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世界格局以世界政治格局為代表,自近代歷史形成開始,其演變主要有歐洲中心格局、兩極格局,以及當今的多極化格局三大階段。
歐洲中心格局,這個主宰世界近兩三百年,包括17世紀中期出現的以英、法爭奪世界霸權為特征的威斯特伐利亞格局。
19世紀初,通過維也納會議形成的,以英國為主導的維也納格局,以及20世紀初“三角格局”,群雄爭霸。
美、日、俄、德、英、法的凡爾賽~華盛頓格局。
二戰后,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也就是所謂的雅爾塔格局,這個格局主宰世界50年,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的時候才結束。
1
近代世界格局的演變|歐洲中心格局的來龍去脈
15世紀晚期新航路的開辟,及地理大“發現”,結束了中世紀時代世界各大洲之間幾乎隔絕的狀態,同時開始了世界性的資本積累。
人口遷移
隨著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數量減少。
同時,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使之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
物種交換
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羊、雞等家畜家禽,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美洲的特產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了。
以海外殖民掠奪,以及重商主義為特征的早期資本主義的發生、擴張,又進一步加強了人類的聯系,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
這種文明,也就是由分散走向整體的全球一體化進程。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歷程的啟動,世界文明秩序的合理化進程,同時運行。
一體化與合理化,這兩種力量的沖突及協調的動態平衡,推動了世界近代歷史的前進。
《威斯特發里亞和約》一方面調整了歐洲的傳統政治版圖,另一方面又促進了近代國際法的發展。
從此,揭開世界近代格局演變的新篇章。
事實上,這個和約是對以哈布斯堡王朝為核心的歐洲舊秩序的沉重打擊,加速了這一傳統秩序的崩潰,加快了威斯特發里亞國際政治體系的形成。
17世紀英國革命引發的歐美資產階級浪潮,確立了英國及歐洲在世界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事實上,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歐洲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為近代以來的第一個“世界”格局。
盡管從地域上說,這個權力結構僅僅局限于歐洲,但它卻深刻地影響了全球各地,乃至整個近代歷史。
從工業革命到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演變
這個時候,世界秩序之爭,主要體現的是大國的競爭。
世界秩序就是大國權力、利益、觀念分配的結果。
近代世界第一個崛起的大國是英國。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列強篳路藍縷,開辟了新航路,開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受益于新航路,而經濟實力大增的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建立了君主立憲政權,并利用政權的力量大力發展資本主義。
在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以瓦特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工業革命在英國蔓延到歐洲和美洲。
拿破侖戰爭打破了英國主導的世界格局。
以1807年《提爾西特和約》作為分界線。
拿破侖戰爭對近代法國歷史、對近代歐洲歷史、對近代世界歷史的影響很大。
它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促進了美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有利于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
同時,這次戰爭還摧毀了現存的歐洲政治格局,一種新的均衡開始出現。
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格局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帝國主義在這個格局中處于支配地位。
歐洲列強扮演了世界的主角,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和亞洲的島國日本只不過是配角。
亞、非、拉民族和國家處于被壓迫、被宰割的對象,處于完全無權的地位。
2
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
近代世界歷史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總格局,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徹底摧毀了。
二次大戰前,群雄爭霸的世界格局被雅爾塔體系形成的兩大國對立格局所代替。
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原因:
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美國提出了冷戰政策。
美蘇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國家利益的不同,美蘇從戰時的盟友關系,轉變為戰后的敵對關系。
美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
事實上,想當年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一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于是,美國帶領西方國家,主要為西歐國家,開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便“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
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
基于戰后美國所擁有的經濟實力,以及“阻止共產黨的可能是面包和選票,而不是子彈”的思維。
造成冷戰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產主義,但不訴諸武力。
冷戰政策的方式是:封鎖與遏制,這是冷戰政策的根本方式。
最終,雙方形成北約和華世界政治約兩大軍事集團,兩極格局形成。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攻蘇守”的兩極格局。
1962年,蘇美古巴導彈危機后,蘇聯出兵占領了阿富汗。蘇聯曾經一度處于優勢地位。
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3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
世界政治多極化: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
其具體表現在于:國際格局緊張動蕩,自近代以來,世界權力首次開始向非西方世界轉移擴散。
世界經濟與政治進入大調整時期,傳統國際經濟秩序面臨“坍塌”,國際經貿格局面臨重構。
另一方面,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
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深入發展。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突然爆發,并向歐洲其他國家擴散,西班牙、愛爾蘭等國同時遭受信用危機,歐元持續貶值,全球經濟形勢突然變得撲朔迷離。
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但是,最近幾十年世界多極化有“東升西降”的趨勢,東方力量越來越強大,中國、東盟、印度發展勢頭比較快,特別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西方力量越來越衰落,美國、日本、歐盟的經濟一年不如一年,特別是日本,它的經濟總量曾經非常龐大,現在還不到中國的一半,歐盟原來也非常厲害,現在衰落跡象明顯,美國經濟也是一蹶不振。
總之,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格局,但是多極化越來越明顯了。
世界格局演變的原因
從上述世界格局的歷史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世界格局的穩定是相對的,而其失衡更迭則是絕對的。
決定世界格局不斷演變的根本原因是國際主要戰略力量的消長變化。
換言之,國際主要戰略力量尤其是作為“極”的大國的實力變化,才是導致世界格局演變更迭的根本原因。
在世界體系中,主要大國實力對比所形成的世界格局,是決定世界體系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所謂格局就是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組合形式。
系統理論把格局看作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組成的多層次、多方面聯系的大系統。
我們必須把握國際舞臺各種力量的消長及其戰略變化,我們要通過這些歷史變化,掌握國際風云變幻的基本脈絡,探索國際格局形成和變化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