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江陰8月18日消息(記者舒晶晶 楊守華 景明 耿逸嵐)8月18日上午9點“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5000米級海試任務返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等到港口迎接。
海試成員代表
“蛟龍號”2011年7月1日出發,歷時49天,航程萬余海里。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試驗,并在位于東太平洋的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海底照相、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海洋環境參數測量、海底定點取樣等作業。測試了“蛟龍號”5000米級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業能力。
據悉,此次海試共有來自13家單位的96名科研人員參加,科研人員在E1、E2、E3三個實驗海區進行了5次下潛作業,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潛,下潛深度分別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成功沖擊5000米水深。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歡迎儀式上說:“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000米級海試成功是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的又一里程碑。通過此次海試,檢驗了潛水器在大深度環境下的各項功能指標與作業性能,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具備了達到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院長徐祥民:“《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支持各國從事海洋研究,所有國家(包括非沿海國家)都有權進行海洋研究,我國的“蛟龍號”科學研究有充分的國際法依據。在人類探索海洋奧秘的過程中,中國作為大國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蛟龍號”此次科考成功為我國今后進一步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