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多大年齡了,還挑挑揀揀。今年過年你必須回來相親,我已經幫你安排好了。”廣西60歲的趙女士在電話里跟在深圳工作的女兒說道。春節即將到來,從大年初三到初五,趙女士一共給女兒安排了三場相親,都是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適婚男青年。(1月19日廣西新聞網)
每逢佳節被逼婚,已經成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齡青年頭痛的事情。婚姻問題不僅成為七大姑八大姨詢問的話題,更是成為父母不斷催逼的大事。最新網絡神曲《春節自救指南》的推出更道出了年輕人不堪被催逼的心聲。“找對象了沒”“有喜歡的人了沒”“明天帶你去相親,趕緊快減個肥”……一連串的詢問和催逼,確實讓年輕人不知該如何應對。
長輩關心年輕人的婚戀問題不能說是錯誤,但是青年人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更有自己對于婚戀方面的觀點和認識。他們相信緣分與愛情,尊重自己的選擇,據我所知,很多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是如果沒有合適的,寧肯不結婚。也就是說,他們要把自己嫁給愛情而不是婚姻。
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長輩們更看重的是婚姻而不是兩個人之間的感覺(也即愛情),只要門當戶對,就想把兩只瓜強扭在一起,也不管兩只瓜結合之后是苦還是甜。上一代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是別人介紹認識的,現在不也過得很好?”這種代溝,必然讓兩代人在婚姻問題上產生分歧,嚴重的還會影響春節的和諧氛圍。
一些做父母的看見孩子大了還沒對象,病急亂投醫,不斷給孩子尋找相親對象。新聞中的趙女士從大年初三到初五,一共給女兒安排了三場相親,這種“廣種薄收”的相親方式,猶如一個人同時給好多異性寫情書,既缺乏誠意,也會挑花眼,說不定還會被相親騙子牽著鼻子走。
社會在發展,觀念在變化,婚戀觀念同樣已經發生了變化,老年人切忌再用老黃歷為孩子瞎操心。據我國性學專家李銀河引用的數據,在歐洲一些國家,單身的人數已經超過了結婚的人數。他們或是單身父母,或是選擇同居不結婚,在這些國家超過半數的人已游離在婚姻的體制之外。可見,多元化婚戀觀念已經被那些國度的人們接受。
所以,在婚戀上,應該給年輕人更多自主權,不要越粗代庖。年輕人相信感覺,相信愛情,相信緣分,也尊重自己的選擇與偏好,這一點,做家長的應給予理解。能嫁給愛情的,就不要逼著他們嫁給形式上的婚姻。不要讓婚姻成為某個年齡段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