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當年從鄉下被賣到城里僅值50元錢。那個時候無論是誰都不會料到,今天他的身價竟然會上漲幾千萬倍。“牛”到了這個地步,因為他是蒙牛的“領軍人物”。
家庭貧困被賣 養母嚴厲教導
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賣入養父母家。據牛根生親自描述“因為吃不起飯,親生父親開價50塊錢把我賣了。”由養母撫養14年。1978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養牛工人。
5年后牛根生進入了伊利,從一名洗瓶工干起,后來擔任過車間主任、廠長等職,在伊利做到了生產經營副總裁的位置。當時伊利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牛根生主管的各個事業部。
牛根生在伊利的威望是別人不可及的。這不僅是因為帶來大量的業績,更因為他信奉的“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經營哲學。一名普工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個捐款;收到獎金可以買一輛豪華車,卻買了4輛面包車分給部下;通勤司機有事不在,牛根生親自代勞,不認識他的工人還向別人夸獎:新來的胖司機真不錯,讓它停哪兒就停哪兒。
在伊利最后的兩年,牛根生被流放到北大學習。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于各個教室之間,跟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坐在一起。這段時間他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聽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課。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的各種經驗與教訓, 將自己在處理問題時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為理性的思維模式。無疑,這兩年的學習里牛根生修煉了深厚的內功。
離開伊利,創立蒙牛
1998年牛根生離開了伊利,此時他已經40歲了。去人才市場別人告訴他,你這個年紀都已經在我們安排下崗的那一列了。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從事了多年管理工作卻在別人眼里一文不值。
牛根生在乳品行業素有'乳業怪才'之稱,有著十多年乳品行業經營管理經驗。和他一起被免職的還有幾位伊利的中層干部,他們聚在一起,決心重新干起乳業這一行。
企業最難解決的人才問題卻是牛根生最早解決,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和牛根生一起創業、現任蒙牛集團冰淇淋公司總經理的孫玉斌說:“牛總出來沒有拉過我們一個人,總是教育我們在伊利好好工作。為什么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我們還要跟著他干呢?我們一直在他的培養下,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認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業。”
1999年1月,蒙牛乳業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100萬,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里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牛根生兼任董事長和總裁。然而區區100萬顯然不夠。
牛根生過去的老下屬聽說這個情況,紛紛投資蒙牛。在這些人的帶動下,他們的親戚、朋友、所有業務關系都開始把錢投給牛根生。這些人之所以敢把錢交給牛根生,是因為他們相信他的能力。據了解,許多當年的股東覺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個大企業。
天有不測風云,突然有人向國家有關部門告發,說這里有一個非法集資窩點。結果有關部門一查,發現有700多萬元人民幣,沒想到這樣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了這么多錢,準備要按非法集資處理,蒙牛通過各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工作,但還是在很長時間里被監控。
以退為進為企業營造最好的生存環境
蒙牛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系,當年的純利潤達到八千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但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的蒙牛大旗一扯天下英雄歸心,得知此消息還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祿開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無怨無悔跟他從零開始打江山,但是在乳業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時候,蒙牛的生存空間飽受擠壓,或明或暗的算計來自各個角落。
有競爭對手開始希望將蒙牛這個初生嬰兒扼殺在搖籃中,蒙牛經歷了廣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等事件。面對競爭對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選擇了以退為進的策略。
當時的伊利總裁鄭俊懷對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對蒙牛打壓得最厲害。但是牛根生對于曾經狠狠地拋棄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場合都表現出了滿懷尊敬。蒙牛在剛開始的時候很謙虛,打出的廣告口號是:向伊利學習為民族企業爭氣。當時蒙牛對外宣傳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同的場合提及伊利,言辭中總是充滿對伊利的眷戀和對老領導鄭俊懷的敬意。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贏得的更多的同情與支持。
對于自己當時為什么要這樣做,牛根生地解析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活下來,同時還能長大。”面對競爭對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如果不還手是掐不死的。只要一還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別大的。當時挨打和挨罵是為了將來不挨打不挨罵,為了自己能夠生存出、發展好,最后能夠不挨打不挨罵。當你打了好幾年,打的和罵的過程都經歷了以后,就要學會怎么樣不打能贏,怎么樣不戰能勝。”
競爭對手的惡毒招數就這樣被牛根生化解于無形。
破斧沉薪成就火箭速度
弱小總是容易受人欺,為了謀求快速壯大的機會,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資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三家國際機構入股蒙牛。
但是打著“鋤強扶弱”口號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帶給蒙牛總計6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外,還給牛根生套上枷鎖:未來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復合增長率低于50%,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層要向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三家外資股東賠上7800萬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現金代價支付;如果管理層可以完成上述指標,三家外資股東會將7800萬股蒙牛股票贈予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團隊。
在強敵環視的制造行業里每年獲得50%,這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是一個天方夜談,這是沒有勝算的賭博,看來牛氏軍團打下來的江山只能讓別人去享用了。
但是在強敵環侍的時候,只有“快魚”才能生存,否則就只能被“大魚”吃掉。牛根生同意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戰。
有了資金支持的蒙牛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競爭對手的槍林彈雨中,蒙牛迅速成長,從2001年到2004年,蒙牛銷售收入從7.24億元、16.68億元和40.715億元人民幣躍升至72.138億元,“蒙牛速度”在中國企業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對牛根生的頒獎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的速度,讓外資股東無話可說,按照協議的要求,蒙牛乳業2004年的凈利潤是以3億元為界限,而蒙牛公布的2004年業績為3.19億元,超出了外資股東的期望值。
2005年4月7日,摩根等外資股東提前終止了與管理層之間的對賭,代價是將其持有的本金額近5000萬元的可轉股票據給蒙牛管理層控股的金牛公司,這接近機構投資者所持票據的1/4,這些票據一旦行使,相當于6260萬余股蒙牛乳業股票,以8月18日收盤價每股5.850港幣計算,3.6621億港幣的財富又進了蒙牛管理層的口袋。
“一招鮮,吃遍天”,牛根生憑借兩把板斧奠定了他的乳業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