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功效,臨床應用醫案 | 道醫網

【原文】
1.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176)
2.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219)
3.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350)
4.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5. 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倶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8)
6.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9)
7.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
8.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

【組成】
石膏48g 知母18g 甘草6g 粳米15g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加人參1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鐘,煎30分鐘,約600ml,分3次服。

【主治】
白虎湯:大熱,大汗,大渴,大煩,喜冷惡熱,脈洪大有力,舌苔黃或黑燥,甚則手足逆冷,神昏譫語者。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證,脈洪大而力不足或洪數者。

【加減】
1. 脈虛或脈數者,加人參(白虎加人參湯)。
2. 舌紅發斑者,加犀角、元參(化斑湯)、生地丹皮
3. 神昏譫語抽搐者,加羚羊角、犀角(羚犀白虎湯)。
4. 身重、便溏者,加蒼術(白虎加蒼術湯)。
5. 兼表熱證者,加連翹薄荷、蟬衣。
6. 兼惡寒、骨節疼煩者,加桂枝(桂枝白虎湯)。
7. 溫病內發,風寒外束,加蔥白、豆豉、細辛(蔥豉白虎湯)。
8. 溫毒發斑,煩熱錯語不得眠,加大黃芒硝(白虎承氣湯)
9. 兼胃氣上逆,心下痞悶,減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鎮逆白虎湯)。

【禁忌】
1. 發熱、惡寒者,忌之。
2. 脈浮弦而細或脈沉者,忌之。
3. 不煩、不渴者,忌之。
4. 汗不出者,忌之。
5. 喜熱、不思冷者,忌之。
6. 腹痛拒壓者,忌之。
7. 大便溏瀉者,忌之。
8. 舌苔白潤者,忌之。
9. 舌赤、舌練者,忌之。

【類方】
1. 白虎加人參湯:此治白虎證而體虛脈弱,或脈數之方也。
2. 大承氣湯:同可治大熱、大汗。然大承氣湯證為陽明腑實證,以腹痛拒壓、潮熱、便秘為主。
3. 桂枝湯:同可治汗出、發熱。不同者,桂枝湯證為太陽表虛證,必有惡寒、口不渴、脈浮緩等營衛不和癥狀。白虎湯證之汗出為里熱蒸逼,必有不惡寒,反惡熱,大渴引飲,脈象洪大等癥狀。

【白虎湯臨床運用】
1. 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和劑局方》)
2. 治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及小兒皰瘡癮疹伏熱等癥。(《醫學入門》)
3.白虎湯治赤斑,口渴煩躁;痘疹純紅,瞼赤眼赤,口氣熱,唇口腫痛,煩躁悶亂,循衣摸床,小便赤,大便秘,身如火,發斑譫語實熱等癥,并治口氣臭。(《皇漢醫學·方輿軹》)
4.齒牙疼痛,口舌干渴者。又治眼目熱痛如灼,赤脈怒張,或頭腦眉棱骨痛,煩渴者俱加黃連為良。(《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
5.急性傳染性熱病,如傷寒、肺炎、麻疹等高熱、煩渴、汗多、舌干燥等情況下。又糖尿病初期或夏季小兒熱病、皮膚病、汗疹、煩熱搔癢、口渴、夜啼不安等。又霍亂后大熱煩渴,有尿中毒傾向時,以及瘧疾、回歸熱、肺炎等大汗出,分利解熱時用本方可防虛脫之危險。此時本方應用適當,確有起死回生之功。(《古方臨床之運用》)
6.熱病喜飲沸湯。癥見壯熱,目赤唇干,舌黑起刺,便閉溲赤,脈弦數,口不甚渴,唯喜飲沸湯,數口稍涼即不思飲。(《杏軒醫案》)
7. 出血疾患見滑脈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鼻衄等。(《三部六病精義》)
8. 風濕熱,只要氣分邪熱挾濕、挾風,雖無大熱大渴,汗不出者,桂枝、蒼術白虎湯常奏卓效。(《中醫雜志》1963;8:14)
9. 在眼科應用本方時,多數病例不具白虎湯“四大癥”,必須具備以下體征:①眼科癥狀:外障為主,局部紅腫,瘀滯較甚,刺激癥狀比較嚴重。②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黃而燥。③脈象:滑數、洪數或洪大有力。④其他癥狀:身體壯實,面色紅潤,鼻干灼熱,口唇干燥,煩渴,喜冷飲。(《上海中醫藥雜志》1964;4..23)
10. 胃脘痛。伴口噪咽干,渴喜冷飲,舌苔黃厚,脈洪滑有力。(《經方驗》)
11.磋牙。伴口渴多飲,手足心汗出,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江蘇中醫》1990;4:38)

【白虎加人參湯臨床運用】
1.凡有大熱煩渴,脈洪汗出,心下痞硬之證者,不問何病悉治之。(《傷寒論今釋》)
2.消渴。(《經方實驗錄》)
3.暑邪內閉。癥見神昏不語,肢厥,身熱目紅,舌苔黃燥,唇紫紅,脈細數有力。(《治驗回憶錄》)
4.比白虎湯多一味人參,故對氣陰已虛,或原來體質虛弱的尤為適宜。(《傷寒譯釋》)
5.夏日小兒高熱、多渴、多尿綜合征。(《傷寒論湯證新編》)
6.妊娠期尿崩癥。(《廣東中醫》1963;4:18)
7.痿證。癥見兩腿無力,口渴喜冷飲,脈洪滑。(《經方驗》)
8. 熱深厥深。脈沉如無,無汗神昏,遍體如冰舌絳而焦黑,干燥無津。(《余聽鴻醫案》)

【方解】
白虎湯為清解燥熱之方,臨床使用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目標;若脈洪數,或洪大無力則為白虎加人參湯之適應證也。

發熱,系機體抗邪之反應。外邪侵襲肌表,宜發汗解表以散熱;邪在胃家,當攻下導滯以瀉熱;若邪熱既不在表,亦不在里者,必在氣血,以胸為中心,彌漫全身。臨床以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熱不退為特征。因燥熱亢盛,逼津外泄則汗大出;熱盛傷津則口大渴;正邪相爭,氣血沸騰,血流增快,血流量增加,則脈洪大;熱邪上擾,輕則心煩,重則神昏、譫語、遺尿,以胃絡通心故也;熱郁于里,陽氣被遏,不能外達,則四末厥冷,或四肢肌膚不熱,而胸部灼烙,所謂熱深厥深是也。且伴有面赤而垢,聲重氣粗,口不仁(語言不利),口臭,小便短赤,舌質紅、干燥少苔或苔黃燥,或干黑有芒刺等燥熱癥狀。如此大熱,既不可發汗以治,亦不可攻下以醫,非白虎湯清解不能退也。白虎為西方金神,以司秋令,用作方名者,以一雨成秋,暑熱全消之意也。

汗出,呈全身性汗出,面部油垢,且汗愈多,渴愈甚。陸九芝云:“白虎之治,以有汗為準。”然汗出一癥,桂枝湯證有之,承氣湯證有之,茵陳蒿湯證有之,四逆湯證亦有之。辨識之處,桂枝湯證惡寒不惡熱,口不渴,脈浮緩;承氣湯證之汗出,以手足、頭額明顯,且腹痛拒壓,潮熱便難;茵陳蒿湯證,除身黃目黃外,其汗出特點呈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四逆湯證之汗出,呈全身汗出,必有惡寒厥冷,吐利,脈微等亡陽證狀。故須結合臨床諸癥予以辨別。《素問·決氣篇》云:“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可見汗大出為津液消亡、陰陽離
決指征之一,故需積極救治。張景岳指出汗出不治有六:即汗出而喘者不治;汗出而脫脈(脈躁)者不治;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汗出而發潤至巔者不治;汗出如油者不治;汗出如珠者不治。此六證者,必伴津液耗竭,陰陽虛脫之狀,皆有別于白虎湯證之汗,認真區分,不難辨也。

口渴一癥,有津液不足與津液被阻之分。本證口渴,為熱盛傷津,故欲飲水自救,表現為喜冷思冰,渴飲無度,大有吞海之勢。若屬痰飲內停,津液不能上承者,呈口渴不欲飲,或不多飲,或水入則吐,舌不燥而膩;若屬瘀血內蓄,阻遏津液不能上達而渴者,其渴勢不甚,僅欲漱水而不欲下咽也。

讀《傷寒論》第219條,白虎湯證亦有腹滿,為燥熱壅盛,胃氣不能下行,郁滯于腹所致。黃坤載云:“白虎證即將來之大承氣湯證。”然與大承氣湯證之腹滿相比,則有嚴格區別,因無宿食、燥屎停積,故僅腹滿而無疼痛拒壓也。

白虎湯以“四大”癥狀為目標,究之臨床,不必悉具,且“四大”并見者少,張錫純云:“凡服白虎湯之脈皆當有滑象,滑者,中有熱也。”故頭痛、眩暈、目障紅腫、齒痛、磋牙、消渴善饑、心煩不寐、鼻衄、齒衄及諸竅出血屬中有熱者,皆可投用本方。

白虎加人參湯證,較白虎湯證津液損傷更甚,所表現之大汗出、口燥渴尤為嚴重,脈象已呈不足,或數,或硬,或有不整。吳鞠通云:“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散大者,急用之。”張錫純亦云:“白虎證,其脈洪大有力,若不及時援以白虎湯,其脈洪大有力之極,又可漸變為細小無力,此乃由心臟亢進轉變為心臟麻痹,證候至此,極為危險,急宜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可見脈象系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重要依據。

《傷寒論》第168、169條白虎加人參湯證,有時惡風,背微惡寒之癥。臨床觀察,見此癥者,表示發熱已達最高峰。尤其背惡寒,系心陰虛進而致心陽虛、陽極轉陰之兆,故須加人參補氣復陽。惡寒一癥,極易被視為太陽表證未罷,亦易誤認為少陰病陽氣虛弱。不論太陽病之麻黃湯、桂枝湯證或少陰病之四逆湯、附子湯證,皆為白虎加人參湯之禁忌癥,故須嚴格區別。白虎加人參湯證之惡風寒,為內熱太盛,傷津耗氣,衛陽受損,不能衛外所致,其惡風寒程度較輕,出現于發熱高峰期,并未及全身,僅背部而已,同時必有口舌燥、煩渴引飲,大汗出,脈洪數等癥狀。太陽病之惡風寒,與病倶來,與病倶去,于表不解或轉變前始終存在,其程度較重,絕無口渴思冷等內熱證;少陰病之背惡寒,屬陽氣衰微,陰邪彌漫,少陰病不解之前一直附身,如影隨形,呈全身性惡寒,必兼但欲寐,口中和,小便清長,肢厥脈微等癥狀。

石膏甘寒,為本方君藥。《名醫別錄》謂:“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不論傷寒雜病,凡發熱汗出,心煩思冷,屬里熱燥熱者,便可使用或重用。先賢余師愚清瘟敗毒飲用石膏240g,余無言用達500g,張錫純主張研細沖服,皆可謂善用石膏者也。

【醫案】

1. 狂食

解某,男,8歲。自幼扁桃體反復發炎。熱盛則風動,手足搐搦,牙關緊閉。后又患過敏性紫癜,故常輟學,父母甚憂之。一日攜兒就診,云胃納甚狂,放學歸家,若餓虎撲食,飯后須臾,便饑腸轆轆,食量勝于大人,是以體重遠超同齡兒。亦曾試圖限食減肥,然孩子哭,老人怨,未能行之。是兒腰粗圓,腹便便,滿月臉,唇若朱,舌邊紅,苔薄黃。思飲欲冷,大便日一行。診得脈象沉滑略數,觸知腹壁厚實無壓痛。

由是觀之,此胃熱也。蓋小兒純陽之體,最易化熱動火,

加之生活條件優越,巧克力、火腿腸等高熱量食品從未有缺,以至胃熱益盛,消谷善饑;胃火上熏咽喉,是以扁桃體發炎化膿;內熱盛則逼血妄行,故而肌衄紫斑。清胃之方,一白虎,一承氣,何者為宜?其腹不痛不脹,大便調,一無燥實滿堅之象,顯然承氣不宜。擬:

石膏60g 知母15g 甘草6g 粳米30g 囑遠離肥甘食品

二劑后,饑餓感明顯減輕。服過五劑,已無狂食之象。

2.產后發熱 

羅某,40歲,本家境欠豐,子女眾多,40歲復老蚌含珠。產后體質虛弱,為風寒所襲。初發熱惡寒,頭痛骨楚,某醫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大出而熱不退,惡寒停止而惡熱開始,雖解衣揭被,仍呼熱甚。五內倶沸,大渴引飲,晝夜四壺,渴猶不解。翌日中午,邀余出診,患者面紅目赤,煩躁不寧,頭汗蒸蒸,舌紅少津,脈象洪數。

此太陽病汗不得法,致邪傳經入里,白虎加人參湯證是也。遂書:黨參15g 石膏30g 知母10g 甘草6g 粳米30g。彼慮中藥不能速效,懼黑夜漫長,焚灼難熬,不欲購藥。此前,余尚無用此湯之經驗,然觀其狀,確與白虎加人參湯證吻合,深信仲圣不會誤人,故力保速效,勸其快服。并曉之不治則陽明液虧,厥陰風動,變證將生之害,若城門失火,必殃及池魚。患者疑信參半,勉強服之。日哺,熱未再增,口渴亦減。至暮,熱漸減退。迨凌晨,身涼神爽矣。此1969年冬季之事也。

3.發熱 

羅某,女,18歲,高城村人。發熱兩月余,每下午,體溫波動于39℃?40℃,至子夜熱減,徘徊于37℃左右。某醫用解熱之安乃近、抗菌之青霉素治療月余,汗出熱退,繼而復熱。自服開胸順氣丸4袋,亦不應。驗其血、尿常規,均屬正常。

視其面色潮紅,舌質紅潤少苔。詢知寒熱往來,熱時頭汗如蒸,寒時戰栗欲被。惡心嘔吐,口干口苦,喜冷思飲,渴飲無度,大便不干,小便色黃。脈來滑數無力。

觀其脈癥,病屬少陽陽明合病。既有表邪,復有里熱,豈能舍表求里,或舍里求表?發汗未傷及氣陰,開泄未成結胸、壞病者,正氣可支也。如此簡單明了之證,治不如法,逶延二月之久,《傷寒論》一書不讀可乎?擬小柴胡合白虎湯,以和解少陽,兼清陽明:

人參6g 甘草6g 石膏45g 知母10g 天花粉15g 柴胡24g 黃芩10g 半夏10g 生姜6片 紅棗6枚

一晝夜連進二劑,大便3次,次日寒熱解,渴飲止,諸癥均失。

4. 消渴

趙某,女,54歲,市黨校家屬。1986年10月13日初診,謂口干欲飲已逾三月,一日飲水四壺,渴猶不解。且消谷善饑,食則鯨吞虎噬,從未有飽足之時,而體重反日漸輕,三月消瘦10公斤。尿多且頻,晝夜間小便10余次。夜間煩熱,難以入寐。化驗室檢査:空腹血糖15.1mmol/L、尿糖 ,診斷為糖尿病。患者自幼喜愛中藥,每病皆找中醫。今持化驗單來診。視其面黃消瘦,舌紅少津,苔薄黃燥。診得脈來沉滑略數。

觀其脈癥,屬消渴無疑。進一步分辨,當屬上中消,為肺胃熱邪亢盛之故。《靈樞·師傳》云:“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其治法,師《傷寒論》“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教,擬:

石膏100g 知母18g 花粉15g 甘草4.5g 黨參10g 粳米30g 十劑,每日一劑,囑令少食肥甘。

二診:饑渴大減,小便仍多,原方加烏梅15g五劑。

三診:諸癥減輕,守方續服。

共服45劑,于12月20日化驗檢查,血糖、尿糖均在正常范圍。

5. 頭痛 

張某,女,21歲,色織廠工人。勤奮好學,紡織工作已很辛苦,為完成自考學業,下班之后,仍誦文啃書。夜以繼曰,廢寢忘食,心血暗耗,猶不知曉。當出現前額、巔頂痛時,為時已晚,雖廢學而痛不止,歷時一年半矣。時輕時重,多痛于午未之際,痛劇時頭額筋脈怒張,撫摸按壓均不減緩。詢知五心煩熱,眩暈少寐,易饑納亢,思飲思冷,大便干秘,日一行。視其赤頰朱唇,舌紅少苔。診得脈象沉滑略數。

由痛位觀之,病于陽明、厥陰二經,據癥狀辨析,則屬肝腎陰虛,陽明火盛。治宜滋養肝陰,清降胃火。擬白虎湯加味治之:

石膏60g 知母10g 粳米15g 甘草6g 丹皮10g 生地30g 菊花10g 三劑

二診:頭痛止,寐好轉,時微眩暈,脈舌如前,原方續服三劑。

6. 崩漏

董某,35歲。月經素正常,近崩漏三月余,醫與歸脾湯加仙鶴草不效,易醫投膠艾四物湯亦不應。后就診于某院婦科,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用安宮黃體酮等,血亦僅止一周,于2007年10月22日來診。詢知經血量多,色鮮紅雜塊,少腹不痛,腰脊酸困,時頭暈。胃納亢,大便調,口渴思冷。望其體胖形腴,舌尖紅赤。診得脈象沉滑略數,觸知少腹松軟不痛。

觀其脈癥,此熱伏于里,擾動血海,血因之不寧而崩矣。葉天士云:“經水必諸路之血,貯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決淋漓者,任脈為之擔任,帶脈為之約束,綱維蹺脈之擁護,督脈以總督其統攝。”今納谷善饑,口渴思冷,舌紅脈數,陽明熱也。

沖脈隸于陽明,陽明熱則沖脈溢,諸脈皆失其職,是以經血橫決莫制。歸脾湯、膠艾四物湯,倶屬甘溫,補氣血,益心脾,心脾虛者固為相宜,熱伏陽明則非所治也。必清陽明,血海方寧靜焉。

石膏60g 知母10g 甘草6g 生地15g 大黃3g 三劑

二診:崩止,僅有微量淡粉色物。腰仍酸困,此崩久腎虛也,擬安沖湯加黃芩善后之。

——本文摘自《經方躬行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方家胡希恕應用石膏經驗(上)
【經方家園】白虎加人參湯證解
經方實驗錄方證直解(第六案)[[一、原案抄錄:第六案 桂枝湯證...]]
背微惡寒不是陽明病
第二節、復合病機一、陽明中風
《傷寒論》筆記81|陽明經熱—白虎人參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临夏市| 车致| 文化| 长岭县| 巨鹿县| 昆山市| 宜兰市| 通江县| 岑巩县| 呼伦贝尔市| 民和| 临颍县| 广宗县| 浏阳市| 昌平区| 东平县| 永靖县| 博客| 虹口区| 雷波县| 安平县| 江都市| 梧州市| 台中市| 常熟市| 浏阳市| 南雄市| 高陵县| 正定县| 洞头县| 鹿邑县| 江口县| 晴隆县| 和平县| 贡嘎县| 岐山县| 靖西县| 万年县| 枣阳市|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