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淮水是一條獨(dú)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現(xiàn),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jì)水并稱四瀆,是獨(dú)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御金兵南下,東京(今開封)守將杜充在河南省汲縣和滑縣之間人為決堤,造成黃河改道,大部分黃水從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決,從此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與淮安之間的洼地逐漸形成今洪澤湖,并沖淮南堤溢流壩,沿三河入寶應(yīng)湖、高郵湖,經(jīng)邵伯湖由夾江在三江營入長江。
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次北遷改道由山東大清河入渤海,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條高出地面的廢黃河,這條地上河將淮河流域分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
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nèi)向北決口,經(jīng)山東利津入渤海。在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期間,黃河也多次從南岸決口黃水從淮河北岸支流渦河、潁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較穩(wěn)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當(dāng)局為阻止日軍西進(jìn),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堤,黃河主流自潁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園口堵復(fù)上,黃河又泛濫達(dá)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壞。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古濟(jì)河、鉅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zāi)、大雨大災(zāi),無雨旱災(zāi)”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淮河干流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縣桐柏山老鴉叉,東流經(jīng)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主流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jīng)寶應(yīng)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至此全長約1000公里;另一路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jīng)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dān)港入黃海,全長168公里;第三路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jīng)淮沭河北上連云港市,經(jīng)臨洪口注入海州灣。2003年開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
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線,中國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線大致沿淮河和秦嶺一線分布。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920mm,其分布狀況大致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qū)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內(nèi)陸。流域內(nèi)有三個降水量高值區(qū):一是伏牛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mm以上;二是大別山區(qū),超過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區(qū),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 低于700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雨量為最小年雨量的3— 4倍。降水量的年內(nèi)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位于中國東部,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jì)水并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cè)河谷,干流流經(jīng)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