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工作?你們就我一個孩子,以后你們的錢還不都是我的?早花晚花都一樣。我都有錢了,還去吃苦受累、看別人臉色干什么。
孩子大學畢業了,父母想讓孩子出去找一份工作,可是孩子卻一直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打游戲去,怎么說都不肯出門找工作。哪怕他們托關系,也給孩子找好了工作,朝九晚五、周末雙休,平時工作量也很少,孩子都不肯去上班。
現在有多少父母在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孩子沒有工作,吃穿用度全要自己接濟,還得考慮給他們買房子買車,攢錢給孩子成家。
當年被稱為“嬌生慣養”一代的90后,現在也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但是從綜合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獨立能力并不強,特別是在經濟上,獨立的能力幾乎沒有,能夠憑借自己能力買上房子的人只有10%左右。
房子是安家立命之所,在老一輩的人眼中,有了房子孩子才算是成家了。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買房房子,他們就會拿出自己攢的養老本來給孩子買房子。所以也有人開玩笑說,本來90后、00后要吃的苦,現在都轉移到70后的身上了。
而70后這一代人,一邊被孩子“啃老”,一邊還遭受著嫌棄。
廣州的邦尼畢業后沒有參加工作,就和男朋友結婚了,并且結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她的公公婆婆幫他們在廣州付了首付,買了一套房子,讓小兩口在當地有個固定的住處。
兩位老人已經退了休,平時就在廣西老家生活。因為邦尼生了孩子需要照顧月子,所以他們從廣西來到了廣州和孩子一起生活。
但畢竟在廣州買的房子面積不大,一家5口人住在一起略顯擁擠。公婆覺得住在家里也不方便,就想出去租個房子住。
因為給孩子買房時,已經把家里的積蓄幾乎掏空,他們希望出去租房子時兒子能拿錢給他們租房,每個月再給他們兩三千塊錢的生活費。
邦尼聽說公婆要讓老公拿錢給他們租房子,瞬間就有些不愿意了。但畢竟公婆還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她也沒好意思當場發作。
后來跟我聊天時,邦尼跟我吐槽這件事,說“早知道是這樣就不讓他們兩個來了,我直接回娘家住,父母一分錢都不會跟我要,還會給我錢花”。
在這個問題上,我跟她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都已經結婚了,而且公婆拿了錢付了首付給他們買了房子,要求兒子出錢租房子,其實也沒有什么問題。都已經結婚了,這些事情確實應該靠自己。
但邦尼并不這樣認為,她認為有些事情就應該父母幫忙,比如說買房子,如果只依靠她和老公,他們什么時候才能在廣州落戶?自己沒有工作,老公一個人的工資還得供他們日常開銷。
自己坐月子花的錢、每個月還房貸都要靠這些錢,公婆沒有掏過一分。當時我想住月子中心,找個專業的月嫂照顧我和孩子,手里的錢不夠。老公跟公婆說了,他們直接說了一句沒錢。后來我就跟爸媽說了,他們給我打了2萬塊錢。
在這些日常開銷上,公公婆婆幫不上忙,還每次想來就來,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我要他們干什么,來惹我生氣嗎?
沒錢給公婆租房子,沒錢養孩子,那你為什么不去工作呢?我問邦尼。你現在還年輕,公婆身體也不錯,他們可以幫你照看孩子,出去找份工作,不是能減輕家里的壓力嗎?光靠你老公一個人,他的壓力會很大吧?
邦尼卻說,我為什么要出去找工作?我大學畢業之后就沒有工作過,而且我剛生完孩子。人家都說孩子最好自己帶,不能交給老人帶,不然孩子會跟你不親。
而且我爸媽就我一個女兒,他們也都退休了,每個月都有退休金,我爸一個月退休基金5000多,我媽也有3000多,然后人加起來一個月有8000多塊錢,他們平時也沒什么花銷,這些錢用來接濟我,完全足夠。
他們的錢以后還不都是我的,反正早花晚花都一樣。
你看,就因為住月子中心時,公婆沒有拿錢,前期拿錢給孩子買房子的功勞全部被抹殺了,還遭到了兒媳百般的嫌棄。做父母的容易嗎?
其實向父母要錢并不一定就是啃老,畢竟買房子這種大事靠一個人的努力是無法完成的,而且房價的波動很大,早買早好。爸媽有錢并且愿意幫忙,拿出一部分幫孩子先把房子買下來,也沒什么問題。
但前提是你自己得夠努力夠勤奮,拿了父母的錢,要懂得父母的付出,以后努力工作給父母創造更好的養老條件。
如果只是讓父母出錢買了房子,自己卻不想奮斗,還想把父母僅存的一點“棺材本兒”的都撈過來,把父母啃得只剩骨頭,生活質量直線下降,那這就是徹頭徹尾的“啃老”,而不是在“借力”。
邦尼的這種思想,是我完全不能認同的一種思想??型炅斯牌?,轉頭又嫌棄公公婆婆不肯拿錢幫他們還房貸,不肯拿錢讓她住月子中心、找月嫂,這種心理就是一種啃老心理。
自己已經成家了,卻還整天惦記著父母的退休金,覺得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憑什么說父母的錢就是你的錢?成年以后,父母和自己就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錢是父母的,你賺的錢是你的,你把自己的錢交給父母是孝敬,但你也成年后再向父母要錢就屬于啃老了。
邦尼的啃老方式算是比較直白的,但當今社會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啃老”方式,他們用考研、考公務員充當借口,讓自己呆在家不去找工作。
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重點大學畢業的畢業生中,他們似乎比普通大學畢業生更容易遭遇就業瓶頸。大學畢業后,他們不愿意進入職場,而是一直忙著考研、考公務員或者考證。
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22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達到了457萬,報名人數創了歷史新高。但是錄取人數卻只有110.7萬,錄取率只有24.22%。
如此低的錄取率,也注定了失敗的人會很多??墒谴蠹沂≈蟛⒉粫p言放棄,重整心態,明年再考,反正就是不去找工作。
因為和找工作相比,備考的壓力更小一些,而且自己在家的所有花銷都是父母出的,不用自己去辛苦掙錢。
有些父母也覺得考研和考公務員是非常好的出路,孩子找不到工作時他們也會告訴孩子,實在不行就去考個公務員得了??墒撬麄儏s不知道,他們以為是“實在不行”才考的公務員實際上早已人滿為患。
可能在他們那個年代,大學畢業后當公務員是非常容易的。七八十年代時,大學生的錄取率只有3%~5%,大學生是非常稀少的。大學畢業之后不想去當公務員都不行,不然你得倒貼錢,退還學校的培養費。
而現在大學的錄取率在70%~80%,基本只要你想上,就會大學要你,大學生已經變得不值錢了。就業機會減少的情況下,只有不斷往上深造,通過提升學歷才有更好的出路。
孩子想要往上晉升,父母當然不能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還得盡全力做好孩子的后盾,不能讓他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現短缺。
很多父母其實也知道,在供子女考研、考公務員的時候,他們自己也在承受著來自經濟和精神方面的極大折磨。
經濟上的壓力是他們已經快到退休的年齡了,孩子也已經成功大學畢業了,可是他們卻不想工作,還想繼續往上升。只要孩子繼續往上晉升,他們就得繼續出錢支持。
精神方面的壓力則是,看著孩子年齡一天一天變大,可是卻沒有成家的想法,父母內心百感交集,每次他們提出這個問題,孩子都以“我得學習,哪有時間談戀愛呀”搪塞過去了。
我有一個東北的朋友,大學畢業之后一直沒有工作,在家備戰考研,但是每年都差一點運氣。父母為了孩子考研,甚至專門在家陪考。
第一年沒考過,朋友有些沮喪。父母覺得可能是壓力太大了,想讓他換個環境,就建議他出去找工作??墒撬看瓮冻鋈ズ啔v,面試完之后都沒有復試通知,他感覺非常挫敗,不想找工作了,又回家開始學習考研。
考研考了三年,終于考試通過了。父母都非常開心,還邀請了家里的親戚朋友一起來慶祝。
在他考研的這三年里,幾乎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都是父母掏的錢,連他買考研資料的錢,都是父母拿的錢。在陪伴孩子考研的這幾年里,父母除了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之外,還承受著周圍鄰居的議論。
身為70后的父母,“被啃老”已經成為了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他們也只能接受。
可是,為孩子操勞了一輩子的,他們操心完了孩子的事情之后,還要操心下一代。孩子結婚買房給高額的禮金,擺體面的酒席,終于讓他們完成了人生大事。
可是孩子的下一代呢?他們自己都已經無法照顧自己了,未來能不能養得起孩子?小孫子、小孫女或者和小外孫出生之后,還得拿錢來照顧孫輩的孩子。
50多歲的父母早已經被孩子們壓彎了腰,如今又來了第3代,養家糊口的重任和中年危機都讓70后的父母們感受到了無奈。
70后這一代人,他們的孩子大都是90后、00后甚至還有10后,這三代人剛一出生時就已經被打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90后一代被人們稱為“死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
因為90后這一代正好趕上了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又非常溺愛,讓他們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00后是千禧一代,他們這一代是與互聯網接軌的一代,不僅因生活條件變好了,而且網絡也變發達了。他們的個性都比較張揚,但是自給能力卻很有限。
而他們的父母他都吃過生活的苦,知道日子不好過,所以只能樂觀面對,因此他們對于生活的看法往往比較樂觀。
當孩子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時,他們總是會鼓勵孩子,鼓勵沒有用的話,就會替他們承擔生活重擔所帶來的一切。
可是他們為孩子承受這一切的時候,卻不知道他們費盡心力百般替孩子掃平道路,卻還是受到了嫌棄。想要不受這份苦,除非自己的孩子不結婚,不生子,否則這一切仍要落到身為70后的父母身上。
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讓孩子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父輩身上,想要依托他們去找關系、找人,讓自己獲得一份穩定踏實的工作。
現在的確是一個“關系社會”,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這樣的能力,依靠父母不如想想如何靠自己。
第2點,不要逃避。很多年輕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他們不愿面對失敗,覺得自己有這么高的學歷,卻和那些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做一樣的工作,感覺面子上掛不住。其實大家應該勇敢接受“學歷貶值”的事實,一張大學文憑并不能代表一切。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是沒有任何一種情感可以替代,他們愿意為孩子嘗盡生活的苦,也希望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如果你不努力生活,就只能由你的父母來替你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