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朗地區,是一個古老而富饒的文明。古波斯位于亞洲西南部,東鄰印度次大陸,西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現在的伊拉克),北界高加索山脈,南臨波斯灣(波斯灣)。波斯
古波斯,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于歷史舞臺,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該地區曾被地中海地區的各個勢力所統治。然而,波斯人最終恢復了獨立,建立了一個跨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如今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是古波斯帝國的領土。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是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建立的帝國,這是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是波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
居魯士大帝領導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波斯帝國的黃金時期。他通過征服和統一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居魯士大帝還實行了寬容政策,尊重各地的宗教和文化差異。然而,波斯帝國在公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攻陷,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被征服,標志著波斯帝國的滅亡。進入希臘化時代。在波斯帝國的后續歷史中,公元224年,薩珊王朝(Sassanian Dynasty)在伊朗地區建立起來,重建了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在政治、文化和軍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波斯成為強大的中東王國。然而,薩珊王朝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國所征服,波斯帝國徹底滅亡。隨后的歷史中,波斯地區出現了不同的王朝和政權。公元874年,薩曼王朝(Samani Dynasty)建立了波斯帝國,使波斯重新崛起。之后,伊朗歷史上還有其他的王朝和統治者,包括巴列維王朝(Pahlavi Dynasty),該王朝于1935年將國名改為伊朗。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其實根據考據,艾蘭(Eran)、雅利安(Aryan)、伊朗(Iran)皆是同詞音轉,具有同源關系,皆為伊朗本身的名字。一、埃蘭和米底(前2700年-前550年)
公元前2900年的原始埃蘭時期。同時期的還有蘇美爾的早王朝城邦爭霸時期,最后由薩爾貢統一。
埃蘭王國是位于現代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古老國家。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埃蘭人屬于非印歐語系,被認為是當地雅利安人與印度次大陸的德拉維達人之間的混合民族。埃蘭王國的首都是蘇撒,這座城市在埃蘭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埃蘭人以其優秀的軍事技能而聞名,曾多次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帝國發生戰爭。埃蘭王國的疆域在不同的時期有所擴張和縮小,經歷了多次征服和滅亡的循環。最終,埃蘭王國于前639年被亞述帝國所征服,并融入了亞述帝國的領土。米底王國是古代波斯地區的一個重要王國,存在于公元前678年至前553年之間。米底人屬于印歐語系,也被認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米底王國的首都曾經是埃克巴塔納(Ecbatana,現在的哈馬丹),這座城市被認為是一座宏偉的城市,作為米底王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米底王國的歷史與亞述帝國的入侵和對抗密切相關。亞述帝國試圖征服伊朗高原,包括米底王國。然而,米底人聯合起來抵抗亞述帝國的侵略,并最終在前612年擊敗亞述軍隊,使亞述帝國崩潰。這為米底王國的崛起提供了機會。米底王國在統一伊朗高原和周邊地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王國。然而,米底王國的崛起不久,前553年,米底國王的孫子居魯士二世(Cyrus the Great)發動了反叛,于前550年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國。這標志著米底王國的終結。阿契美尼德帝國繼承了米底王國的遺產,成為了波斯地區的主導力量。二、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是是興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國,曾是世界最強大的君主制帝國
波斯帝國起始于居魯士二世(Cyrus II)所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7世紀,波斯人被亞述帝國統治。公元前7世紀末,米底王國、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亞述帝國,瓜分了其全部領土,米底王國獲得了波斯高原。在公元前6世紀初,波斯人處于米底王國的統治之下。然而,居魯士二世帶領波斯人反抗米底王國的統治,成功地推翻了米底,并在公元前550年建立了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及其兒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接連征服了呂底亞王國(公元前546年)、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39年)和埃及王國(公元前525年),將波斯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呂底亞
最大成就即征服古埃及,將其納入帝國疆域內
在大流士一世(Darius I)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大流士一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行政區域、修建道路和運河、推行統一的貨幣和法律等,使得帝國的治理更加有效。波斯帝國領土和'王之道'
然而,波斯帝國的衰落始于波希戰爭(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79年)。波斯帝國試圖征服希臘城邦,但最終在馬拉松戰役等一系列戰爭中失敗,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國力,導致帝國的實力受到削弱。希波戰爭:波斯帝國轉折點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進攻波斯帝國。衰敗的波斯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進攻下土崩瓦解,失去大片領土。最終,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殺,波斯帝國徹底滅亡。早在公元前356年,腓力二世的馬其頓王國就有了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前338年,除開斯巴達外,古希臘城邦被徹底納入其治下。前336年亞歷山大大帝繼位并沿襲父親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經過諸多戰役后,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成為馬其頓帝國一部分。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之一塞琉古一世于前321年自立塞琉古帝國統治波斯地區,并于前247年建立起阿爾沙克王朝(阿薩息斯王朝)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領土疆域擴張到最大時包括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東到阿姆河、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等地,在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之后逐漸衰敗并于前63年被羅馬共和國徹底滅亡。四、阿薩息斯王朝(前247年-226年)—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阿薩息斯王朝,又稱帕提亞帝國或安息帝國,發源于今天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起源于公元前3世紀,經歷了多個世紀的統治。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年至前138年)的統治下,帕提亞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它的疆域包括今天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以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地區。帕提亞帝國與古羅馬帝國之間經常發生沖突和戰爭,兩個帝國之間的邊界線通常是幼發拉底河。帕提亞帝國的首都泰西封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成為帝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然而,帝國在其歷史的后期遭受了來自羅馬帝國的多次侵襲,尤其是在116年、164年至165年和197年至198年期間,美索不達米亞和首都泰西封多次被羅馬軍團攻占,導致帕提亞帝國的國力衰竭。這一時期也給予了帕提亞帝國的諸侯們割據的機會,加劇了內部的動蕩和分裂。公元58年至63年,羅馬-安息戰爭首兩年軍隊在亞美尼亞王國的動向,地圖顯示羅馬對亞美尼亞的侵攻1世紀的安息帝國疆域
帕提亞帝國與貴霜帝國(薩珊帝國的前身)之間也存在長期的戰爭和競爭。在一世紀之后,貴霜帝國崛起并最終推翻了帕提亞帝國,建立了新的伊朗王朝。在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發動了對安息帝國的叛亂,并最終推翻了安息帝國的統治,并殺死了國王,隨后在226年正式建立了薩珊王朝,將首都設在泰西封。薩珊王朝以阿爾達希爾的祖父名字命名,重新統一了波斯地區,被視為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在其統治期間進行了多次與羅馬帝國的戰爭。如安息帝國一樣,薩珊王朝不斷與羅馬帝國進行戰爭,且由于薩珊王朝主張其固有疆域包含了古波斯帝國的所有領土,因此其與羅馬間的戰爭帶有部分意識型態戰爭色彩而更加頻繁。在這些戰爭中,雙方互有勝負。薩珊王朝的君主們,如沙普爾一世和沙普爾二世,對羅馬帝國發動了多次進攻,并在一些戰斗中取得了勝利。例如,阿爾多灣戰役和尼西比斯戰役中,薩珊王朝成功擊敗了羅馬軍隊。然而,羅馬帝國也不甘示弱,多位皇帝如戴克里先、瓦勒良和尤利安等率領軍隊與薩珊王朝進行對抗。有時他們取得了勝利,如貝林戰役中的羅馬勝利,甚至成功俘虜了一位薩珊王朝的君主。這些戰爭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資源消耗為后來的歷史局勢埋下了伏筆,并為其他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創造了機會。在公元630年代,伊斯蘭帝國崛起,并迅速征服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薩珊王朝與伊斯蘭帝國之間的戰爭于公元633年爆發,這場戰爭被稱為伊朗與阿拉伯戰爭。伊斯蘭軍隊在此期間迅速攻占了薩珊王朝的領土,并取得了重大勝利。最終,在公元651年,伊斯蘭軍隊攻占了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滅亡。薩珊王朝滅亡后,伊朗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伊斯蘭帝國征服伊朗后,伊斯蘭教成為該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并對伊朗社會、文化和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伊斯蘭帝國統治下,伊朗逐漸轉變為一個伊斯蘭教國家,阿拉伯化的過程在該地區迅速展開。阿巴斯王朝是伊斯蘭帝國的一個重要王朝,其在8至9世紀期間推動了伊斯蘭化的進程,并在文化、科學和藝術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伊朗在伊斯蘭帝國統治下并非一直統一。伊朗歷史上出現了多個獨立的伊斯蘭王朝和地方統治者,如薩繆拉王朝、布伊瑪王朝、塞爾柱帝國(突厥人)伊爾汗國(蒙古人)等。這些王朝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統治伊朗,對伊朗的政治和文化發展產生了影響。公元874年,由波斯塔米德將領薩曼·本·庫特巴建立了薩曼王朝。他們統治伊朗東北部和中亞地區,為該地區帶來了穩定和繁榮。然而,在11世紀初,他們被塞爾柱帝國征服,王朝滅亡,塞爾柱帝國取而代之。薩曼王朝的滅亡標志著伊朗地區的權力轉移,塞爾柱帝國成為伊朗和周邊地區的主導力量。在13世紀,蒙古帝國入侵伊朗,摧毀了塞爾柱帝國,并建立了伊爾汗國。隨后,伊爾汗國逐漸衰落,伊朗再次分裂為多個小國家和地區。其中,著名的是伊爾汗國后期的伊爾汗王朝。
在16世紀,薩非王朝崛起,統一了伊朗,并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薩非王朝是一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并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18世紀末,凱末爾王朝建立,成為伊朗的新統治者。該王朝在伊朗歷史上持續了兩個世紀,但在19世紀末受到外部壓力和內部動蕩的影響,伊朗陷入了困境。這段時期被稱為伊朗的康茨魯克時期,伊朗遭受了領土喪失和外國干涉。20世紀初,伊朗爆發了憲法革命,試圖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之后,伊朗經歷了多個政治和社會變革,包括莫薩德德克王朝的建立和巴列維王朝的垮臺。在1935年,伊朗國王禮薩·汗(Reza Shah)頒布了一項法令,將伊朗的名稱從波斯(Persia)改為伊朗(Iran)。這一決定旨在強調伊朗的伊斯蘭教身份,以及該國多民族的統一和民族認同。最終,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發生,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今仍是伊朗的現行政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