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手表可用于診斷房顫;
▲世界上最小的冠脈支架在美國獲批上市;
▲年輕的冠脈三支病變患者,外科搭橋優于介入;
▲低危人群選擇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仍需謹慎;
▲流感疫苗降低心衰患者死亡風險;
▲氣溫波動過大增加心梗風險;
▲脂肪肝其實與心臟健康無關;
▲地中海飲食益處多多;
▲女性要高度警惕蘋果形身材。
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盡在本期“每周‘心’資訊”。
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可下載對應原文。
一種智能手表可用于診斷房顫
將可穿戴設備應用于醫學領域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之一,即將在美國心臟病學會2018年會上發布的一款將智能可穿戴設備——蘋果手表與傳感器相結合用于診斷房顫的產品想必將成為議論的焦點。該設備將傳感器與蘋果手表連接后每當使用者接觸傳感器就會自動記錄30s的心電圖。經證實,與傳統的12導聯的心電圖相比,其診斷房顫的敏感性達到了93%,而特異性達到了84%,研究者表示,該設備將幫助簡化電生理檢查,節省資源,并且可在心臟病發作前及時做出診斷,對于房顫的篩查有重要意義。
世界上最小的冠脈支架在美國獲批上市
血管支架究竟可以做得多小?去年發表于《JACC》雜志的一項納入了101名平均參考血管直徑為1.91mm的患者,對其植入2.0-mm的藥物洗脫支架后隨訪12個月發現,靶病變失敗率僅為5%,效果明顯好于預期,證明了在如此細小的血管中PCI治療病變的可行性。該研究中使用的是美敦力公司的RESOLUTE ONYX 2.0 mm支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冠脈支架。
日前,該支架終于在美國獲批上市了。相關專家表示,臨床上經常會遇見由于小血管阻塞導致心絞痛癥狀的患者,此前對于直徑小于2.25mm的血管通常都是植入尺寸并不合適的直徑2.25mm的支架或者使用球囊擴張,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會增加靶血管血運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而此次正式面市的2.0mm的支架將很好地滿足臨床需要,這類患者雖然數量不多,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年輕的冠脈三支病變患者還是優先選擇外科搭橋
對于三支病變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介入治療和搭橋手術孰優孰劣卻一直存在爭議。上個月發布于在美國佛羅里達舉辦的胸外科協會年會的一項長期隨訪研究提示,對于年輕的三支病變患者來說,外科搭橋手術的遠期獲益優于介入治療。該研究對200名平均年齡45歲冠心病患者進行了長達12年的隨訪,其中100名接受了CABG治療,100名接受了PCI治療。結果顯示,PCI治療的患者的心肌梗死(9% vs 1%;P = 0.02),重血運重建(31% vs 7%;P < 0.01),及再次入院(45%="" vs="" 10%;p=""><>
低危人群選擇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仍需謹慎
去年基于PARTNER 2A研究、SURTAVI研究等中危患者行TAVR的相關研究結果,中危患者已作為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的適應證被寫入指南,而近來將TAVR的適應癥進一步擴大至低危患者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日前的一項薈萃分析卻提出警告,外科換瓣手術仍然應當作為一線治療手段,TAVR目前還不適用于低危患者。該研究納入了6項研究共計3484名患者,結果顯示TAVR和外科手術術后后的短期死亡率相似,但2年后TAVR的死亡率為17.2%,高于外科手術12.7% 的死亡率(P = 0.006)。相關專家表示,這項研究的結論與我們之前對于低風險患者的治療理念是一致的,一種技術高度成熟的外科手術與不太成熟的導管手術相比還是有其優勢所在的,但該研究中存在許多未校正的混在因素,因此我們亟需對比TAVR和外科手術的隨機對照試驗。目前有三項正在進行的對比低危患者中TAVR和外科手術的隨機對照試驗——PARTNER 3, 美敦力低危患者TAVR試驗和NOTION 2,其結果到底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流感疫苗降低心衰患者死亡風險
流感將心肌梗死風險提高近6倍,而接種流感疫苗或許是一種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好辦法。近日一項來自于日本的薈萃分析證實,在流感季節接種流感疫苗能使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風險降低48%,而在非流感季節則風險降低為21%。該研究納入了5項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共涉及78,882名心力衰竭患者,隨訪1 - 4年。研究者表示,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和肺炎,是導致心力衰竭惡化的重要誘因,并增加死亡風險,而接種流感疫苗可以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或降低嚴重程度,從而預防心力衰竭患者惡化并住院治療和相關死亡的風險。該研究將于2018年3月11日發表于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學會2018年會。
氣溫波動過大增加心梗風險
經驗豐富的臨床大夫會發現,季節變換、氣候變動的時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數會顯著增加,而即將公布于美國心臟病學會2018年會的一項研究則針對氣溫變化和心梗風險進行了專門研究,結果顯示當日氣溫波動幅度每增加9華氏度(約等于16攝氏度),心肌梗死風險增加5%。研究者分析了2010年至2016年間在密歇根45家醫院接受PCI治療的3040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信息,統計患者發病的24小時、48小時、1周及2周內的氣溫波動情況,發現與心肌梗死風險最為密切的是發病當日24小時的氣溫變化幅度,氣溫波動幅度越大,心梗風險越高。
造影結果正常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肌上也會由疤痕
臨床上有部分女性患者存在胸痛等心肌缺氧的癥狀,但是行血管造影檢查卻提示無血管阻塞,多數情況下醫生會認為該患者無冠心病,胸痛或許是焦慮等精神因素導致,但近日發表于《Circulation》雜志的一項研究表示,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心臟核磁來幫助診斷,8% 的存在胸痛但造影結果正常的女性患者心臟核磁結果提示存在心肌梗死后的標志性的心臟瘢痕。研究納入了340名有疑似心絞痛癥狀,但是冠脈造影結果正常的女性,行心臟核磁檢查后,26名女性存在心臟瘢痕,此外,核磁顯示的26例存在瘢痕的患者還表現出心肌重塑的功能征象,左心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舒張末期和收縮期容積也明顯增加。研究者表示,該研究說明一個看似正常的血管造影結果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不能就此認為他們是健康的、低風險的,最好能通過其他手段進一步確診。
脂肪肝其實與心臟健康無關
脂肪肝是目前體檢一個常見的診斷,既往有觀察性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會增加一系列肝外疾病的患病風險,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及缺血性心臟病等,然而近日一項發表于《歐洲心臟病學雜志》的大型研究卻顯示,脂肪肝實際上與缺血性心臟病并無實際聯系。該研究首先利用一項來自丹麥一項9萬余人的隊列研究,驗證了先前的觀察性研究中的脂肪肝與缺血性心臟病的相關性,隨后通過涉及超過27萬人的薈萃分析發現,脂肪肝與心臟病的聯系或許僅來源于混雜因素造成的偏差,實際上脂肪肝與缺血性心臟病并無內在聯系,脂肪肝并非缺血性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地中海飲食不僅有益于心血管健康,還幫助控制體重、改善血脂水平
不久之前,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被評選為年度最佳飲食,因為其可降低心臟病風險,還可以保護大腦血管免受損傷,降低中風和記憶力減退的風險。而近日一項來自于《Circulation》雜志的研究再次補充了地中海飲食帶來的益處。該研究將為期3個月的素食飲食和地中海飲食進行了交叉對比,結果發現,素食飲食對降低LDL膽固醇更為有效,而地中海飲食則明顯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在體重方面,素食和地中海飲食的受試者分別減去1.88 kg和1.77 kg體重,體重指數(BMI)也都下降了約0.65 kg/m2。研究標明,低熱量的健康的素食或地中海飲食模式可能能夠為預防和管理肥胖和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蘋果形身材預示心梗風險,尤其是女性群體
蘋果型身材是指腰腹部過胖,形似蘋果,手臂和腿較細,但卻有著大肚子,又稱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內臟型肥胖等,這類人群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心臟協會雜志(JAHA)》的研究指出,腰圍粗和腰臀比高的肥胖,即蘋果型容易導致心肌梗塞(MI),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相比,腰臀比心肌梗死的預測價值更高,在男性中高出6%,而在女性中測高出18%。相關專家表示,該研究提醒臨床醫生要意識到腰臀比的重要性,它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標志。