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男,1964年出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甘肅省名中醫。現任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曾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甘肅省衛生系統玉樹抗震救災醫 療衛生救援工作先進個人”和“甘肅省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和廳局級科研課題14項,出版專著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長運用中醫藥 治 療 各科疑難、危重病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擔任甘肅省中醫藥專家組組長。
組成:醋柴胡15克,黃芩12克,法半夏12克,焦山楂15克,當歸15克,薄荷6克(后下),炒白術10克,醋香附10克,郁金12克,王不留行15克,路路通15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化痰。
主治:肝郁脾虛、痰瘀互結所致乳癖。癥見乳房結塊,煩躁易怒,經前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舌晦、苔薄白,脈弦滑。
臨床運用:此方可用于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早期乳腺癌證屬肝郁脾虛、痰瘀互結者。
用法:每日1劑,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小火慢煎,頭煎30分鐘,二煎40分鐘,2次煎液混勻,分3份,早中晚各服1份,飯后半小時服用。
方解:乳癖多因情志不遂、憂思腦怒,肝氣郁結,或橫逆犯脾,導致氣滯、血瘀、痰凝互結于乳房所致。《醫宗金鑒》云:“乳中結核梅李形……癥由肝脾郁結成。”因此,肝郁脾虛為此病基本病機,氣滯為發病之關鍵, 治 療 當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活血通絡、健脾化痰之法。方中醋柴胡疏肝解郁,黃芩清泄少陽,兩者相伍,疏肝理氣,和解少陽,清泄郁熱。若欲取之,必先予之,若欲疏之,必先養之,故以當歸養肝血、焦山楂斂肝陰,疏肝養肝,體用兼顧。醋香附、薄荷、郁金三藥疏肝涼肝、理氣活血,王不留行、路路通活血通絡、散結止痛。肝郁脾虛,氣滯痰凝,疏肝解郁還須健脾化痰,故以炒白術、法半夏健脾益氣、化痰散結,甘草益氣補中。全方疏肝理氣為主,氣機條暢,血行無阻,瘀結即散,木不乘土,脾氣健運,痰濕不生,故用之顯效。
加減:肝郁化火,烘熱汗出,手腳心熱者,加丹皮15克、梔子15克清瀉肝火。肝郁氣滯明顯,乳房脹甚者,加荔枝核15克、川楝子9克疏肝行氣。瘀血阻滯,疼痛明顯者,加赤芍15克、莪術12克、元胡12g活血止痛。脾虛痰濕,舌苔白膩,納差便溏者,加砂仁9克、法半夏15克醒脾化濕、化痰散結。氣郁化火,熱擾心胸,心煩失眠者,加梔子15克、淡豆豉9克清熱除煩。肝郁腎虛,舌黯少苔,月經量少者,加熟地黃12克、制何首烏15克、益母草9克滋養精血、活血調經。肝腎陰虛,舌紅少苔,夜寐不佳者,加生地15克、炒酸棗仁15克滋陰養血安神。心腎陰虛,虛火上炎,心急煩躁,甚者心悸者,加天冬15克、黃柏15克滋陰降火。痰熱內擾,心悸、失眠者,加膽南星10克、珍珠母30克、天竺黃10克清熱化痰、鎮驚安神。(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整理: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王鑫 , 甘肅中醫藥大學 金娟 馮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