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綜合實力最弱的當屬蜀國。蜀國地處偏遠山區,人口稀少,且人才急缺,前期若不是跟吳國結盟,根本不可能在群雄并起的三國時期,分得一杯羹。
這樣弱小的蜀國是注定會滅亡的,諸葛亮晚年不管不顧的五次北伐魏國,極大的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劉禪無能,是三個國家中能力最差的君主,這些因素都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那么,真正將蜀國推入深淵的真的是諸葛亮和劉禪嗎?或許諸葛亮和劉禪確實難辭其咎,但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歷史上的這四人。
(劉禪影視劇形象)
一、馬謖失守
諸葛亮北伐主要使用的是奇襲戰法。趁著魏軍大意的間隙,先后攻占了隴右三郡。此時的涼州只剩下兩個郡還未攻下??v使曹睿,親自坐鎮長安,指揮張郃的五萬大軍從關中來援,只要蜀軍守住街亭這個隴山缺口處,張郃的軍隊無論如何也難以及時進入隴右。
諸葛亮在派遣部將守衛街亭時,內心產生了猶豫,他原本并不想讓馬謖擔此大任,奈何對方三番五次的懇請,諸葛亮最終只得將此重任委以馬謖。
原本鎮守街亭并非難事,只要按照諸葛亮之前的吩咐,搶先占據水源作為根據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但馬謖此人雖然有才,卻也急功近利,狂妄自大。
(諸葛亮影視劇形象)
他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剛愎自用,偏要將駐地設在街亭的山上。街亭這個地方,只有略陽和隴坻兩個地方利于防守,且靠近水源,只需要在這里積極修建工事,做好防備即可。
馬謖卻急著跟張郃的大軍正面對抗,完全不考慮防守的策略,只想著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結果將自己的兵馬置于險境。
張郃的大軍抵達街亭后,一聽說馬謖的軍隊駐扎在山上,便立刻命人切斷了馬謖大軍的水源。并使用火攻焚燒山林,使得山上的馬謖大軍又熱又渴,痛苦難捱。
當馬謖意識到軍中已經大亂,決定拼死一搏沖下山頭時,卻沒能像預想的那樣勢如破竹,而是根本攻不破張郃的大軍。
(關羽畫像)
張郃此人不僅有勇有謀,而且身經百戰,對付馬謖簡直就是小兒科。他將街亭山圍得跟鐵桶一般,連只鳥都飛不過去,更何況馬謖那群軍心大亂的士卒了。
結果,馬謖大敗,棄軍而逃。諸葛亮失去了街亭,張郃的大軍已然進入隴右,蜀軍不敵魏軍,諸葛亮只得舍棄剛剛到手的隴右三郡,倉皇逃回蜀中。
若是馬謖能守住街亭半月的時間,待諸葛亮拿下隴右所有郡縣,到時候蜀軍就占據了涼州和宜州,未來無論如何作戰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令蜀軍占據主動性。
馬謖的街亭失守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不僅如此,還令先前大意的魏軍,有了防備之心,后面幾次北伐諸葛亮再難占據先機。為此,街亭失守后諸葛亮立刻斬殺了馬謖,他以一己之力徹底毀滅了蜀國的北伐大計。
(馬謖影視劇形象)
二、麋芳獻城
麋芳是徐州的豪強,家中十分富裕,當年為了支持劉備傾家蕩產,甚至將妹妹麋夫人嫁給了劉備。按理來說,麋芳作為蜀國的國舅爺,應該全力支持蜀國大業,可為何會在荊州之戰中主動投降呢?
麋芳是皇親國戚,出身富貴,心里自然會有許多優越感,而這一點正是關羽所不屑的。當初關羽鎮守荊州時,二人之間經常發生沖突,麋芳十分氣惱關羽對自己的輕慢態度。
平日里,南郡太守麋芳對于關羽的命令也是愛聽不聽的,一到戰時,這種逆反心理就愈發強烈起來。
正巧此時,麋芳的一位損友公安守將傅士仁也對關羽十分嫉恨,二人平時就時常聚在一起數落關羽的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馬謖畫像)
呂蒙白衣渡江之后,迅速派人勸降了公安的傅士仁,傅士仁見吳軍大軍壓境,嚇得瞬間失了斗志,于是立刻棄甲投誠。
隨后,在呂蒙使者的慫恿下,傅士仁又找上了麋芳,勸他一起投降。可麋芳礙于國舅爺的身份,不想就此放棄抵抗,他還打算死守南郡,跟呂蒙來次正面對抗。
可當呂蒙的大軍將南郡包圍得鐵桶一般嚴實時,麋芳卻害怕得臉色慘白。正巧此時,關羽的催糧官到了,傅士仁二話不說就殺死了來使。
這下子,麋芳算是徹底的斷了退路,將關羽得罪到底了。最終,麋芳走投無路,只得跟著傅士仁一起投降。
(麋芳畫像)
荊州就此淪陷,當前線的關羽聽聞此消息時,卻已經被陸遜的人馬,逼得走投無路,只能北上麥城繞回荊州,卻不料在途中被呂蒙的軍隊擒獲并斬殺。
關羽的死,是蜀國極大的損失,而荊州的失守,則是蜀國根基的垮塌。當初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據荊、益二州立國策,因為荊州的丟失而徹底失效。
從此蜀國只能蝸居在益州這片山溝溝里,再無出頭之日,等待著它的只有被動挨打的局面。這也是為何劉備臨死前一定要發動大規模,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而夷陵之戰的結局又相當慘烈,差點導致蜀國滅亡。
可以說,麋芳的投降是給了蜀國致命一刀,從此令蜀國再也喘不上氣來。
(曹操影視劇形象)
三、諸葛瞻戰敗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只可惜諸葛亮沒有在生前好好培養他,在諸葛瞻八歲那年,諸葛亮就離世了。諸葛瞻從此以后便成為了劉禪的義子,劉禪對他寄予了厚望。
北伐晚期,由于蜀軍內部斗爭嚴重,導致軍心渙散,毫無秩序。魏國大將鐘會和鄧艾趁機反撲,直逼成都而來。
劉禪萬分恐懼,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諸葛瞻身上,甚至連自己的禁衛軍都交給了他。鄧艾偷渡陰平后,拿下江油,逼近了綿陽。
劉禪命諸葛瞻率軍前往綿陽應戰,只可惜諸葛瞻能力不足,到達綿陽后按兵不動,沒有及時與鄧艾大軍交戰。
(諸葛瞻影視劇形象)
他還妄想鄧艾會受到綿陽漢軍的頑抗,到時候他再率兵出擊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僧斷嚢拇筌娺M入綿陽后,駐守的漢軍根本無力抵抗他們,瞬間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諸葛瞻失去了應戰的最好時機,當他反應過來時,鄧艾已經率軍前往了綿竹。諸葛瞻只能立即調轉方向前往綿竹,到達綿竹后,又有屬下建議利用綿竹的地理優勢以防守為主,耗盡鄧艾的精力。
可諸葛瞻同樣沒有采納他人的建議,而是一意孤行與鄧艾大軍正面相戰,舍棄防守策略。結果被鄧艾大軍打得丟兵棄甲,諸葛瞻父子二人戰死疆場。
(諸葛瞻畫像)
劉禪聽聞諸葛瞻戰敗的消息后,萬念俱灰,在身邊所有大臣的勸諫下,不得不出城投降鄧艾。當初,劉禪將所有身家都押在了諸葛瞻身上,可他卻不堪重任,導致主戰派迅速敗亡。
諸葛瞻的戰敗,直接導致了劉禪開城投降,是蜀國滅國前的最后一戰。
四、譙周勸降
譙周是益州當地的士族,有著大儒的稱號。這位博學多才的大儒根本沒有將蜀漢放在心里,而是一直認為北方的曹魏才是正統。
早期,他就北伐一事數次上奏朝廷,請求劉禪停止北伐,勞民傷財。可北伐是劉備還在世時就與諸葛亮定好的國策,又怎會因一介文臣勸諫而廢止。
(譙周影視劇形象)
后來,鄧艾大軍逼近都城,劉禪在殿宇內焦頭爛額,不知何去何從。當時的大臣們分為兩派,雖然都是逃亡,但一派認為應該逃亡吳國,另一派卻認為應該逃亡南中。
就在此時,譙周站了出來,他義正嚴辭地說:“自古以來,就沒有逃到其他國家稱帝的君主。而且陛下周圍人心惶惶,能有多少忠義之士愿意跟隨陛下逃亡?無論如何,最終還是要投降,不如索性現在投降魏軍,以免受來日二次折辱。”
譙周的話一出,眾人全部沉默了。隨后,大家都對譙周的建議表示贊同,劉禪在一片投降的呼聲中,被迫打開城門向魏軍投了降。
(劉禪)
雖然此時姜維還在,可劉禪周圍已經沒有任何一位大臣支持繼續戰斗下去,縱使姜維不死心,憑他一己之力也難有作為。
譙周在國家危難之際,作為臣子沒有呼吁全城奮起反抗,反而第一個站出來勸慰劉禪投降,雖然挽救了城內百姓,卻也失去了名節,成為扼殺蜀國的罪人。
以上四人雖然沒有直接導致蜀國滅亡,卻在蜀國興衰的關鍵節點各自插上一刀,斷送了蜀國的大好前程,可謂千古罪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