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教輔上有好多東西教材上根本沒有,而是學生沒有讀出來
教輔是對教材的歸納總結,現在教材對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提高了,很多類容需要學生思考后才能夠理解
原來的教材只要背熟了就木有問題了,現在的教材首先要自己找出那些東西需要背,然后還要歸納在一起
原來教材的知識點,重要內容直接就用黑體字表明了
現在需要認真閱讀和理解課本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幅圖表(包括解釋的小體字)
老教材中圍繞公式舉例推導,設立實驗驗證等內容,交給學生自己搞了。
為此,必須明確內容的思維過程,對其中內容進行理解
沒有思考的瀏覽是一種無效的勞動
老教材是直接給出來結論,新教材需要學生自己推導出結論
應該說新教材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
課本不是簡單了而是變難了。
難道很多學生讀不出其中的思路來,只能夠泛泛瀏覽
吃透課本的幾個標準:
一.
二.
三.
四.
老課本基本上吧這些東西放在了一起,而新教材沒有放再一起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對于教科書,首先應逐字逐句地通讀,全面了解每一節、每一章的內容,不跳過任何一個段落,不放過任何可能得到的信息,從整體上把握它
在閱讀的過程中以理解為主,并不特別要求記憶
閱讀時應該一邊讀一邊想,有時還應該一邊畫圖,將其抽象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以便能正確理解課程的內涵
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對標題的閱讀
每一節中的小標題則指明了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本節的內容
可先把這些標題轉化成問題,如,標題為“閱讀教科書的方法”,可轉化為“什么是閱讀教科書的方法?”
或“閱讀教科書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閱讀之后,
其次, 要注意對定義、定理和公式的閱讀
這些定義、
對定義涵義的理解,以及對定理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和思路的了解,對于今后的記憶和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對于解題步驟和規則要重點閱讀
充分理解和牢固記憶
這些步驟和規則都是對前面所講內容的歸納和總結,對于以后解題具有指導意義。
最后,應特別注意,整篇文章,整節、整章以及整本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標題、定義、定理、公式和規則是其骨架,抓住了這一整體的骨架,就抓住了其主要內容
這些骨架的敘述和推導過程,則是整個機體的血肉之軀,只有對這些內容認真閱讀了,才能真正把握住整體的內涵。
通讀完之后,對每節、每章的內容要及時進行歸納總結
通過歸納總結,可使你發現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或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課程內容的,這些內容之間又有什么聯系
經過歸納總結,書中所講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要點會變得更加明晰,更加便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它的輪廓或骨架,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歸納總結時,要特別注意章與章、節與節之間的聯系
現在有些學生在學習時很少閱讀教科書, 除了不重視之外,沒有掌握閱讀教科書的方法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有的覺得教科書很簡單,不值得一讀,重點放在參考書或做題上,有的則由于基礎較差而讀不懂
我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根據每個學生的基礎特點,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他們嘗到了閱讀的甜頭
現在,許多教科書中都有一些閱讀園地、小實驗或插圖等補充材料,這些都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很多學生壓根不看
大多數學生都不予重視,認為與考試無關
我教學生學習時,要求他們不放過書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書上出現的,無論文字還是插圖,甚至注解都要讀到
試想,如果這些內容與學習無關,就沒有必要出現在書上
捕捉書中每一點信息,對于加深理解教學內容很有好處,時間久了養成了習慣,你才會慢慢體驗到其中的奧妙。
實際上,閱讀本身就是聽講,是聽不在面前的那位老師在給你講課
所以,閱讀時就要像聽講時一樣,一邊讀一邊思考
由于閱讀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理解能力,隨時調整閱讀速度,不受老師講課速度的影響,因而可以使學習更加有效
掌握了閱讀方法,就基本上掌握了自學的方法。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不僅可以使你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將使你受益,到了大學,特別是出國留學時你會發現會閱讀是一件多么有利的武器
簡單說說讀課本的方法
第一,
每一個專題都要講一兩節課
第二,
疑難點在課本里,研究問題的方法是在研究解決各個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一些典型的、常用的方法還會在書中多次反復出現,閱讀課本時應該多留心、多揣摩,逐步加深對研究方法的領會
第三,
看書時全明白,合上書后又怎么樣?做題時能不能運用?
這都需要知識點在腦海中落實到位
每看完課本的一部分,不用課本能不能了解里面知識點的區別和聯系?
基本概念需要正確的理解,要把最細致的地方搞明白
雖然數學、地理、歷史、政治都很重視整體的知識架構,但最基礎的還是一個個知識點,只有把一個個知識點扎實掌握了,那么你也就會“一看見題目就知道怎么做”了。
第四,
看書時要注意我們在平時的聯系和考試中,錯什么補什么
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知識點,要滾動式的復習知識點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還要反復看,這樣逐漸就能演變成板塊式的知識點,形成整體知識網絡
第五,
看書時能懂,合上書就忘記是不行的,將課本中內容在腦海里反映出來才可以。
要學會”復映聯想“??
第六,
鍛煉自己的發散思維和知識點的遷移能力(遷移能力百度注解: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之中,已經獲得的動作技能,習得的態度等基礎上進行的;而新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又會對學習者原有知識經驗、技能和態度甚至學習策略等產生影響,這種新舊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學習的遷移。)。做這項復習時靠的是歸納課本總結方法,而不是靠大量做題
第七,
同時做到一邊看一邊自己列提綱,把每章每節的主要內容都寫下來
只要你把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梳理、理解和消化了,那么你的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小昆侖的化學和生物70——80%的時間在看書和歸納總結,做題的時間不過20——30%。但是高考成績比一般考題海的學生分數要高一些,生物的滿分,化學扣了7分(本來計劃啦滿分的)
第八,
同時在學習、聽講、筆記時善于抓住要點、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并把要點、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分解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高中學會閱讀對于大學,特別是出國留學用處極大,有史為證
電子專業的童鞋照樣吧大學化學和生物玩的溜溜轉,沒別的,高中學的太扎實了
而他高中做題的時間還沒有看書的時間一半多
現階段,學習課本要堅持幾個原則:
1.不能單純只看教材,也不能只看具體的參考書,要兩者結合起來看才有效果。
2.以記憶知識點為主,并不是記憶所有的知識點,而是記憶那些欠缺的部分,爭取一次到位,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去重復記憶。
3.學習的順序應該為:先看課本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然后看有關這部分的參考書,然后做針對這部分的練習題,然后再回頭看課本,重復上面的步驟,這樣循環往復
判斷某個知識點是否掌握了的標準:
當你做資料中的針對性習題的時候,能不猶豫,快速準確的解答完畢。
通過上述的訓練后,你應該發現一些重要的、經常性的考點,然后仔細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么出題老師會選擇這個知識點作為考點
2.你能否總結出有關這個知識點出題方式的變化
3.在做題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阻礙了你快速解題
發現了阻礙你快速準確解題的原因時,要思考一下:以前學習時為什么就忽略了這個知識點呢?總結原因
必須建立錯誤本,有些人建了錯誤本,沒有分析,不如不做。
對陌生的新概念可采用簡單化、具體化、特殊化的策略加以分析和研究
通用解法是正規軍,主攻解答題。特殊解法是游擊隊,對付選擇題,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讓正規軍上。
解選擇題和填空題則盡量用特殊技巧
首先分析條件,再看結論,看看能否用特殊技巧
這是對拿140分以上同學來說的
因為特殊技巧沒有現成方法,而是因題而異,靠的是感覺
這靠平時訓練,不是多做,而是多想。
對于難題,中等以下學生原則上建議放棄
很多成績很好學生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難題上,結果是:難題丟分少,而容易題、中等題失分。結果是高考不一定比中等生分數高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難題上,要拿90%精力在容易題和中等題上。
高考數學難題主要有四種情況
第一、綜合性
第二、計算量大
第三、條件是隱蔽的
解題過程就是從條件出發,運用法則、公式定理進行推理(推理過程中要求對準目標—結論)。
因此分析條件很重要。難題就是你不容易看出條件
第四、從來沒有見過的題型
我說過,題型是有限的,雖然試題你沒有見過。這時要冷靜,想一想這道題與做過的題有何聯系,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可以通過轉化,將此題轉為已知題型
因此你只要熟悉基本題型,沒有見過的你也會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難題不難
只要你的基礎知識很扎實,心理素質好,再難的題(只要不超綱)你都可以對付得了。
容易題,中等題要求快而準。這個我多次在講座里面強調
一個復雜的運算都可分解為幾個簡單運算,因此,要攻難題,先把簡單題徹底搞懂、熟練。
你的明白
難題分解就容易了,這是難與易的辯證法
如果題目不易看懂,建議將題變一變
有時你可從結論往前推
一般情況很難推,可先從特殊情況做起
做習題時,要將習題分類,容易的,只做一題
難的,多做幾題。不管難易,都要多思考,盡可能自己變形出另一個題目
學習安排必須以我為主,也就是根據自己知識掌握情況很配力量,總的原則是力求各科平均
高三復習,以課本為主,輔導材料為輔;以高考試題為主,其他為輔
每周應有小結,不懂的要弄懂,不要帶到下周
每月將小結再總結
包括建立知識網絡,解題思路,自己常犯錯誤。
一輪復習重點在將課本吃透。課本與輔導材料區別是課本對知識的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
可以說,除語文外,其余各科的高考試題都可在課本中找到答案或解題方法。
后兩輪重點研究解題,做到快而準
做題要精,即要做典型題(包括易、中、難題)
題要做透,要會變形。做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要能把課本上的定理,公式反復推幾次,并了解那幾步是關鍵
精做有兩個含義:一,典型,題量完全覆蓋要考知識點
二,反復做,熟能生巧
實際上解題就是選取合適的公式或定理,如果你公式及定理非常熟,加上掌握了解題的思路,多難的題都會很快解出來
我的經驗就是將這些定理、公式反復推導。一天時間,中學的公式、定理可推完。每個星期推一次,推上十次,我保證你十年不忘
解數學題提高運算速度,另外平時訓練邏輯思維。
常做這兩項,你的速度就快了
注意,習題和試題的區別在于習題是知識集中某個概念、定理、公式。試題則是綜合性的。
單個熟悉再做綜合,得心應手。單個不熟,先做綜合,吃力不討好。
眼高手低是最笨的,難題做不來,簡單題,中檔題怎么丟的分都不知道
基本題型要非常熟悉,通用解法非常要熟悉
拿到題完全不知如何入手主要是課本沒有讀懂——不要跟我爭,就是課本沒有讀懂
不知道什么叫做課本讀懂了?
所謂讀懂,就是概念清晰,公式、定理熟,而且全部能推導
學科重點要徹底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要清楚
從本質上抓住這些聯系,構成知識框架
表現有四個;一。合上課本,你能默寫出來概念清,公式、定理熟,而且全部能推導2:能按主題將分散各處的知識集中
3.能按數學思想和方法將所學知識分類
慢著,有哪些數學思想?有哪些數學基本方法?(清楚嗎?,不清楚,復習去)
4.能從高考試題中由課本找到試題的原型,或者在已經做過的題目中找到原形
好,等你吧這四條都達到了,再來跟我說課本搞懂了
嗯,順便吧數學思想和基本方法廣而告之
數學思想指——是函數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和化歸與轉化的思想
數學思維方法指的是數學思維過程中運用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觀察與實驗的方法、比較與分類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結合的方法、一般化與特殊化的方法等
數學基本解題方法包括配方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代入法,消元法,比較法,割補法
搞懂課本不像你現象的你們簡單吧
18級的現在開始按照這個方法學習,高考數學必須是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