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周朝的崛起,必須要談“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正是這個千年不變的輪回,成就了周朝的崛起,導致了商朝的衰亡。
一、商周之間的關系
商朝鼎盛時期,北至渤海,南至江淮,西到陜西,東臨大海。但這些疆土并不是都在商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比如史書上有記載:虞國、芮國、阮國、崇國、蘇國、九國、鄂國、莘國等等。這些方國或者方國聯盟不直接受商王朝的統治,而是和商王朝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禮儀關系和朝貢關系。說白了,這些方國本身就是一個部族或者部族聯盟,是在長期融合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商王朝冊封的。
周本來就是陜西西部的一個方國,商王朝為了抵御西部羌族人的騷擾,重點扶持了周。既然周聽商王朝的,其他方國也聽從商王朝,我們可以把商王朝看成一個統治力不強的中央政權。而獨立治國的周就是一個獨立性非常高的地方政權。
二、商王朝和外族的矛盾成就了周的崛起
商朝時期,周邊異族政治、軍事上的對立,造成商朝后期連年征戰。商紂王曾征鬼方、平西羌、伐東夷。但單靠商王朝的軍隊和實力,顯然是不足的,故而,商王朝會調動和聯合方國力量一起出征。為了壓制西羌人在東進,商王武丁招募了西部部族周的首領季歷。這里要說明一下:武丁就是紂王的曾祖父,季歷就是周武王的祖父。季歷率領的周部族在西部早已形成一個方國,況且能征善戰。很快,周就替商王朝平定了西羌人的擾亂。不過,那個時候,打仗打得是自己的地盤,周的勢力范圍逐步擴大,加上融合進來不少羌人,人口數量也增長很快。再加上商王朝為了支持周平定西羌,給了不少資源,甚至地盤作為基礎。沒過多久,商王朝發現周已經成為心腹大患了。
三、商周的矛盾和周朝代商的過程
周人本來就靠近西部,脫離游牧生活時間還不長,又坐擁關中地區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比較迅速。這個時候,周的勢力開始逐步蔓延到中原地區,周圍一些小的方國開始向周靠攏,頗有王朝的氣勢。這就引起了商王朝的不滿,紂王的爺爺文丁以嘉獎有功的名義召周的首領季歷到商地,然后把他囚禁起來,季歷知道上當,就絕食而死。從此,商周之間的矛盾算是挑破了。雖然周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打敗商。但復仇的日子隨著周的崛起也在一天天逼近。
商王朝帝辛(紂王)時期,東夷人犯境。這個東夷一直是商朝頭疼的部族。于是,紂王派出了主力大軍東征,想一舉擊敗東夷人,保證東部的百年安穩。周武王在這個時候看準了時機,聯合反商的方國一起舉兵打到了黃河下游地區。各路大軍匯于孟津,準備北上攻打朝歌。商王朝主力軍隊沒有在朝歌周邊,留下的軍隊不足兩萬人,且以步兵為主,只好把十萬戰俘和奴隸武裝起來,做困獸之斗。而周聯軍早做了充分準備,有戰車300乘,虎賁3000人,步兵約5萬。牧野一戰,商王朝的戰俘和奴隸陣前倒戈,朝歌城破,商王朝滅亡。周朝替代商朝而立,同時分封天下,開啟800年社稷。
歷史書上一筆帶過,是因為周人的出現在史書上記載的不夠詳細,周的發展更缺乏歷史史料和考古證據。文字記載的短缺,只能大概了解到以上內容,無法追根溯源。在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崛起之前往往因為弱小而缺乏記錄屬于正?,F象,即便是到了滿清,我們想知道愛新覺羅氏的女真到底起源于誰,仍然爭論不休。但我們都知道,周人、商人都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