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大家好,我是忒咪媽~
在傳統觀念里,男孩自然而然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所以不少父母在培養兒子這件事情上,往往都不留余力,想讓孩子未來變得有成就,有出息。
一方面來說,男孩長大后有出息,可以更好地養活自己,也能幫助父母減輕一些“車、房”的壓力。
另一方面,男孩若是有出息,也被認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于父母而言,臉上有光,也會潛意識地認為這是他們的功勞。
所以,網上曾經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男孩長大后會更有出息呢?
這個問題在網上的觀看量高達111.8萬,可見不少父母都很關心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實,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一般而言,長大后有出息的男孩,往往來自于3種家庭。
都說家庭是孩子啟蒙的第一站,而父母,就是孩子啟蒙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和父母對于孩子而言,不單單是一個“避風港灣”那么簡單,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現在以及未來,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對于男孩子來說,本來心思就不如女孩子那么細膩,在情緒表達和處理方面,也往往顯示的是強硬的一面。
所以,如果家庭氛圍和諧,父母熱衷于愛的表達的話,那么男孩子不但具有堅硬的外殼,也會有細膩的內在。
比如說,一些父母經常會通過擁抱孩子,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意,那么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往往情緒更加穩定,心理更加健康。
美國杜克醫學院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對500名男孩進行過長期的跟蹤調查,觀察這些孩子的父母,擁抱孩子的頻率和次數。
跟蹤30年后,研究人員對這批男孩的心理狀況以及成就進行評估。
結果發現:經常被擁抱的孩子,擁有最佳的心理健康,長大后情緒穩定,焦慮指數低,幸福感爆棚,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各個領域獲得成就的概率更高。
這是因為,孩子被擁抱,被父母經常表達愛的話,大腦會產生“催產素”這種物質,它會讓孩子感受到信任和被愛,不但能促進親子關系,而且會讓孩子心理更加健康。
很多父母喜歡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種以父母自居而強制要求孩子“聽話”的行為并不可取,這一點對男孩子來說,更是會起到反面的效果。
因為男孩子本就比女孩堅韌,遇到問題的時候,心思也會更加深沉,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男孩,往往這個時候羽翼漸豐,就會迫切的想要逃離父母帶給他們的“壓迫感”,這也就是說為什么一些男孩子,在青春期比較叛逆的原因所在。
而如果說父母民主,尊重孩子的選擇,那么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就能夠得到保障,而且他們也更愿意去聽取父母的意見和想法。
所以,在這種家庭成長的男孩子,因為父母的開明,往往會接納父母的一些專業和科學的建議,很少跟父母唱反調,所以他們在未來成長過程中,也會少走很多彎路,從而成就也會更高一些。
過去老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后來漸漸地,大家把這種育兒之道,轉化為“打擊才能成才”的一種思維。
所以,不少父母都喜歡打擊孩子,希望孩子能夠知恥而后勇,但很顯然,用這一招對待男孩子,不但不奏效,而且會讓男孩喪失自信,甚至自暴自棄。
原因很簡單。
首先,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標簽效應”,就是你給孩子貼什么標簽,到最后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比如你經常說孩子“調皮搗蛋”,那么本來不那么調皮的孩子,可能在你不斷地貼標簽的情況下,也會變得如此。
所以,你經常用打擊的語言和詞匯“激勵孩子”,就會因為“標簽效應”而得到相反的效果。
其次,男孩子大多都有英雄情結,喜歡被人推崇,視為偶像,也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認可和關注,所以,當父母越是打擊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越想要通過一些“錯事”,來博得父母的關注。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學會花式吹捧和鼓勵孩子,因為鼓勵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孩子做對一件事情,家長給予正面的回應和反饋,不但孩子自己會感覺到一種成就感,而且也會在父母潛移默化的鼓勵下,朝著你希望的方向前進。
所以,往往得到父母更多鼓勵和認可的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對于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更強,未來的成就也會更高。
在養育男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身上的特質,而這種特質怎么來的?從家庭、父母、孩子身邊的親人身上獲取的。
所以,我們其實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首先作為父母,我們先要自己查漏補缺,去正視自己身上的缺點,然后再積極調整,給孩子帶來一個有愛的形象,以及一個充滿溫暖的家庭氛圍。
著名的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與自由》當中寫道:
孩子因為有愛而愿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這一點在男孩子身上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我們往往都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孩子,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但我們卻忽略了,讓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和我們維持好的親子關系的基礎是“愛”。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會經常擁抱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