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9日,是第12個中國旅游日,今年中國旅游日的主題為“感悟中華文化享受美好旅程”。眾所周知,中國旅游日來源于《徐霞客游記》首篇開篇日。為強化旅游宣傳,培養國民旅游休閑意識,鼓勵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旅游活動,提升國民生活質量,推動旅游業發展,自2011年起,國務院把每年的5月19日定為“中國旅游日”。
但許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徐霞客與北岳恒山有著頗深的淵源,這位馳名古今的大旅行家,以如椽巨筆對恒山作了絕美描摹,其登游恒山的崇禎六年(1633),比北岳重新移祀渾源的清順治十七年(1660)還早了27年。徐霞客《游恒山記》更被選入中學課本,懸空寺還建有霞客亭,留有他題寫的石刻。北岳恒山,在又一個中國旅游日到來之際,值得人們循著霞客足跡,來此感受五岳名山的獨特魅力。
虔誠心境:恒山是徐霞客久已向往的北方名山
徐霞客出生于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著名的地理學家和大旅行家。后人把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劃分為三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地理文化遺產,并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第二階段為28歲至48歲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臺山、華山、恒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占《徐霞客游記》的十分之一。第三階段為51歲至54歲的紀游后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云貴等地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山西文明,向為徐霞客所景仰,游歷考察恒山,是徐霞客幼年蓄志游五岳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40歲時,已考察了祖國大半河山的徐霞客,還未能涉足晉地的恒山,對此,他曾頗為遺憾地對好友王思任說:“予所憾者渾源之北岳,桂林之千筍,未曾置足焉。”
明崇禎六年(1633)七月初,已經48歲的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專程北上以償夙愿。其時,距離他最初出游的1607年已經過去了26年,距離他寫出開篇之作的1613年也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此次北游,徐霞客從運河北上京師,然后西行五臺山、恒山,返京師后南歸。徐霞客在北上途中,曾在南京拜會時任國子監的謝德溥。謝德溥賦詩《秋圃晨機為徐孺人賦并贈徐霞客北游》中寫道,“祗今更赴恒山約,可似青柯眺白云。”從中可見徐霞客對北岳恒山的向往之情深深感染了謝德溥。其意為:現今你更可以了卻暢游恒山的夙愿,你那快意的心情應該就如同山上綠樹眺望白云一樣啊!可見,徐霞客是以虔誠美好的愿望開始晉地之游的。
徐霞客的北岳恒山“三日游”在其游記中作了精彩描述,因為對恒山的推崇備至,其游歷過程特別細致,而作為其游記后段重點創作和游歷黃金時段節點的《游恒山日記》,也堪稱其游記中非常成熟輝煌的巔峰之作。
《游恒山記》:入選中學課本的經典佳作
徐霞客游歷恒山的內容為廣大中國學子耳熟能詳,是因為《游恒山記》成為《徐霞客游記》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名篇。據查證,該篇目早在2011年即入選初中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本(第23課),與設立中國旅游日在同一年。
十一日,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
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于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
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
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中學課本《游恒山記》(徐霞客)
相比《徐霞客游記》中的《游恒山日記》,中學課本版《游恒山記》略有刪節,但內容更為緊湊,也更加突出了主題。全篇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完美敘寫了游歷全程,以獨具慧眼的概括力,淋漓描摹了各處景物特點,其語言簡練生動、富有節奏感、富有感染力,確為難得的經典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游恒山日記》中,徐霞客在記游恒山前,先記游了龍山,實出意外,認為“可當五臺桑榆之收矣”。接近恒山而未登進,已見山峰連綿,好不氣派。至大同入倒馬、紫荊大道的恒山金龍峽谷,則描繪壁立雙闕,評價此峽“伊闕雙峙,武彝九曲,俱不足擬之也”。對懸空寺的描繪,則稱“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臺”,并贊其為“天下巨觀”。既登恒山,則曲盡筆墨,寫物產、寫土石松影、寫寢宮、寫飛石窟直至會仙臺。甚至為登頂峰,不惜棄衣踐棘,鼓勇而上,見莽莽蒼蒼一覽眾山之小,登臨的樂趣使人深受感染,活脫脫刻畫出的登山之人勉力求索情狀,讀之令人難忘。
亮點頗多:徐霞客渾源游歷足跡不止恒山
徐霞客的此次專程“山西游”,實際上是七日游,他先去的是五臺山,歷時4日,之后來到恒山,歷時3日。徐霞客游歷五臺山后,從繁峙界進入渾源,初九日晚到達土嶺,在“居民同姓家”住了一宿。初十日,徐霞客“循南來之澗”繼續向北行進。其到達龍山前,重點提到“箭嶺”和“龍峪口”兩處地名。其中,裴村鄉現仍存箭桿梁,是否即為“箭嶺”,有待進一步確認;關于龍峪口,據曾在裴村鄉任職、后任渾源縣城建局局長的張軍介紹,其對徐霞客在渾源旅程做過認真考察,認為如今的凌云口即為徐霞客《游恒山日記》中記載的龍峪口。
游記中,“箭嶺”和“龍峪口”之間景色的記述尤其美不勝收:自沙河登山涉澗,盤旋山谷,所值皆土魁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躋穹窿,然嶺南猶復阿蒙也。一逾嶺北,瞰東西峰連壁饋,翠蜚丹流。其盤空環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樹;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樹之色不一也,而錯綜又成合錦。石得樹而嵯峨傾嵌者,幕以藻繪而愈奇;樹得石而平鋪倒蟠者,緣以突兀而尤古。
接下來記述的龍山、龍山大云寺,以及金龍峽、懸空寺等,俱風光殊勝,不勝枚舉。初十日晚,徐霞客在北岳恒山廟之山門的“門側土人家”作了休息。其時,“澗東有門榜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級數百層承之”“去廟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層疊,岳頂杳不可見。”
徐霞客在恒山、懸空寺的記游無疑是重中之重,畢竟這是徐霞客所向往、期待已久的渾源北岳之旅。對恒山而言,其游歷路徑頗為清晰,除登臨絕頂和從絕頂下山那一段,因太過艱險鮮有人走之外,其他各點均比較好確定;懸空寺現留有徐霞客題寫的“天下巨觀”石刻,并建有霞客亭作為紀念。可以說,恒山無疑是循徐霞客足跡游山西的必選打卡地。
拓展路徑:積極啟動徐霞客游線標志地申報
目前,我市正全力規劃推進恒山5A景區創建工作,渾源縣積極推動“全境恒山、全景渾源”大格局文旅,在此背景下,許多文旅業界人士認為,恒山適時啟動徐霞客游線標志地申報工作非常必要。
2014年11月,在北京啟動了徐霞客游線標志地尋找與認證行動,此舉旨在推動徐霞客游線文化遺存的挖掘和保護,同時推進徐霞客游線申遺。2015年5月19日,第一批標志地誕生,其中,五岳中的中岳嵩山首批加入了徐霞客游線標志地陣營。到2021年,已先后有5批6個省區35個區縣的127處自然和文化遺存點得到確認。這6個省區分別為浙江、云南、江西、河南、福建和廣西,山西并不在內。
采訪中,渾源縣文化界人士認為,《游恒山日記》是徐霞客留給渾源及恒山的重大文化財富,應積極加入徐霞客游線標志地陣營,其意義非凡,益處良多:可與各地先進理念碰撞對接,可壯大北岳恒山的朋友圈,增進互動交流,并且,以恒山的優勢成為標志地后,晉級第一陣營乃至核心陣營都有可能,借助潛力巨大的徐霞客游線品牌,可促進恒山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空間和廣度上得到有力提升。同時,徐霞客游線申遺正火熱推進,并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無論其何時申遺成功,都能幫助恒山圓夢申遺,并打開新的更大發展空間。
恒山景區管理中心主任曹啟龍表示,未來,要在對徐霞客記游恒山的路線進行深入探究的基礎上,以全新面貌展現徐霞客記游恒山的路徑、元素和風采。恒山大景區將積極恢復懸空寺原來的自然古河道,同時隨著游客服務中心的建設,懸空寺和恒山廟群旅游接待終將實現“一統”,其中也包含了極具想象力和空間的徐霞客元素的發散,以懸空寺為門戶通過水庫大壩實現水陸兩路游恒山,讓游人重走當年徐霞客游覽懸空寺和北岳恒山的道路,提升旅游魅力,增加旅游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