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從西醫理論認為,是一種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不暢致血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軟骨等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急性期主要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慢性期主要表現為痛風石的形成、關節的畸形及肝腎的損害等; 痛風從中醫理論認為,屬于痹證,傳統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邪氣痹阻經絡而發病,但有研究認為素體陽盛或陰虛為根本,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嗜酒為誘因,日久臟腑積熱積毒,內伏之濕熱毒邪痹阻經絡而發病。老醫師更贊成后者的觀點,所以在治療上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利濕補腎為治則。
病案
湯某,男,38 歲,2014 年11 月20 日初診。發現痛風10 余年,足大趾疼痛再發兩日。患者于10 余年前確診痛風,此間足大趾疼痛間斷偶發,近年發作稍頻達2 - 3 次/年,每次發作時均服用西藥雙氯芬酸鈉片劑止疼。前日無明顯誘因足大趾內側紅腫疼痛又發,納寐可,二便調。舌紅苔黃略干,脈弦。辨證屬熱毒內蘊,肝腎虧虛。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平補肝腎。處方: 夏枯草20g,銀花20g,連翹15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30g,川芎15g,丹參20g,元胡索15g,金錢草20g,仙靈脾20g,枸杞子20g,炒杜仲15g,炒山楂15g,生甘草10g。7 劑,日1 劑分3 次服,大火煎開后小火熬20min。
二診: 足大趾疼痛較前緩解,關節仍有紅腫。舌紅苔薄黃,脈弦。續上方,加公英20g,車前草15g,山慈菇10g。7 劑,服法及煎煮法同前。
三診: 足大趾疼痛及紅腫癥狀明顯改善,余無特殊不適。舌紅苔薄黃,脈弦。繼續用原方化裁14 劑。2015 年4 月初隨訪,訴共服藥28 劑后足大趾的紅腫疼痛現象均消失,查血尿酸在正常值范圍內,且將近5 個月均未再發。囑患者嚴格戒酒且低嘌呤飲食,每天飲水2000mL 以上,定期復查不適隨診等。
討論
本病案患者長期用非甾體消炎藥治療,療效不佳且發作次數趨于頻繁,而老醫師善于辨病辨證、兼顧標本虛實,注重“濕熱毒瘀”之病機特點,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平補肝腎”為治則。方中用夏枯草清熱散結,銀花、連翹、公英清熱解毒,生地、丹皮、赤芍涼血化瘀,川芎走而不守適用于瘀血阻滯各種病癥、乃血中之氣藥,丹參養血活血、“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元胡索活血利氣止痛,乃止痛要藥,上藥共奏消腫化瘀止疼之功,以迅速解除患者疼痛為效; 因該患者病程長達10 余年,尿酸鹽結晶沉淀于足趾關節形成痛風石,方用車前草清熱利濕、能加速尿酸的排泄,金錢草清熱利濕消腫排石、有利于痛風石的排出,山慈菇清熱解毒散結,現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秋水仙堿成分,能抑制中性粒細胞對尿酸鹽結晶的吞噬從而消除炎癥; 枸杞子、炒杜仲性味平和、平補肝腎。仙靈脾即淫羊藿、溫而不燥,既溫腎助陽又避免全方過于寒涼。以上三藥均有“治病需求本、扶正以祛邪”之意; 最后炒山楂和生甘草乃老醫師慣用之藥,老醫師認為炒山楂調脾胃可促進人體對藥物的吸收,生甘草解毒且調和諸藥。綜上可觀此方遣藥精準,切入病機,對痛風的治療有極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更多痛風中醫治療方案,可微信gcd10121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