說話,閱讀和書寫等中樞(圖17-66)
運動性語言區:在額下回后1/3部(44,45區),即三角部的后部和島蓋部又稱broca語言區。主司說話功能,如果此中樞受損,病人雖能發音,卻不能說出具有意義的語言,稱運動性失語癥。
書寫區:在額中回的后部(6,8區)緊靠中央前回的管理上肢,特別是手肌的運動區,此中樞主管書寫功能,若受傷,雖然手的運動功能仍然保存,但寫字,繪圖等精細動作發生障礙,稱為失寫癥。
聽覺性語言區:在顳上回后部(22區),他能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聽到,理解別人的語言。此中樞受損后,病者雖能聽到別人講話,但不能理解講話的意思,自己講的話混亂而割裂,答非所問,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和正常說話,稱感覺性失語癥。
視覺性語言區:又稱閱讀中樞,在頂下小葉的角回(39區),靠近視覺區。此中樞與文字的理解和認圖密切相關,若受損是,盡管視覺無障礙,對原來認識的字不能閱讀,也不理解文字符號的意義,稱失讀癥。
3.端腦的內部結構
(1)基底核
基底核位于白質內,位置靠近腦底,包括紋狀體、屏狀核和杏仁核。
為基底核。
(2)側腦室
由側腦室和第五第六腦室共同組成。
(3)大腦皮質
4.大腦半球的髓質
(1)聯絡纖維 聯系同側半球內各部分皮質的纖維。
(2)連合纖維 聯合左右半球皮質的纖維。
(3)投射纖維 由大腦皮質與皮質下各中樞間的上下纖維組成。大部分經過內囊。
內囊時位于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紙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開放的“V”字形,分前肢、膝核后肢三部。前肢(又稱額部)伸向前外,位于豆狀核與尾狀核之間。后肢(又稱枕部)伸向后外,分為豆丘部(豆狀核與丘腦之間)、豆狀核后部和豆狀核下部。膝介于前,后肢之間,即“V”字形轉角處。
當內囊損傷廣泛時,患者會出現對側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央輻射受損),對側偏癱(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損傷)和對側偏盲(視輻射受損)的“三偏”癥狀。
(五)大腦鐮(cerebral falx)
由硬腦膜形成,呈正中矢狀位,前窄后寬,似鐮刀狀,分隔左、右大腦半球。大腦鐮的上、下緣分別有上矢狀竇和下矢狀竇;上矢狀竇兩側有許多陷窩,內含有蛛網膜粒,使顱頂骨內板形成凹窩。大腦鐮的前下緣附著于雞冠,后下緣與小腦幕相連接形成直竇;直竇向后與橫竇匯合成竇匯。
(六)大腦動脈環(Willis環)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位于腦底下方、蝶鞍上方,環繞視交叉、灰結節、乳頭體周圍,由前交通動脈、兩側大腦前動脈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段、兩側后交通動脈和兩側大腦后動脈始段吻合而成。此環使兩側頸內動脈系與椎-基底動脈系相交通。在正常情況下,大腦動脈環兩側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為一種代償的潛在裝置。當構成此環的某一動脈發育不良或被阻斷時,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環調節,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償,以襝缺血部分,維持腦的營養和機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