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試過把一本書讀了10遍以上嗎?
如果沒有,那你不是在讀書,只不過是識字而已!
咦,不妨看看大咖是怎么說:
李笑來:我把《超越感覺》這本書讀了10遍以上,甚至覺得不夠,于是在電腦上用鍵盤敲了一遍......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有那么一些書,陪伴著我們度過那些孤獨的日子;也總有那么一些人,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不斷進步。
一本好書,不但能明智,還能怡情。可以明智的書籍,如《論語》 、《三字經》 ,怡情的書籍,如《紅樓夢》 、《聊齋志異》 。
在閱讀時,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
什么樣的書才算是真正的好書呢?
每讀一本書,總會問自己,這本書是好書嗎?
后來我發現,一本真正的好書,一般會滿足至少兩個條件,分別是:顛覆認知、引發行動。也就是說,一本真正的好書不僅要提供新知,更要引發你的行動。
在閱讀過程中,常常發現有這樣的好書,如《自控力》 《魔鬼經濟學》 等。不過要說到一本影響我最大的書,那便是《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我把這本書視為我人生思維啟蒙的第一本書。
在過去的一年半中,一直在踐行書中對我有益的觀點,其中也把這本書反復閱讀了10遍,每次閱讀完,就去踐行,踐行后又回來閱讀,如此反復,就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事實上,這樣做的效果很不錯!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笑來老師,這本書并不是講時間管理,它強調時間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這本書講的是如何正確的思考。
誠如標題所言,把時間當作朋友,那怎么做時間的朋友呢?作者告訴我們要進行正確的思考,之后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標準:
行動中的思考。
因為思考本身并沒有什么價值,有價值的是行動的獲得反饋的那部分,有了反饋之后,才知道之前的思考是否正確。
換句話說,思考的正確是建立在大量的行動上的,所以,進行的思考的有效方式是做大量的行動。
比如說,復利效應。很多人誤以為復利效應是簡單的1+2+3……的模式,但是作者告訴我們不是這樣子的,它應該是這樣子的:
F=P*(1+i)^n
其中F代表終值,或叫未來值,即期末本利和的價值。P代表現值,或叫期初金額。I代表利率。N代表計息期數。
當任何的進步積累到一定時間,就好像上圖中的那個拐點,過了拐點之后就直線上升。無論是財富的積累、知識的積累、人脈的積累,本質上都是如此的。
復利效應有一個同名詞——利滾利。
社會上放高利貸的基本就是深刻理解“利滾利”的威力,這一招猶太人運用的及其深刻。
舉個例子,銀行給我們的存款是1.78%到3%年利率,但是他們貸出去的卻高達20%到30%的利息。我們常規認知是認為利滾利不好的,但是商業機構卻將其運用地滾瓜爛熟,知道了這一點后,我們也可以運用,把這個效應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
比如堅持每天讀10頁書、堅持每天學30分鐘的工作技能、堅持每天跑步30分鐘……這些都是有復利效應,也正如利滾利那般,等到有一天,你收獲時就會偷著樂。
說到這里,這本書符合我們對好書判定標準的第一點,它要顛覆你的認知。
你看,如果我們說思考就會認真是坐在那里靜靜地思考。可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子并沒有用,有用的是,即便你腦子思考不很清楚,得出個一二三后,就立馬去行動,用行動檢驗思考的正確與否。
一切全靠積累,萬事皆可準備
不怕你遲,就怕你不做。作者認為全書都在鼓吹“一切全靠積累”這句話,因為他相信——如果你是做正確的事,哪怕起點低點,進步的慢一點,但最終還是有所進步的。
我們不妨仔細想想看,我們身邊有很多抱著急于求成的心態學習的人,比如有些人要在3個月減下20斤,有些人每天要背100個單詞。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方式,那正確的方式什么呢?
合理評估自己的現狀,然后基于現狀做決定。
比如說你是英語零基礎,那么你背單詞可不是每天100個,而是先從每天背10個開始,之后再依次遞增。再比如你要減肥,那么你應該每天或隔天堅持做60分鐘的有氧運動,而不是劇烈的無氧運動。
書中同樣給出一個最簡單的判定標準:
就看這件事是否能讓自己進步,換言之,做了這件事后,自己是否有所收獲。
那對于我們來說,這樣事情可以是寫作、演講、練習PPT、學習英語、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事實上,做了這些事情,對于我們來說是多多少少有些收獲的。
在書中也是同樣運用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把一個道理講清楚,讓讀者知道看起來復雜的其實很簡單,看起來簡單的其實很復雜。最后用一些啟發些的句子,號召讀者行動,基本上能理解到作者意思的人,都能去行動。
舉個例子,作者在寫這本書是運用這樣的寫作套路,在他看來是比較正確的方式。
我要說的是什么概念?
這個概念為什么重要?
這個概念普遍被如何誤解?
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兒?
正解這個概念有什么意義?
如何正確使用這個概念?
錯誤使用這個概念有什么可怕之處?
這個概念與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聯系?
從這個望過去,仔細審視一下所有的說理文章,是不是都運用這個寫作套路呢?
如果覺得這個套路有用,不妨嘗試一下,看看這個套路對自己是否正確,如果有用,那我們就是在做正確的事,就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收獲到了一些之前從未得到的東西。
回過頭來看,在開頭就提到,一本好書要顛覆認知和引發行動,《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基本是符合的。
既然是寫讀書筆記,自然就說說自己做了什么。
時間不能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一個人的成功是因為他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事,而不是一味堅持到底。
要比較的話,是將自己的明天跟自己的今天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我把這本書讀了10遍,之后便一直閱讀關于邏輯思維類的書籍,如《超越情感》 《結構力思考》 ;之后加入笑來老師的“新生大學”,在那里練習寫作、演講、英語;再之后訂閱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加入“007”寫作社群……
如果你也有閱讀過《把時間當作朋友》 ,有些道理是你認同的,你會一直去做,因為你認為這是值得。
凡是你認為值得的事情,都需要時間慢慢去做,而且它值得你做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