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的四君子真是史書上說的那樣,一個個都是有著君子的古風嗎?所謂君子者,必守道,君子之道,在于心系蒼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一個真正的君子,關(guān)心的是國家大事,總是把原則、道義、置于首位。但是這四大所謂的君子,更多的做的是沽名釣譽之行吧。
春申君是唯一一個不是公子(國君的兒子)的公子,生活奢侈,宮室豪華,因為送楚考烈王歸國而受其封相位。沽名釣譽的春申君,豢養(yǎng)了三千食客。
春申君唯一的貢獻就是把唯一的禮儀之邦魯國給滅了,使楚國曇花一現(xiàn),短暫的強大了一下。之后春申君作為盟軍首領(lǐng)合縱攻打秦國,聯(lián)軍反被秦軍打散,自此不再受信任。
春申君后半生基本上都圍著楚王,楚王無子,他錯聽了李園的話,把李園的妹妹引薦給楚王生子。之后反受李園控制,楚王一死,他就被李園派的刺客滅門。司馬遷評價他“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平原君沽名釣譽更明顯,一個跛子投奔他,姬妾嘲笑跛子。他不殺姬妾以表愛才之心,反而輕視,終至食客離去大半。聽別人勸諫后他殺妾道歉,賓客才稍稍恢復(fù)。
以至于長平之戰(zhàn)后,平原君尋求20個文武兼?zhèn)涞拈T客去楚國求救,竟然都湊不夠,還要毛遂自薦。識人不明的平原君要不是有毛遂,都不能完成任務(wù)。
平原君沉溺于馮亭的邪說,攛掇著趙王和秦軍干仗,結(jié)果長平之戰(zhàn)趙軍被坑40萬。平原君唯一的貢獻就是長平之戰(zhàn)后,秦軍兵圍邯鄲,他盡散家財守城達三年,延緩了趙國滅亡的危機。司馬遷評價他“利令智昏”。
最是沽名釣譽的是孟嘗君,孟嘗君的封地在薛地,又稱薛公。孟嘗君招攬食客,不論貴賤一律平等對待,連雞鳴狗盜之輩也不在話下,當然也包括奸邪之人和沒本事的人,孟嘗君可謂是腳踩黑白兩道。孟嘗君的故事,歷史流傳下來的較多。細細想來,孟嘗君曾經(jīng)當過秦相,當過魏相,當過齊相,也合縱抗秦過,甚至在魏國時曾西合秦、趙與燕攻過齊。
但是,孟嘗君做的事竟然全憑當局厲害關(guān)系,全然不顧國家危亡,孟嘗君可是齊國公子啊,齊威王之孫,王室血統(tǒng)!他在活動期間所做的事情,竟然沒有一件是對齊國有利的。
孟嘗君重利,重義,沽名釣譽而且沾沾自喜,但唯獨對于國家寡恩。司馬遷評價他“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最后是信陵君,信陵君的姐姐嫁給了平原君,二者是小舅子與姐夫的關(guān)系。。長平之戰(zhàn)后,秦軍兵圍邯鄲,信陵君竊符后,率8萬精兵救趙,聯(lián)軍打退秦軍。
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邊界相送,平原君背著箭袋在前面引路,趙王兩次拜謝信陵君“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高度評價信陵君的高義。
當信陵君和毛公出入賭場,和薛公出入酒肆的時候,平原君聽說后,不但不認為信陵君禮賢下士,反而認為他這個小舅子,隨便和小人交往,太糊涂了,可見平原君沽名釣譽,門客也因此遠離平原君而親信信陵君。
信陵君在魏國的時候,各諸侯國十多年不來侵犯魏國。當秦王聽說信陵君在趙國后,馬上出兵攻打魏國。魏王請求信陵君回國救魏,信陵君從趙國回到魏國解決秦軍滅魏之危。
各國聽說信陵君任上將軍后,五國紛紛出兵救魏,整個戰(zhàn)國史上,六國合縱抗秦之戰(zhàn),勝利的僅此一場。信陵君秦帥六國聯(lián)軍大敗秦軍,趕跑了蒙敖,把秦軍驅(qū)逐到函谷關(guān)外,不敢出關(guān)。
秦軍畏懼信陵君,不得不讒言誹謗他,自此信陵君不被重用。然而,秦軍依然不敢攻魏,直到信陵君不被重用,自暴自棄,酗酒四年而亡后,秦國才敢再次攻魏。此后十八年,秦滅魏國。
劉邦少年時,四大君子活著的有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但劉邦唯獨對信陵君的為人十分的欽佩,十來歲的年紀便西行至大梁,想投入到信陵君的門下。
這是劉邦唯一和四大君子有交集的地方,可惜的是,劉邦尚未走到大梁,信陵君就掛了。。后來劉邦稱帝后,每次路過大梁,都派人前往祭拜,可見信陵君的確完美。
四公子里面,最為優(yōu)秀的,莫過于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是能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當然,小編不認為魏無忌能阻擋秦滅六國的步伐,但是,延緩六國滅亡的能力,魏無忌還是有的??上於视⒉?,不被魏王所重用,留給后人的只有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